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如是——简评一战史诗《1917》


主题是一战且不专注于大场面的战争片并不常见,《1917》作为一部战争史诗,在表现力上不落俗套,画面极具张力,高超的视觉效果和一个个几近现实的特写支撑起整部作品,气势磅礴,荡气回肠,让人想一看再看。剧情并非完全杜撰,而是改编自导演萨姆·门德斯的爷爷在一战期间的真实经历,内容稍显乏味,有点像《拯救大兵瑞恩》的翻版。主角永不死,只是减凋零——这是剧情片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本片也不例外。虽然在执行不可能的任务的过程中多次负伤并身陷险境,男主史考菲还是在编剧的指引下成功传达了“立刻停止进攻”的命令,并顺利找到了战友布雷克(男二,死于途中)的哥哥移交遗物。

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得主罗杰·迪金斯表示,《1917》其实是由一连串的镜头剪辑而成的,其中最长的镜头为8分半钟,这也是本片被称为“伪一镜到底”的原因。不过,“伪一镜到底”不妨碍“一镜到底”的效果带给观众很强的代入感,很多时候镜头机位都是面对主角向后移动,就好像故事在线性发展的同时被讲述一样。其次,影片对潮湿战场的描绘是为战争片首开先河的妙笔。这里被突出表现的不是《敦刻尔克》那样的飞机大炮和战斗场面,而是雨后不久的战场,泥泞不堪的地面上遍布腐烂的尸体、蓄水的弹坑和铁丝网等激战的痕迹。谈到史诗,人们可能会首先想到临冬城之战(《权力的游戏》)或圣盔谷之战(《指环王2:双塔奇兵》),以及诸如此类气势磅礴的出征或兵临城下的意象。然而,这部电影着力描绘了带有悲凉色彩的尸横遍野的战场,在特别突出了战争荒诞性的同时给予观众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笔者看来,虽无雄姿英发的魄力和“甲光向日金鳞开”的锐气,一派战后残局同样可以被视为史诗景象。

那段对残垣断壁中猫鼠游戏的拍摄足以载入影史。远处燃烧的房屋时隐时现,在忽明忽暗的黄色火光之下,史考菲在德国人的枪林弹雨中奔跑,炸毁的房屋支离破碎、光怪陆离,史考菲犹如在但丁的地狱中穿行,躲避身后的子弹。魑魅魍魉,似梦似醒,我们不由自主心生疑问: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景象?答案是战争,而战争背后是决策者和士兵,也就是人。有史以来的战争电影中几乎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画面,现实和虚幻结合得如此巧妙,给人们带来对战争荒诞性最直接的感官体验,也只有《现代启示录》可以与之媲美。

对真实的追求是本片的另一大特色。史考菲在拨开铁丝网的时候手掌被划破,这件小事不作为任何后续事件的伏笔,但在之后的情节中总有体现,这也是影片试图向真实靠近的一个尝试,且丝毫不做作。第二个例子就是布雷克被坠机的德国飞行员刺死这个插曲。众所周知,在这场战争中只有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分野,而没有你我他的不同。尽管布雷克善意地帮助德国飞行员,然而在后者眼中英国人就是敌人,就应该被杀死,不论他表现如何。这个例子捕捉到了战争中最敏感的一点,那就是人性的泯灭。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大多数士兵逐渐养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行动前不思考,唯有服从命令和做出非黑即白的判断而已。于是,原本普通的史考菲和布雷克竟显得太有人性,被战争扭曲的道德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两位主角的一番对话颇有深意。史考菲曾用勋章换了一瓶葡萄酒,他认为勋章毫无价值,不如一瓶酒来得实在,而布雷克觉得这是天大的浪费,应该把勋章带回给家人,因为这象征着荣誉。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价值观,看重的东西不一样,选择也就不同。他们还谈到了索姆河战役,其中一人说已经记不清了。殊不知,“索姆河绞肉机”是一战中死伤最惨重的会战,历时半年,双方伤亡人数达到130余万,私以为任何一个经历过却活下来的士兵都不可能忘记它,主人公却说忘记了。历经大大小小的战役,身边的人不断更换,有的死去有的离开,在上级的指挥下被不停调度却不了解战势大局——估计战争可以使人麻木,以致忘掉一切。

所有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片,不论是靠视觉还是对白,《1917》总之还是抓住了人心最深处的部分。作为个体的观众更容易和个体产生共鸣,这也是那些强调集体主义和恢弘场面的战争片不如讲个人经历的影片成功的原因。一战和二战是永远值得讲述和发挥的主题,那些年发生了太多荒诞不经的故事,而最应该被纪念的人事物都落在细微之处。电影里,在发动进攻前,一个士兵为大家唱I Am a Poor Wayfaring Stranger,这首歌想要传达的也许就是每一个普通士兵对待战争和死亡的真正态度。
I am a poor wayfaring stranger
I'm travelling through this world of woe
Yet there's no sickness, toil, nor danger
In that bright land to which I go
I'm going there to see my Father
I'm going there, no more to roam
I'm only going over Jordan
I'm only going over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