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务员工作不适合年轻人」的说法越来越少的原因
全文字数|1.6千
阅读时间|7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一句话总结原因:越来越多人发现,和其他工作相比,公务员收入稳定、福利有保障、作息时间相对规律、社会地位较高的优点越来越突出。

在父母和长辈们眼中,对「公务员」的评价从来没有变化,基本都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去试一试公试,也愿意全力帮助自己的孩子,比如交巨额的学费参加「保过班」。
不过,在10年前乃至5年前,有不少人觉得的公务员的工作有较为机械枯燥、体制内上升空间有限、混日子的多,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会下降等缺点。但这种说法近年来越来越少了。
大约从2016年开始,原本很小众的、只用在程序员等个别工作圈的「996」「内卷」等词逐渐「出圈」,而且越来越被各行各业认可;曾经被无数年轻人崇拜的互联网企业家的马云,因「996是福报」「裁员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等言论广受批评。
在经济形势整体向好,大环境欣欣向荣的情况下,很多工作有着比公务员更高的收入;但经济下行时,「内卷」加剧,伴随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战等不利因素,现在想要找一份非编制且「收入中等、交五险、不常加班」的工作变得不太容易时,自然没有那么多人去吐槽「旱涝保收」的公务员了。当下对于绝大部分考生来说,公务员至少是一个不差的选择,批判「公务员工作」的声音自然小了很多。体制内的一些缺点,相比起来也不值一提了。
关于中国社会对「公务员考试」的认可从公考本身也能看出来。近年来,公考的报考人数持续增加,且进入体制内的难度越来越高:
1.从广义上来说,「逢进必考」的编制越来越少
提到公务员的招录,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逢进必考」,但从广义上来说并非如此。
如果把「公务员」扩展到「有编制的所有岗位」,把「公务员考试」扩展并限定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省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的范畴内,可发现后者占前者的比例越来越小。
现在招录「编制」的方式除了上述三种考试外,还包括选调生、三支一扶、军队干部转业、定向就业(例如部分警校)、国有企业聘任、人才引进、基层遴选等。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好岗位(比如中央部委)「遴选」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一趋势可能在未来继续扩大,进一步提升公考的相对难度。
2.限定「应届生」的岗位越来越多,「三不限」的岗位越来越少
在10年前、5年前,还是有很多公务员岗位是不要求「应届生」,但现在大部分岗位都明确标注「仅限应届生报考」;曾经国考中还有不少「三不限」岗位,现在无论是国考还是省考,找一个「三不限」的岗位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
近年来,公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10年前公考职位的常态是「百里挑一」,现在稍好一点的岗位动辄就是「六百里挑一」「千里挑一」「3000里挑2」,比高考考到985还要难。
3.基层、艰苦岗位的比例增多
很多人都不建议去考基层、艰苦的岗位,尤其是「乡镇公务员」。个人也是不太推荐去考乡镇,尤其是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城市的考生,可能会不太适应乡镇的生活。此类岗位的比例还在逐年增加,想要直接考个好编制越来越难。
总的来说,公务员只是一个综合待遇较好的普通工作。
确实,个别公务员的岗位比较机械,有的岗位对处理好人事关系有较高要求(即所谓的「勾心斗角」),但更多的岗位和普通工作并无不同,至于「黑暗」「内幕」等更是无稽之谈,公考可以称得上是最公平的考试,值得大家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