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许之地之耶路撒冷

未曾看过希律圣殿的人从未见过美丽的建筑。
——《巴比伦塔木德》
耶路撒冷,所谓三教圣城,基督教认为耶稣在此复活并升天,伊斯兰教认为穆罕默德在此登升见到真主,犹太教认为世界末日那天弥赛亚(救世主)将降临于此并建起第三圣殿。三千年来王侯将相为这座城市征战不休,现当代统治者们仍然不肯罢手,而宗教和领土问题又将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耶路撒冷老城最重要的区域是“圣殿山”。3000多年前,伟大的所罗门王继承父亲征服者大卫王之志,建立第一圣殿;公元前587年,第一圣殿被巴比伦皇帝尼布甲尼撒摧毁;公元前516年,被波斯人放回这片土地的犹太人建成第二圣殿,后来希律王将其扩建(因此第二圣殿又称希律圣殿);公元70年,罗马大将提图斯攻陷耶路撒冷并将第二圣殿摧毁......而今天,存在于第二圣殿旧址上的是伊斯兰教的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中间发生了什么,这又是一个可以讲三天三夜的故事。《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书有史实堆砌之嫌,不过为了按照时间顺序了解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倒是不妨一读。

我还记得,在从特拉维夫去往耶路撒冷的大巴车上遇到一位挪威女士,也是独自来以色列旅游。与我不同的是,她是一位非常虔诚的新教教徒,此次来耶路撒冷也是出于宗教信仰。由于她没有买电话卡,我用谷歌地图帮她查路线,她觉得这是之前向主寻求帮助应验了。在未进城之前,耶路撒冷就已经让我体会到了浓厚的宗教气息。

耶路撒冷老城犹太区最神圣的地方就是西墙(哭墙),因为这是离第二圣殿的至圣之所(耶和华的住所)最近的一面围墙。西墙广场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将会在这里搞barbecue,听到这种话真的让人震惊......我问她什么时候,她说神和我们相见的时候,顿时相视一笑,根据犹太教教义,那就是指弥赛亚建立第三圣殿的时候。非常可爱的玩笑。

我来西墙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那就是帮一位墨西哥朋友把他的照片放在西墙的缝隙里。他虽然是犹太人,但是至今没有来过以色列,算是帮他实现了一个夙愿。

在去往大卫城的路上,我隔着马路拍对面的圣殿山的外围,没想到一位司机竟然停下车来等我拍完,不论在哪个国家,这种情况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不禁感叹以色列人对待游客们真的是特别特别友善。

耶路撒冷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教堂都是允许在内部拍照甚至是录像的,这和欧洲区别很大。不过相比之下,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都不允许非穆斯林进入,不禁有点怀念在伊斯坦布尔的时候,那边的清真寺非穆斯林游客可以参观。

一天下来,头顶烈日徒步三万步,把老城和老城外围逛了一个遍,感兴趣的地方都去了一下,一天看到的圣迹、圣地和圣物比以往加起来都多。走在街上,不经意间就会路过一些非常有传奇色彩的地方,比如当年耶稣背十字架走过的“苦路”(Via Dolorosa)和圣母玛利亚诞生地等等。

走走停停,晚餐的时候进了一家黎巴嫩餐馆,和老板闲聊,他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来来往往我见过那么多人,很多不信教的人都是好人,而很多虔诚信教的人内心并不良善。”

耶路撒冷老城和新城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老城是历史的积淀,而新城夜生活的繁华程度几乎不输任何一个欧洲城市。这样的结合略显奇怪,不过如果考虑到耶路撒冷的历史发展和政治背景,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在橄榄山上往下眺望老城,看到了一直在海报、明信片和别人的游记上才能见到的画面,那一刻真的非常激动。不过从老城到橄榄山的这段路没有什么荫蔽,是徒步旅行者们的“苦路”。

写游记其实也是给自己留个纪念,想必平淡的文字很难在读者心中激起涟漪。我认为文字只能用来介绍耶路撒冷,只有亲身游历才可以感受它。像圣墓大教堂和西墙这样的地方,重要的不是一睹圣物的风采,而是感受教徒信众们旁若无人虔诚祈祷的氛围和气场。不管自己是否信教,那样的体验都是终生难忘的。

我在老城的时候没有经历任何政治或宗教冲突,但是这不代表这个地方真的十分安宁,因为就在本月初还有一起巴勒斯坦穆斯林与以色列警察在阿克萨清真寺的冲突事件。我相信,耶路撒冷成为和平象征的那一天应该就是人类战争的终结之日。

美丽的耶路撒冷啊,但愿你跌宕起伏三千年的苦难辉煌能再次给现代人以警醒,并以此铸就未来人类世界永久和平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