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不会自然发生(3/3)
上一篇文章我们提到了很多社会实践需要学术的支撑,才能取得更好地效果,体现出建立“象牙塔”和大众之间桥梁的重要性。结束的时候我们说还有一些离我们的生活更近的例子可以证明。比如瑜伽。研究表明,服刑人员如果练习瑜伽,可以降低ta们未来再犯罪重返监狱的可能性。再如冥想。研究表明,冥想实质性地改变了大脑,让它更容易被积极情绪感染,并且在面对痛苦情绪的时候具有更强的心理韧性(resilient)。更有研究显示,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的体育锻炼,能够产生与一部分精神药物类似的效果。
同样地,我们都知道沟通非常重要。当人们想解决争端时,就把双方叫到一起坐下来谈。然而1954年就已经有研究表明,这种所谓的“接触假说”(contact hypothesis)很多时候让矛盾激化而不是解决。真正让谈话起作用的,是双方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而不是一方就能够达成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推进。巴以之间的矛盾已经经历了几代人,很多国际力量都试图让双方坐下来谈,但是收效甚微。巴以双方都各执己见,且没有共同的目标。
需要知识的时候,不能只凭感觉,这就是实事求是。
说到这里我们停一下,静静地想一想,那些我们自己搞砸的事情,有多少是因为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那些我们印象深刻的做得棒的事情,是不是因为有相关知识在背后支撑?
好,我们继续。第二个前提,“促成改变的方法,因为改变相当不易”。
黑板上出现了“改变是可能的vs改变是虚幻的”。一个故事:两名学者进行了一个对于同卵双胞胎的长期研究——理论上基因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在出生时就分开并且在截然不同的国家甚至大洲长大,ta们居然有大量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类似的配偶(甚至有配偶名字一样,而这对双胞胎直到37岁才知道对方的存在!),喝一样的啤酒,给孩子取一样的名字。而对于心理学家,则会发现ta们的性格也十分相似,而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学者,会发现ta们中很多,幸福感也很相似,即便成长环境极不同。因此这两名研究者在80年代发表了一篇很有名的论文,叫作“幸福是一种随机现象(Happiness is a Stichastic Phenomenon)”。两名作者的格言“想要更快乐可能跟想变得更高一样不现实,为此努力可能适得其反”曾出现在过《纽约时报》上,并且在ta们被采访的时候反复提及。塔尔老师就开始了他关于“事实不是这样,改变是有可能”的讲述。首先他提到很多研究发现一句话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进而做法;现在被越来越多人知道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以及“创伤后成长”,都是改变的例子。基因确实非常重要,只是别的很多因素同样重要。
重点来了:即便几十对双胞胎多数显示出相似,依然存在不同。就像一个统计学的玩笑:“谁会在一个平均水深25公分的水池里淹死呢?”这里用平均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可能这个水池也有很深的地方,只是被平均了。所以当人们去关注那些不占统计多数的不再相似的同卵双胞胎的时候,我们才会更加关注——不同是怎么发生的。
2005年,那两位作者重新声明,ta们之前的结论是愚蠢的,快乐水平显然能够被提高或者降低。
事实上,塔尔老师强调,如果改变无法发生,这个结论将是非常有害地。如果一个人小时候不快乐,再持有这样的观点,那么将很可能一生都不快乐。塔尔老师说他自己焦虑的程度就比较高,还比较容易抑郁,而他转向积极心理学,也是因为——第一篇文章说过——他在哈佛学习不快乐。
同卵双生双胞胎不同环境长大,多数依然相似,证明的不是改变不能发生,而是改变着实不易。如果不着力去做,它不会自然发生!!
那么改变的力量究竟从何而来呢?我们下一篇文章,也就是第四课再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