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之今天有喜了没?
中国人有事没事喜欢讨个“吉祥”。这本来无所谓有或无所谓无的事情,最后居然变成了一种紧迫感,所以我们发明了“喜神”,这个比较吉祥的神,来保佑我们内心里美好的愿望。
中国民间传说喜神原本是拜北斗星神的一个虔诚女子,修道成仙时,北斗星君询问其所求,女子以手抿口,笑而不答,北斗星君误以为她祈要胡须,就赐了她长须,因为她笑时呈喜像而封为喜神,因有长须,所以她不想再让凡人看到她的形象。
从此喜神专司喜庆,却不显神形。所以,喜神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专门的庙宇,高度抽象。

相传,在旧社会,当时的妓女都非常迷信,特别是帝都北京的风月场所,大年初一天才亮,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吃过早饭,就要准备上街相互拜年了。可是,这种“拜年”的礼节却没有妓女的份儿。
怎么办呢?一些无所事事的妓女开始作妖,她们纷纷拉上自己的相好的去“走喜四方”,而且她们迷信的认为这时候如果遇见喜神,一定能保佑自己一年身体健健康康的,生意红红火火的。
那么怎样才能遇见“喜神”呢?首要问题是要确定“喜神”从哪个方向来。古人认为,公鸡打鸣的地方便是“喜神”的方位。 《宣汉县志》记载:“正月元日鸡初鸣时,祀喜神于其方,日出天行。”
对着公鸡打鸣的方位,进行祭拜,就算是遇见喜神了。在此时,许下的愿望也多半会实现,至于能不能实现,因为喜神本身就是抽象的,所以能不能实现,也多半是靠自己的内心感觉了。
如果稍加分析,“喜神”的由来很有可能是中国阴阳家的“作品”,在古代,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对一些事情总是不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作为个体的人又都希望自己趋利避害,随喜赞叹,于是阴阳家便利用了人们的这种虚无的心理,创作出一个“喜神”,满足人们内心的期许和愿望。
所以,喜神一出,便受到了广泛的传播,不仅是风月场所,世俗的婚庆祭拜喜神更是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
北宋有《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们智慧绝顶的老祖先,还把人生四喜食物化,创作了一道饕餮美食:四喜丸子。

古人不但把结婚之事作为人生的大喜,甚至还要把洞房花烛夜比喻为“小登科”,洞房如中举一样令人亢奋,这按照旧俗,当然要拜喜神了。但是拜哪个方位呢,这时候阴阳术士就登场了,只见术士们口念咒语,双手不停挥舞,一通耍宝之后,算出了喜神的方位,然后再引领一对新人祭拜之,剩下的就是尽享人生之大喜了。
后来人们苦于喜神太抽象,就有人考证出和合二仙便是喜神,因为这两个人确实够祥瑞,也能够满足人们内心福禄寿喜的基本愿望,所以在一些地方,也有祭拜和合二仙的。
当然了后世也有把自己的祖先还有天官作为喜神来祭拜的,当然了,这本来就是一件喜庆吉祥的事,因为在中国古人眼里,多拜拜总归是没错的。
在贵池乡傩中,除了“五星会”中有喜神外,傩舞“舞和合”也是专门表现喜神的一曲古舞。舞中二角“和合”皆是一对笑脸童子样,是典型的内地和合形象。
而云南保山、南涧新婚之家常贴的门画“和合喜神”,则不一样:保山和合喜神如一男一女,身体相合如一体,旁又立有二童子。
南涧和合喜神出是一男一女,男披袍戴帽,足蹬朝靴;女头戴花冠,绣服宫装,身合一体,左右立童子,形式别致,喜神更加世俗化了。

(明日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