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的理想主义者(3/2)
上一次文章我们写到扬长避短,陶冶闪光点让自己成为更能积极解读逆境和痛苦的容器,进而实践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所真正愿意做的事情。这也是这个课程的一个基本观点了。
在第二课讲到这里的时候,塔尔老师回顾了前两课,说整个一学期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建立在前两课的基础之上的,并且精炼了5个主要的前提,作为后续课程的基石,它们分别是:
1.建立学术圈和大众之间的桥梁,传递积极心理学的知识;
2.促成改变的方法,因为改变相当不易;
3.幸福感,比起外界环境,更多取决于我们对于环境的解读和认知;
4.比起人性需要完善,课程更倾向于人性需要被遵循;
5.追求快乐不只是一种心理需求,也是一种道德需求。
那么就让我们逐一展开这些观点吧!
对于学术圈,我们有一个特别的称呼:“象牙塔”!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象牙制品已经是被禁止销售的,因为禁止捕猎大象。可见象牙的珍贵;塔,遗世独立,高耸而俯瞰周遭。因此象牙塔就很自然给人感觉,塔里塔外是隔离,且塔里显得高人一等。事实上在国外也是一样,甚至学术圈有意地让自己和社会保持距离,显出自己所谓的“神圣、崇高”。塔尔老师引用了相关研究,说这个事实对学术圈和圈外人都是相当有害的。这种“隔离”,严重阻碍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进步,真正的学术要走到学术之外去。而塔尔老师曾经的一位导师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心理学研究必须要把研究的成果拿到社会上进行检验,汲取经验,把经验带回实验室,推动研究。
说到这里,塔尔老师提出了一个新词:务实的理想主义者(practical idealist)。他说自己以前在哈佛给本科生做住校老师的时候,感受非常深地一点就是那些学生言谈之中透露着使命感,希望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的使命感。并且在这些本科生毕业之后塔尔老师也一直和ta们保持联系,发现ta们并不是在空谈,而是在践行自己的“理想主义”。这里他还提到一个我们现在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赚大钱,买大房子,有更高的让人羡慕的地位等等。这些当然对很多人都很重要。只是对于哈佛的学生,依然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会从事非盈利性质的工作,单纯就是希望去为别人付出,为了让社会变得更好。
然而,这里话锋一转,塔尔老师说很多这样为社会去贡献的人,反馈说感觉自己做的善的事情对让社会变好的力量好像越来越弱了。原来研究早已表明,好的意图也很可能导致坏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心办坏事”。很多情况下,这些善意的干预带来了消极的“受害者心态”。这也是塔尔老师认为学术圈的研究应该被更好地应用到善意当中,怎么让善心善意以正确的方式去起作用,这个需要知识的支撑。包括Marva Collins怎么去教育所谓“问题学生”,包括教育者是否知道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以及怎么在自己的教学中去实践?甚至推而广之,他还提到关于“赞美孩子”这个话题,我们经常说“无脑夸”,只要夸就行。但是研究表明,不加区别地,赞美孩子,长期来看是弊大于利的。事实上现在很多教育类的文章,也会着重提到需要具体化赞美的东西。这是很对的。
还有没有离我们更近的相关的例子?当然,我们下一篇文章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