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是不是炒作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人造肉」的话题,如果你关注最近的餐饮业动态,可能会敏锐的感觉到「人造肉」正在加速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
肯德基推出人造鸡肉块,星巴克推出人造肉新菜品、奈雪的茶、喜茶先后推出「未来肉汉堡」,棒约翰推出「未来肉披萨」, 各种人造肉产品纷纷抢滩登陆国内市场,试图占领品类的消费心智。打上「未来」标签的人造肉,正在网红化,然而人造肉这块「肉」到底有多少技术含量?消费者会买账吗?
⭐️ 人造肉如何走进中国菜?
欧美国家人造肉集中于汉堡、肉饼这类产品,而国内企业更注重对传统菜品的改化,结合中国菜的炖煮工艺,尽量在一些大众化的菜谱中用人造肉替换动物肉,来制定一些符合中国饮食的人造肉产品开发,并结合中国饮食特色和习惯,研发了粽子、水饺、春卷、肠粉等一系列中国特色食品,把人造肉融于日常饮食中。作为食品,人造肉的研发重点还是在产品的味道更好、价格更优,让品类有充分的流行的先决条件。
⭐️ 是公益还是商业炒作?
今年1月,Impossible Foods的CEO说 「中国人每吃一块肉,亚马逊雨林里就冒出了一股烟」的言论引发国内强烈不满,不仅没让中国消费者陷入「食肉反思」,反而起了负面效果,引发对人造肉的抵触。因此,有别于国外强调对环境保护的传播,国内人造肉的传播上需要弱化这一点。「吃肉」对环境的影响在国内的感知度要低很多,一味的强调环境问题,会让人产生「披着公益外衣的商业炒作」认知,反而对品类产生质疑。
⭐️ 联名出圈
国内人造肉品牌常常以品牌联名的形式出现,借助其他品牌已有的目标人群,来扩大品类的传播受众。在联名中,国内人造肉除了常规的食材外,还有很多特色的节庆礼品,粽子、月饼等等,这些节庆产品相当于天然增加了更多的「出圈点」,以「民俗文化+创新产品」更有利于传播和造势。
⭐️ 打入年轻消费圈层
对于人造肉这类非常颠覆性的食材,从大众消费的角度去做传播,短期内很难形成效果,而更容易被时尚「传染」的年轻消费群体,有机会成为人造肉打开局面的重要切入口。因此,集中于年轻圈层,去重新树立关于人造肉的健康观、时尚观,去改变年轻人的厨房选择、餐厅选择、外卖选择,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从而以点带面逐步影响更多的消费群体。
人造肉并非单纯是为了减肥而替代餐食,也不是为了纯素食主义者的需求而存在,人造肉的终极目标是要作为第三类产品而存在,即作为素食、动物肉之外的第三选择,它的目标人群比素食人群更广泛。嫁接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人造肉,从出生就带着国民饮食的基因,虽然当前口味和价格还有一些瑕疵,但谁也不能预测未来科技会带来怎样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