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让医学人“背到头秃”的解剖学前辈,名字都写在你的大脑静脉里

2021-09-05 14:59 作者:爱思唯尔医研社  | 我要投稿


  科学界非常习惯以一个人的人名命名一个事物,以纪念他的伟大贡献。在往期文章《以人名命名的静脉,你知道几条?》中我们选取6条带有人名的大脑静脉进行了简介,而本篇中将带大家了解更多藏有医学前辈姓名的解剖结构。


图1 大脑后视图显示的主要静脉脑血管结构


Galen静脉

大脑大静脉

  Vein of Galen,又称大脑大静脉,是连接大脑内静脉(ICV)和汇入直窦的最大的脑静脉。Galen静脉与直窦是脑静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引流大脑深部的静脉血流。


图2 Claudius Galen


  Claudius Galen(克劳迪亚斯-盖伦),公元 129 年出生于古希腊,是一位高产的医生和研究人员。当时对人体解剖有着较大的限制,因此Galen的解剖主要集中在动物上。另外,他对希波克拉底特别钦佩,认为希波克拉底的理论都是正确的,所以他的解剖学和生理学中存在许多不准之处,这些错误后来逐渐被Vesalius等人纠正。


Markowski静脉

  The Median Prosencephalic Vein of Markowski,也称Markowski静脉。这是一支在胎儿脑发育期间引流至Galen静脉的血管,出现在胚胎发育第5周,是引流脑内结构的第一条静脉。发育第 11 周Markowski静脉开始退化,部分保留发展成 ICV 和 Galen 静脉。

  Józe Markowski于1874年出生在利沃夫市,于 1912年被任命为解剖学系主任,后来被任命为利沃夫医学院院长。Markowski主要专注于发育研究,例如胸骨的形成,后来研究了颅窦和大脑的静脉引流。在1921年的一份关于Galen静脉的胎儿前体报告中,Markowski描述了硬脑膜静脉窦和脑静脉的发展。


Rosenthal静脉

基底静脉

  Basal vein of Rosenthal(BVR)也称为基底静脉,是成对的旁正中静脉,起源于颞叶的内侧表面,向后和向内延伸。它经过中脑外侧的环池,与大脑内静脉一起流入 Galen 静脉。


图3 Friedrich Christian Rosenthal

  

  Friedrich Christian Rosenthal于 1780 年出生于德国。他一开始受Karl Asmund Rudolphi的影响,主要在鲸鱼、海豹和鱼类中进行解剖学研究,并有一定的声誉。1819年后他将学术重点转移到神经解剖学研究上,这时期他对Galen静脉分支的研究中达到了顶峰,并且详细地描述了基底静脉。另外,就在这项关于深静脉系统的开创性工作的前一年,Rosenthal还详细描述了耳蜗中的螺旋管,至今被称为Rosenthal canal。


Trolard静脉

上吻合静脉

  上吻合静脉,Vein of Trolard,在额叶或顶叶表面,向后走行,并将上矢状窦(SSS)与大脑中浅静脉(SSV)连接起来。


图4 大脑静脉图


  Jean Baptiste Paulin Trolard,1842 年出生于法国。他是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首都)的解剖学主席。Trolard发表了一项关于脑静脉系统的研究,描述了上吻合静脉。随后Torlard发现阐明了大量的神经解剖结构。


图5 Jean Baptiste Paulin Trolard


  Lateral lakes of Trolard,称为Trolard外侧陷窝或静脉池,是SSS膨隆突出的静脉间隙,主要引流脑膜静脉并容纳大多数蛛网膜颗粒。尽管在数量和尺寸上变化很大,但最常报道的位置是在头骨顶点附近的顶骨下方和靠近 SSS 3 cm 范围内的位置。

  Hypoglossal plexus of Trolard——Trolard丛(舌下神经管静脉丛)是位于舌下神经管颅外侧的密集静脉丛,连接枕骨髁周围的静脉与颈静脉球。

  Inferior petro-occipital vein of Trolard在岩斜软骨结合部下方,并连接 Rektorzik 静脉丛以及海绵窦与颈静脉球。当岩下窦阻塞或发育不全时,该静脉可能是通往海绵窦的辅助血管内通路。


Sylvius浅静脉

大脑中浅静脉

  Sylvian Vein又称大脑中浅静脉,由岛盖和岛叶的浅静脉网汇合而成。沿外侧沟向前下走行,行至颞极附近绕过外侧沟窝至大脑底面,于蝶骨小翼附近到蝶顶窦,与上、下吻合静脉(Trolard、Labbé静脉)相连,然后沿蝶骨小翼流入静脉窦。


图6 Franciscus Sylvius


  Franciscus Sylvius,1614 年出生于德国,是一位杰出的荷兰裔解剖学家。他的学生 Thomas Bartholin 地参与了 Sylvius 大脑解剖学发现的传播,他将这些发现发表在他父亲的著名教科书 Anatomicae Institutiones Corporis Humani 中。


Labbé静脉

下吻合静脉

  Vein of Labbé即下吻合静脉。该静脉主要收集颞前、颞中、颞外侧的血液,其受损或闭塞可导致引流区域(颞叶)肿胀、静脉性梗死、出血等改变,严重程度取决于损伤程度和其侧支。临床可表现为失语、偏瘫、头痛、意识丧失等颅高压症状。


  Charles Labbé (1851-1889年)法国医学家,描述了各种各样的脑静脉连接。1879年Labbé发表了一篇关于大脑静脉循环的文章。该文章详细描述了下吻合静脉,以及与早先由 Trolard 描述的上吻合静脉的关系。尽管Labbé在 38 岁时早逝,但这项工作使他的名字和贡献得以延续至今。


Rektorzik静脉丛

  Rektorzik静脉丛是一个小静脉丛,它穿过颅底时,围绕着靠近海绵窦的岩段颈内动脉。有报道称,Rektorzik 静脉丛可能会抑制颈内动脉(ICA)在颞骨岩部内沿其路线的动脉搏动,从而减少声音到耳蜗的骨传输。Rektorzik 丛在 ICA 的第一个弯曲处(最靠近耳蜗的地方)看起来最大,侧面支持了隔音假设。


图7  Venous plexus of Rektorzik


  Ernst Rektorzik 出生于 1834 年,在维也纳从事解剖学工作。在1858 年将 Rektorzik 静脉丛描述为人体颈内动脉管中的静脉窦。在进行岩骨前部切除术时,及早识别 Rektorzik 静脉丛尤为关键。Rektorzik 静脉丛可作为 ICA 岩段在颅中窝未完全骨化的颈内动脉管中的直接位置替代。


参考文献

Dimitri Benner, Benjamin K. Hendricks, Arnau Benet, Michael T. Lawton.: Eponyms in Vascular Neurosurgery: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18 Veins. World Neurosurgery 2021; 151: pp. 190-200.


让医学人“背到头秃”的解剖学前辈,名字都写在你的大脑静脉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