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哲学课】终极形而上学:柏拉图一生最伟大的失败

﹎﹎﹎﹎﹎﹎﹎﹎﹎﹎﹎﹎﹎﹎﹎﹎﹎﹎﹎﹎﹎﹎﹎﹎﹎﹎﹎﹎﹎﹎﹎﹎﹎﹎﹎
❤️❤️❤️
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可以看成是他本人甚至是人类形而上学的顶峰,它在哲学史中/宗教史中的地位很高,里面蕴含了一些密教智慧(直观世界本质/宇宙真理的智慧)而今天我们要对其做一种Zizek式/拉康式的解读,但他只是起了个头。
☻①在此之前我们先介绍形而上学中的一个矩阵:
●1.太一(the One )“一”本身
●2.大千(the Others)受“一”主宰/不能被统合成“一”的“杂多”的力量,作为复数的他者
●3.太素(the Being)所有存在者/具体事物的存在共同分有的那个理念,“存在”(beings)本身
●4.太虚(the Nothing)“无”
但并不是这四个要素直接放到矩阵里面得出六十四种哲学,而是更具体的,在巴门尼德里面他直接讲出了八个命题,两两组合或单个重复形成的命题对子就代表一种形而上学(称它为形而上学是因为,它是以一种比较静态的方式进行一种矩阵游戏,而没有将主体性放进去)
●②我们先来讲其中的三个命题:
1. If there is One,The One is not all
2. If One is, The One is all
3. If One is,the Others are all
我们要理解什么叫有“一”(is One)和“一”存在(One is)(联系爱欲经济学第二集中所讲拉康意义上的“没有性关系”和“女性不存在”之间的差异)
☻③There is One指的是,这个There作为世界的本体论框架(Ontological structure)/事物嵌入其中的符号学背景是整全的/自我同一的/不分裂的“One”。在这样的情况下,整全性(One)本身要显现,它就没有办法囊括全体,也就是说场域本身永远是开放的是整全的,它不能光有场域/背景(因为它只是“一”而不是全部)它得还有前景(相当于什么叫“没有性关系”,是因为这个符号系统的结构自身的那个模式它代表着性关系本身一定会失败,也就是说性关系不能成为这个场域主导性的/本质性的存在模式,但你反过来也说它确实“存在”,以各式各样的形式being)这是巴门尼德给出的一个真理——太一如果主宰了场域,那么这个太一必须要敞开,它不能自己内循环,否则它的场域不能敞开(你只能说如果这个场域是同一的,它一定要另有一个东西塞满了它,它一定要面临自身与自身的分裂)
☻④If One is这里的“is”指的就是女性性/女性本质不存在。因为女性性就代表这个符号系统的自我失败(这个符号系统的运行模式就是女性性的)它是本体论层面上的东西,所以它不会Exist,它指出的就是符号系统在本体论层面上永远是不一致的/自我悖谬的。所以女性性不能够积极的存在,它不能够在场域里面现身(以一种积极的模式把自己标识出来,永远是一个逃脱符号系统把握的东西,它同时会处在男性幻想里面)所以你就可以理解所谓的“存在”就是——在一个结构好了的符号系统里面现身。
这个时候你就要想了符号系统本身既然有问题是不一致的,那它为什么会让其他东西现身呢?所以恰恰是因为符号系统本身在本体论层面上不一致的自我悖谬(它没办法把所有本体性的/异质性的力量消化完)它必须有东西结晶出来。符号系统没法消化这个“太一”,也就是说这个“太一”实际上是一种构成性的例外/结构性的剩余,是这个符号系统本身没有办法降服和消化的一个东西,所以它支撑了整个符号系统的存在,统摄着整个符号系统,或者说它就是符号系统自己本体性的存在(就是符号系统自己)一个很直接的例子就是,Jew在呐脆中就是这样一个渗出来的“太一”,当时的一切社会现象都可以用这个Jew来解释,比如说一个德国的中产阶级他想“为什么我好好的工作没了”他就把所有的社会现象最后都总结为一个“犹太的阴谋(这个犹太是呐脆意识形态那个符号系统它鬼魅般的构成性例外)
☻③ If One is,the Others are all它和第2项的解答是一样的。就是我刚刚举的例子,就是说The one is all并不是说它直接的就是只有“一”存在,而是说它会变成其他所有东西的一个本质性的东西/本质性的原因(比如说呐脆眼中邪恶的Jew,它不是那些具体的jews,那些具体的犹太多和蔼/多正直/多善良都无法推翻那个大写的Jew)所以这个One它自己是不存在的,它不可能作为它自己存在,这个One必定会散成Others(就像这个Jew它从来不作为它自己存在,它是作为生活当中方方面面,比如说“什么东西短缺了”“哪里爆出一个不好的消息了”所有这些东西都可以说成是犹太的阴谋)
☻④ 现在来说第4个:If there is One,the others are not all.这个就是说如果这个符号系统它的本体论结构是整全,这个One它可能存在,但它永远不会现身(这种可能性永远是不会被兑现的,永远不会真正在场,让你盯到它发现它)也就是说你永远不能再现/表征(Represent)它。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尽管它不现身,但是它总会制造一种效果让你觉得好像有这么一个“一”存在。 “If there is One”也就是说如果你信仰这个场域是整全的,那么这个“一”永远不会现身,但就让别人误以为有那么一个“太一”在支撑着它的整全性,这个“太一”就会使得其他的杂多(Others)具体事物的存在就不是全部了,它们就是有限的东西。
☻⑤我们将1丶4两种情况结合起来——If there is One, the One is not all,the Others are not all.这种立场就是在场形而上学(但这个在场永远是一种虚假的在场,也就是说这个太一其实它都永远不在场)在场形而上学认为这个场域是整全的,但这会带来一个结果就是,首先这个场域必然是敞开的,所以它必然分裂——There must be something else filled in it一定有其他东西填充在这个场域里面,这个宇宙(There)就是整全的One(它是完整的一个轮廓框在里面的)如果说它是整全的,那它肯定是空虚的,因为它要敞开,你的第一人称的想象力迫使你去这样想象它它要敞开的话,它一定里面得有东西填充,它填充的这些东西又必然不是全部,它不能被充满,因为它必然会导致有一种幻想——你会觉得这个太一也存在(exist),这个太一的Existence,就会是一个永恒的幻想(就是在场形而上学永远是认为太一存在,甚至它的在场它永远不会被满足,它没法正儿八经地把这个“一”给出来,你没法这个场域里面找到一个东西说“这个东西就是一”,如果你能找到这个“一”的话那我把这个“一”给它击碎我是不是把这个场域给解开来了)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具体的太一的化身“道成肉身”给它击碎,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在西方精神里面Christ它在世间受难的过程
☻⑥第6个的:If there is not One,the One is not all.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符号系统的结构不是整全的“一”,那么具体存在的太一也不是全部,这个立场就是一个直接的女性性的立场。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你承认这个背景性的符号系统它不是整全的,也就是说具体存在的“太一”它无法支配一切。但是这里的the one indeed exist它确实存在,它有具体的化身
这里就是菲勒斯跟Jew的差别: Jew它只能是一种假想但它有它的符号学效力(也就是说我越找不到这种鬼魅般的犹太性我越认为它存在,这个时候Jew就成为了一切)而菲勒斯它在事实上存在但它在结构层面它不存在,因为符号系统的奠基性的操作就是菲勒斯指向的是一个虚无,指向的就是它本身的不存在,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空的存在,一个“空壳”,(它事实上可以存在,可以有很多冒牌货,我们可以把这些冒牌货认为是菲勒斯,比如说“女体”“共同体”...)
☻⑦第5句话的: If One is not,the One is all.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太一”不现身,你就会把这个“太一”理解成整体(你就会幻想有一个整体存在)这个时候其实就是一种虚无主义短路。这种情况下主体已经明确的意识到One is not,所以这个One就是一种无限的虚无(Infinity nothingness)将那个背景性的/整全的/不现身的东西作为一个整全
☻⑧第7个的:if one is not,the others are all.同上一个一样作为一种无本体论,这里的the One就是一种否定性的存在,它就等于它所包含的那种永远可能涌现出来的the Others。这种太一为“无”的本体论立场就不等同于“天地为一”( If there is one)的立场。后者这种1丶4的立场就是说如果这个本体论结构是整全的/是太一的,同样我们在逻辑上可以得出这个One它不会存在,但是主体不相信它不会存在。而在这里如果你不相信它存在,这就会导致一个短路——The One和这些the Others它们是相等的,它们共同就是整全一种开放性的整全(不是那种非全-Not all,而是一种无边无际的无限性的感觉,是通过杂多的堆叠让你想象出来的)
☻⑧第8个:If there is no One,the Others are not all.它同第6种是一个侣性主义的立场——符号学秩序是非整全的,那我们只能在场域里面找到一个挫的“太一”(phallus),也就是说南权注定失败,这些由南权所定义的他者也无法独自构建整体(这个他者,它必然不是一个封闭的多样性。但在一个符号系统之下它肯定只能是有一个封闭的假象)他者不是整全的/无法充满整个场域,也就意味着侣性主义她无法走向一个和平的多元主义“性征多样性LGBT+”,它注定失败,它永远没有办法组成一个整体,永远会有一个剩余,剩余这个东西如果被把握成“一”的话它就是菲勒斯
因此后面半句一方面告诉你,侣性性注定也需要一个构成性例外(菲勒斯)侣性会有什么英雄情结会崇拜什么很有男人味的东西原因就在于此,即便侣性敢于断言这个符号系统是非整全的,她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就是——这些杂多性,这些多种多样的性征本身也没有办法搞定,总得有个剩余,这个剩余如果你投降了,那么侣性就会重新拥抱一个南权秩序(“我家男人虽然挫,但他起码还是个男人”)也就是说——明知道大他者不存在,却相信小他者存在(这往往会表现为一些侣性以一种毁灭性/的不可能的方式追求一个男性)这就是一种标准的侣性癔症。而男性的癔症是——大他者与小他者(那个超越的侣性性)都存在,同时会妄想那个小他者/侣性会夺走他的菲勒斯(男人爱一个女的爱到极致他就会怕那个女的)所以在这里侣性是被加倍勒索的。男性这里小客体向他勒索那个很重要的东西/缺失的那个欲望的时候,他还可以向大他者南权秩序去索要,而侣性在被(小客体/菲勒斯)南性权威勒索的时候(特别是那种非常挫的男的却能跟类似“女神”样貌的在一起就在于此)侣性是处在这种自我认同的形而上学结构中去的,而侣性无法求援于一个南性共同体那种伦理秩序。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个Others还是被One所规定的,这个多样性还是一个虚假的多样性,还是由“One”开解出来的多样性,这个多样性的原因是因为它那个符号学的本体论结构它没有一致性,这种非一致性在现象层面就会散开裂开变成多样性,所以恰恰是这些Others,这些多元主义它是建立在一种失败的,甚至是以失败为荣的整体主义之上的,这种多元主义就是一种虚假的多元主义
﹎﹎﹎﹎﹎﹎﹎﹎﹎﹎﹎﹎﹎﹎﹎﹎﹎﹎﹎﹎﹎﹎﹎﹎﹎﹎﹎﹎﹎﹎﹎﹎﹎﹎﹎
❤️❤️❤️
64种形而上学
来自柏拉图《巴门尼德篇》 柏拉图形而上学顶峰
可能是人类形而上学的顶峰
巴门尼德 —— 形而上学创始人
《巴门尼德篇》在宗教历史上地位很高
新柏拉图主义认为《巴门尼德篇》含有密教智慧
今天解读 拉康齐泽克 对《巴门尼德篇》内密教智慧的 导读和解读
形而上学
太一 the One 一
大千 the Other 复数太一
太素 the Being 存在本身
太虚 the Nothing 无
作为形而上学的矩阵
《巴门尼德篇》讲出了8个命题 两两组合(单个重复)形成的一对 代表一种形而上学(没有放主体性)较为僵硬
八个命题
1 if there One , the One is not all 若有一 则非全
2 if One is ,the One is all
3 if One is , the Others are all
注:There is One 和 One is 之间的差别
前is是系动词
后is是存在的动词
There is One 那有一
One is 一存在
●一的解释 前提详细见《爱欲经济学》没有性关系 女性不存在
第一节第一小节性关系不存在是指结构本身不能显化自身,性关系中你只能说爱对方的某一部分,不能说出性关系是什么;第二小节女性不存在是指女性本身就是结构性的剩余,这剩余就是膜的缝合点,所有结构符号都是围绕它在运转;第三小节缝合点无法直接言说的,能指只能围绕它无限滑动,我们能言说的只是能指
●一 是系统的运行模式
There是世界的本体论结构 是事物嵌入的符号学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