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永济祁家坡明代韩楫墓调查简报
山西永济祁家坡明代韩楫墓调查简报
选自《文物季刊》1992年第1期 张国维 李百勤
祁家坡位于中条山北麓,西临滔滔黄河,北倚交通枢纽永济韩阳镇,太风公路沿村西横贯南北,是个依山傍水的关隘形胜之地。村西南约二里有自然小村韩坟,为明代望族韩氏祖墓所在地。旧时墓地総有围墙、建筑设施,并设专人守卫。年长日久,守墓者在此繁衍生息,形成当今韩坟和祁家坡两个村庄(图一)。
韩楫墓位于祁家坡村口。据当地群众讲,其后为楫父之墓,右下方是楫长子韩焕墓,左后方为其次子墓。自1937年日寇侵华后,盗墓者多次挖冢未遂。1941年,墓道沉陷,盗墓者破门而入,偷走大量珍宝。此后,村民多次人内,拿走不少小件器物。五十年代,当地办石灰厂,将墓前石刻石雕毁坏殆尽。1969年战备期间,韩阳公社以韩楫墓作为防空洞再次打开,经久未封,墓内残留遗物流失更为严重。1982年12月6日至31•日,运城行署文化局、地区博物馆派员组成调査组,对该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现简报如下。
墓葬形制与结构
墓葬原有高封土,年久已夷为平地。方向132度。墓室上部现存覆土厚约8米,墓室系水磨青石砌成。分墓门、前室、椁室(主室及左右侧室)与耳室四大部分(图二)。
墓门。整体为方木结构石雕。通高4.94,宽3.45米。门洞宽1.72、高2.16、发券半径0・86米。券顶为一块扇面形弧石,高0.51米。券旁分别设髙1.03、下部宽0.17米的两块青石,接砌在呙1•3、厚0.17米的洞腿上,扇面石左右上角又分别砌两块高()•34米的半弧形石。扇面石与半弧形石之上是一块长方形大额石,长2.04米,宽0.69米。额石中央阴刻两重长方形额框,外框长1.7、宽0.51米,与内框四周间距0・05米。额框中部由右向左阴刻篆书“永奠玄台",上款阴刻隶书“万历三十季岁次壬寅夏卯月吉旦”,下款为“赐进士第翰林院检讨从仕郎关中盛以弘题”。额石上为一块横向平板抽石。通长3.30、高0.34米。中部雕刻上下两排间距6厘米的石牙子。石牙子为三角形,每枚中心间距17、宽5厘米。平板纺石上为一整块石雕瓦顶。通三3.33、高0.35米,其上雕19排筒瓦与18排板瓦。檐头又各雕出19个勾头与18个滴水。勾头径0.10、中心间距0.18米,仿雕河东一帯木结构古建筑上瓦顶部分流行的兽头式样,形象生动活泼。瓦顶石由上到下仿木构建筑的举架而雕出一定弧坡。瓦顶石上装正脊石,长3.19,高0.79米。脊石两头雕出精致的合角吻。台角吻含五朵牡丹连枝花卉,刀法圆润流畅,花叶布局款式严at当,显示出高超的雕造技艺9合角吻设置与一般木构建筑不同,木建筑头部相向,尾部高出体外,而此脊两吻与正脊构成一体,另在正吻之上各设一个宽0.45、高0.46米的首尾俱全的背向大吻。
墓门两侧分别砌有方形倚门柱。通高3.51、宽0.58、厚0.17米。每根由10块青石砌成。方柱上部为平板纺石雕。墓门前以石条横向叠砌挡土。上部石条已毁之无存,唯底部一条石栏尚存,长2.3,宽0.6,厚0.17米。石条两旁设有长方体石挡柱,高2.4、宽0.6、厚0.35米。据石条宽度与挡柱高度判断,石条应为四个,其它三条应与此尺寸相同。
墓门通进深3.02米。为防盗墓者出入,在门洞中部设双扇石门。石门已无存,门廊犹存。廊长2.25、宽1.14、高3.32米,廊顶发券半径0・52米。券向与门洞垂直。门廊上部置有固定石门的连楹石。连楹长2.25、宽0.4、厚0.18米。门廊前后各为一块宽0.84米的大券石。
墓门里端与前室相接。前室长13.29、宽3.42、高6.39米。与墓门对应的前室中部也有与墓门雕饰相同的仿木结构门面。规模基本一致。
前室为券顶,发券半径1.71米。由纵向12块、横向13排长方形石板卧砌而成。墓壁四周皆为仿木结构石雕。式样与墓门上部的板瓦、筒瓦、勾头滴水、连枝牡丹、石牙子相同,于同等高度而环绕一周。正脊部分凸出壁面5厘米。遇到辟门之处的倚门柱则大脊凸出壁面17厘米。呈半圆雕格式。这些雕饰,板、筒瓦排列整齐,勾滴、石牙亍井然有序,正脊上连枝牡丹与吻兽形象生动逼真,综观如此炉火纯青的艺术佳作,使人犹若置身于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
前室下侧墓壁为水磨青石条错缝相砌,长短不一,厚度在0.34米左右。
前室两侧各有一个耳室。左右対称,大小、形制相同.。皆辟门,门之作法规制最小。门面设勾头15个,滴水14个。石牙子上层12,下层9个。倚门柱宽0.48米。洞券石由一块整石雕成,发券半径0・58米。门洞通进深1.72米。门廊长1.54、宽0.74、高3.03米,连楹石长1.54、宽0.35,厚0.15米。耳室长2.74、宽2.36米,券向与前室垂直,券法相同。发券半径1.18米。左耳室门前额框正中为阴刻篆书贴金“诒谷",右耳室题记“锤美",上款皆为隶书“万历壬寅岁孟夏吉旦”,下款为“关中盛以弘题”。
前室正面辟三门。分别通往后室与侧室。后室为韩楫椁室。左侧室为原配傅氏椁室,右侧室为继配祁氏椁室。后室石雕大门上框额正中阴刻篆书贴金“明中议大夫通政韩公之藏”o上款“万历三十五年岁次丁未冬十二月吉旦”,下款为“赐进士出身知平阳府事南乐李从心题”o左侧室门题记作法与上同,正中为“明敕赠孺人韩母傅氏之藏",上下款与后室门相同。右侧室门正中题“明诰封恭人韩母祁氏之藏”,上款“万历二十九年岁次辛丑冬十月吉旦”,上款为“赐进士岀身中顺大夫知平阳府事滕阳张宗礼题"。
三门形制大小皆同。冋距以倚门柱外侧所测为2.18米。以中门为例,通高4.94、宽2.99米,倚门柱髙3.51、宽0.56米,门洞券石与耳室作法相同,亦为一整石雕成。发券半径0.72米。平板纺石长2.94米。瓦顶石长2・99米,勾头17、滴水16个。门洞通进深2・41米。门廊长1.90、宽1.09,高3.29米。连楹石长1.09、宽0.42、厚0.18米。门廊两倒洞券石分别宽0.66米。据尺寸比较,此三.卩规模比墓门略小,比耳室门显大,比例恰诀相配协调。
后室长5.13、宽3.16、高3.70米,全系水磨青石错缝相砌。券顶半径1.58米,券法不同于前室与耳室。它是由五块石板立砌券顶,首尾15排,每块石板约长0.96、宽0.34米。此种券法难度较大,它要求石板本身具有一定弧度,且根据上下不同位置而弧度大小有别。必须事先编号定孤,然后才能分组相砌。
后室前部两侧,距前壁0.31米处各向左右开一小石门,分别通入两侧室。门洞宽0.89,通进深2.31米。门廊宽0.53米,券顶高度与椁室门洞券顶平齐。
由于淤泥较深之故,未进入两侧室。但可推知其大小。首先,据曾进入侧室的群众回忆,侧室稍小于主室;另据后室与左右侧室三门闾距,结合小侧门进深厚度,参照后室宽度相互照应,侧室应比主室略小,宽度为2.5米,长度约与后室相同。室内券石砌法也应与后室相同。
葬具及遗物
墓内葬具已被淤泥埋没或作它用。据群众提供,石室为一棺一椁,皆系柏木作成。长方形棺,尺寸不详。椁长约2米,宽1米,高1.5米,厚0.2米,表面施红漆黑花图案。棺椁至今未朽,除部分盖板埋入淤泥中外,其余大部分作为祁家坡建学校时所用。棺椁置于长方形石床上,石床尺度约与椁相同,高约0.4米。左右侧室葬具不明。
由于人们多次进入墓内,遗物散乱和去失严重。又因中条山洪水与雨水灌入,淤泥厚达二米余深而来作清理发掘。故遗物详情不明。但据群众提供线索并捐献少量散失器物和选择性的部分试掘调査,基本略知遗物之梗概。
据群众回忆,后室石雕门前两侧置瓷花瓶一对,高约2尺有余,鼓腹细颈喇叭口。
前室置石供桌,上设铜狮、犀牛望月、香炉等。供桌前原置石围裙四块,每块长11.2、 高0.72、厚0.09米。上阑内分别为孔雀戏牡丹浮雕,下阑中心雕双哄麟,边阑各雕一男侍,围裙两旁为鼓腹内收弧形外卷脚。现存祁家坡学校。
墓内原有玉璋一条,上刻龙、蝙蝠及龟形纹饰,长约6厘米。铜镜一件,直径约7厘米。铜印玺两方,一为手印,方寸;一为官玺,三寸见方。皆下落不明。
淤泥中发现青花瓷罐二件,形制基本相同。口微侈,鼓腹园底,质地晶莹,呈半透明状。一件高20.4、腹径19.7、底径11.8、厚0.3厘米左右。腹部绘狮子滚绣球图案(图三,左)。另一件高20.6、腹径20.1、底径11.8厘米,腹部绘连枝牡丹花卉图案(图三,右)。
黑釉瓷瓯二件,质地较也,喇队口细颈斜壁,形制相同。高16.8、口径4.3、肩宽8.2、底径5.5厘米。
铜钥匙一件,铜柄铁身,六角形柄,长14.5重米,柄言有洞不,身氐13.5、宽1.5、厚0.3厘米,呈扁形。通长36.5厘米。
骨饰,一件,正方形,边长2.4厘米。中有小孔,孔径0.6、厚0.4厘米。
青花瓷印泥盒,一件,长方形,子母口相合,长7.9、宽5.3、厚3.4匣米,盖顶绘流云、波浪与衣夫行舟图案,为群众捐送。(图三,中)。
砚台,―件,石质,方形,长:18.2、宽9.G、厚2.6厘米。
调查中据群众提供的位置,在淤泥中发现四块碑碣新资料,简述于下:
《奉天畋命》石碣,嵌于后室后壁中上部。碣四周线刻祥龙,线内设红色。楷书,文二百余字,长100、宽34厘米。为明穆宗旎庆初年朝廷文浩,敕文中皇帝简言赞扬薜楫,勉励他尽进忠言。
《南山逸叟自志》石碣,嵌于《奉天敕命》碣之下1.03米处,长2.07、宽0.36米,楷书,约二千一百字,为韩楫自述生平之文章。作者称,当时士大夫,多将其先人行绩请名流作志而铭之,无非是表瑜掩假的应世之文,如此则方为孝子贤孙。但也唯恐别人为志不当,故直书生年大略,使世人观览,评于后人,如此之举为世谷所罕见。
《明故中议大夫通政使司右通政元川韩公墓志铭》碑,置于前室的楫室与祁室两门之间。身首一体,首呈半圆状,似无龟趺,通高149、宽64.5、厚21厘米。碑额篆书,正文楷书,一千四百余字,记述韩楫的身世和生平政绩。
《皇明中议大夫提督誉黄通政使韩公行状》碑,置于楫室与祁室两门之间。形制与《墓志铭》相同。通高205、宽89、厚21厘米。碑额篆书,正文楷书,文近万字。是韩楫子焕与次子炉为其先人歌功颂德的长文。
结 语
韩楫,《明史》无传,《中国人名大辞典》也记述甚略。较详载其生平者,唯《永济县志•艺文》所录明礼部尚书翁正春撰碑《通政元川弗公碑铭》,这次发现的四通碑碣资料,除《墓志铭》与《碑铭》基本相同外,其余均属新见。其内容丰富,语词流畅,且韩楫在朝为宦显赫多年,所载史实不但弥补了正史所缺,同吋对考究明代的政治、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不无裨益。
韩楫,初字伯济,更字伯通。初号元川,晚号南山逸叟。生于明嘉靖七年戊子八贝三日,卒于万历三十三年乙巳八月十五日,享年七十八岁。他未弥月离生父瓒而过继给伯父玻,由养母薛氏抚养成人。自小聪敏好学,“年未冠,博览诸经史及诸古文词。”嘉靖四十四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隆庆元年三月授刑科给事中。二年转工科右给事中,四年春三月任兵科右给事中,未就,升吏科左给事中,十月迁都给事中。隆庆五年十月升翰林院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六年二月晋提督誉黄通政使司右通政,不久调陕西布政使司左参议。晚年弃官归田。
碑文称,韩楫一生刚直不阿,为官清廉,长期受到朝廷重用。他自称“至于立心不敢不正大,持身不敢不端洁,奉先不敢不试孝,驭下不肯不周恤,百年应迹一余性真。"应有一定的真实性。
韩楫初娶傅氏赠孺人。继娶祁氏封孺人。傅氏生于嘉靖十四年乙未十月八日,卒于嘉靖三十四年乙卯十二月十三日,享年二十一岁。祁氏生于嘉靖二十二年癸卯十二月二十八日,卒于万历二十七年乙亥三月十九日,享年五十七岁。
关于墓葬的建造年代,据墓内题记观察,最早为万历二十九年,晚者为万历三十五年。那么,该墓最晚也应早于万历二十九年始建,最早也应竣工于万历三十五年,历时达六年之久。另外,如此浩大工程,短期也是难以完成的。且最晚年代距韩楫卒年仅迟二年,可见是韩楫生前营建的。想当是韩楫年事已高,身体衰弱之际,于七十出头就筹划料理后事,穿穴砌石,费十余年才告成安葬的。此墓规模宏大,雕刻精细秀丽,富丽堂皇,在我国亦属罕见。它为研究明代官吏的墓葬形制、葬俗及石雕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本文器物绘图由武俊玲同志承担,摄影与墓葬绘图由张国维同志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