《‘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2.5.2 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i]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简单协作的发展,资本家渐渐凭经验判断出:只有在共同劳动时实行分工,才能更快地生产出大量商品供应市场,并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润。于是,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就逐渐产生了。工场手工业是一种以分工和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协作。它在西欧萌芽于十四和十五世纪,从十六世纪中期到十八世纪末期,随着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扩大,工场手工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在我国的明清两代已经有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萌芽,到[-]战争以后则有了较明显的发展。
工场手工业是以两种方式产生的:一种是资本家把各种不同的手工业者联合在一个作坊中进行合作,例如,马车工场就是这样,其中有木匠、铁匠、裁缝等等,他们分别制造马车的各个部分;另一种是资本家把同一专业的手工业者集中起来并在他们之间实行分工,例如,制针工场就是这样,在这里,原来制针的手工业者只专管制针的个别工序,如打眼、磨尖等等。
由于分工生产的结果,工场手工业引起了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这是因为;(1)工场手工业把整个生产过程分成许多局部的操作,工人在长时期内仅仅从事某种简单操作,就会对这种操作日益熟练并取得丰富经验,因而能加速产品的制造过程;(2)由于每个工人仅从事一种操作,就可以节省在转换操作和工具时所耗费的时间,使劳动日更加紧凑,劳动强度大大提高;(3)劳动的专业化也引起了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劳动工具日益改进的结果,愈来愈适合于特定的那一部分操作,因而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工场手工业具备上述的优越性,所以能迅速地生产出大量的商品,并缩短每个商品的生产时间。
但是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进一步加深了。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对工人阶级发生巨大的影响:(1)剥削加强了,因为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日更充实了;(2)由于长期从事局部的单调的操作,使工人身体畸形发展,精神受到损害,产生了各种职业病,如肺病、驼背等等;(3)工场手工业把操作分为各个细节,因而出现了较简单和较复杂的劳动的差别,从而使工人分成一系列的等级,同时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抗性也进一步加深了;(4)工场手工业造成了吸收妇女和儿童参加生产的条件,因而降低了工人实际工资的数量;(5)工场手工业日益加深着工人对资本家的依赖性,从前当工人还是独立手工业者的时候,他由始到终制造一件产品,而现在仅仅从事产品制造中的个别操作,离开资本家的工场,他很难独立营生。
工场手工业已是拥有较大量的资本和雇佣工人的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它的出现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劳动社会化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由于工场手工业仍然是以手工业技术为基础的,因此它还不能对小商品生产者给予决定性的打击,手工业者还可以和它进行一定的竞争。
工场手工业是由手工业的小生产转到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过渡形式,它的历史作用就在于为向大机器生产的过渡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在工场手工业中,由于实行了分工协作,工具越来越专门化,并在精巧程度上也有了发展,这就为把这些工具统一在机器体系中创造了条件。马老师说,在工场手工业中,各部分劳动者所使用的工具,在机器生产时期,“都转化为特殊化工作机的工具”[ii]了。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中的分工协作,使生产过程各工序间劳动力的分配形成了一定的比例,这种比例是使用机器所必要的。所以,马老师说:“······手工制造业,为机器体系,在生产过程的划分和组织上,大体上提供了自然的基础。”[iii]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83页。
[ii]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457页。
[iii]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4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