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伴读《宋诗选注》第四讲:拟人

小伙伴们大家好,我第四节课的备课笔记内容如下
“拟人”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咱们主要讨论了如下四首诗(课上讨论时,随口提及的那些诗歌不含在内),分别是
4-1《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by苏轼
4-2《夜坐》by张耒
4-3《清明》by陈与义
4-4《山中闻杜鹃》by洪炎
大家看看这样的备课笔记是否有意义,另外,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笔记内容哦:)我也在想是否将文字版本修改为图例模式,可能更为直观,但纯文字版本可能还是更详细些。大家给我一点意见吧:)
4-1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引:有听众给我的公众号留言,说想让我分享一些奇怪的诗,却没说要在哪方面奇怪。所以这样呢,我来分享一首来自苏轼的,题目很长、很奇怪的诗吧。
另外,我有一个特别喜欢的B站up主,是食贫道的饼叔,他特别喜欢在吃完肉之后说,一定要来一壶酽茶,很多弹幕都说不知道”酽茶“是啥意思:)我们读完今天这首诗,就懂了。
宋-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1],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东风啊,还是不愿意吹拂入城东的大门,我们三人骑着马,去寻找去年我们游玩过的村落。人啊,就像是秋天的鸿雁,来来回回都能有音信可寻,但过去的事儿却如春天的美梦一般没了踪迹。我们三个人跑到江城边上,喝上三杯浓郁的白酒,农夫老人则用温暖的微笑迎接我们。我们已经约定好了,以后每年的初春时节都要在这里聚会,老朋友们就不必为我担心,也不用老想着把我调回朝廷了。
这首诗的标题从现代人的观点看来是又长又怪。诗的全名是《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标题的意思是“今天是正月二十日,我与潘大临和郭遘[2]两位好朋友一起出城到郊外去寻找春天,突然想起来:哎呀,正是在去年的今天我们一起到了女王城啊,所以觉得写首诗,附和一下之前写的诗,说不定能够押韵”。哈哈,也挺难再找到一首名字如此随意的诗了。不过这是苏轼啊,文坛超级巨擘泰斗,他想怎样就怎样。偷偷的说一句,这种情况类似于鲁迅的文章里面可以有通假字,而如果是我们写文章,就只有错别字了。不过,苏轼这首诗的标题倒是给文史学家们减轻了工作量:写作背景、时间等等之类的信息不用再额外调查了。
对了,“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这一句中提及了“秋鸿”,是否让你想起了前几天我们提过的苏轼另一首诗《和子由渑(miǎn)池怀旧》,里面也有一句关于鸿雁的句子:“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看来把人生比作“飞鸿”是苏轼老师的习惯,不经意间,就又用了一遍。
前两天北京天气很好,万里无云,天蓝得透亮,温度也有十几度。每到这样适合出游的周末,北京就会发生全城大堵车,因为大家都挤着这一天出游,仿佛除了这一个周末,以后再也没有晴天了一般。有人便总结这是北京这座城市的特点:应景,不愿意错过一丁点的精彩。其实我觉得这算是优点,至少在最好的时节做了最该做的事情。还有,天晴那天,我回复了一天的邮件,然后在睡觉前玩了一盘王者荣耀。而且,赢了。
再来读一遍这首诗吧。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
记得早点睡。
[1]酽yàn,就是浓郁的意思;可以想象他们喝得是原浆酒。
[2]遘gòu
4-2 夜坐
引:亲爱的听众朋友们,不知道你有没有某一天晚上,会闲来无事坐着发呆?你猜,在一千年前,会不会也曾有某个诗人和你一样,坐在院子里发呆呢?
宋-张耒[1]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院子里空无一人,只有秋月依旧明亮。天凉了,马上要落夜霜了,空气也凉爽了起来。院子里面的梧桐树真的不甘衰落,那仅剩下的几片叶子迎着风哗哗作响。
“苏门四学士”是指苏轼老师的四个门徒,分别是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前几天我们已经读过苏轼、秦观的诗了,今天再读一首张耒的诗,就离集齐苏门四学士不远了。
本诗的标题“夜坐”本来是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禅宗寺院在晚上九点之后坐禅”;但其实,张耒更有可能就指的是他自己晚上起来坐在庭院边上。从天看到地,从远看到近,一个人,瞪着大眼睛难受,写首诗玩儿。其实写这首诗的时候,张耒已经处于职业生涯的末期,不断被贬黜的他被政敌蔡京给蹂躏得够呛。没错,就是《水浒传》和《金瓶梅》之中,扮演了坏人的角色的那个蔡京。哈哈哈,大家是不是感觉不同知识体系里面的两个人突然串门儿了?
中国的诗人啊,都是这样的:心里难受不说心里难受,要说“悲秋”;心里不甘也不说心里不甘,要说“梧桐不甘”,文人们都热衷于如此。所以在读诗的时候,我们几乎可以简单地认为,拟人化的风景的主观感受,基本上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的投射。
多说一嘴,其实关于悲秋的话题,欧阳修的《秋声赋》可能最为有名,后世诗人受其影响巨大,很有意思。欧阳修是这么说的: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我们来翻译一下: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它们有枯萎衰败之时。人是动物,在万物之中是最有灵性的。内心能够感受到各种忧虑,也会有无数事情让身体感到劳累。如此动情动心,自然精力会受到损害。更何况人们还常常要为那些力不所及、智慧解决不了的事情而担忧。就算是满面红光也会变得苍老无神,就算是满头黑发也会变得斑白。既是如此,没有金石的体质,为什么非要跟草木去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想想到底是谁给自己带来了那些伤害,何必去埋怨这秋声呢?
所以啊,不要责备秋天了,人之所以会老去,是因为总想要“得到那些力所不能及的东西,忧心那些智力达不到的事儿”。世上本无事,庸人偏自扰。
最后,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吧。
夜坐
宋-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记得早点睡。
- 本诗中有镜头感的体现,到讲镜头感的时候再详细提及
- 从天(秋月明)看到地(夜霜欲落),从远看到近;
[1]耒lěi,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之一。
4-3 清明-卷地风抛市井声[1]
引:我猜大家可能都听过“杨柳微风百媚生”这句诗,今天,让我们来读读全诗吧。
宋-陈与义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过些日子就要到清明节了,为了应景,我找了一首清明的诗与大家分享。诗中一个生僻字都没有,读起来顺溜得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春风袭来,包裹着市井美好,烟火缭绕;它倒好,只负责搬运,抛在我(诗人)面前就走了,我(诗人)是个病人啊,准备正襟危坐着度过这个清明。
事实上,这个地方有一种奇妙的对比:肆意的春风与端坐的诗人。哈哈哈,我倒是喜欢肆意的春风。有啥好端着的呢?都过节了,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的不好么?想起生活中常有人宣称自己身份高级,去不得人多的地方;但却也有人热衷于市井,即便没有钱,聚聚会,聊聊天,笑嘻嘻,乱吵吵也是一种享受。毛姆老师曾借小说中的人物这样说到:
人们用不着上夏内尔[2]服装店,仍旧可以穿着得很好。而且所有有趣的人并不住在凯旋门附近和福煦大道上。事实上,有趣的人简直不住在那儿,因为有趣的人一般钱都不多。我在这儿认识不少的人,画家,作家,学生,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什么样式的人都有,我认为你会觉得这些人比艾略特的那些性情毛躁的侯爵夫人和目中无人的公爵夫人有趣多了。
哈哈哈,不扯远了,我们赶紧来看第二句: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翻译:打开窗户,看夕阳渐渐落下,阳光洒过的地方,一览无余。微风撩拨杨柳,媚态百生。
微风撩动,要轻,在轻浮与木讷之间徘徊,在说与不说之间徘徊,在心头痒痒与若有所失之间徘徊。白居易老师在《长恨歌》里说“回眸一笑百媚生”;这里陈与义老师说“杨柳微风百媚生”。媚态不是妖娆,想想情窦初开时,第一次足够靠近,她呼出的湿暖空气拂过你耳边的头发。呼吸便是微风,耳根便是杨柳,杨柳微风百媚生。
愿你今天能梦见她,对,就是她。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
记得早点睡。
[1]事实上本首诗属于陈与义的《清明二绝》之中的第二首,也是相对更有名气的一首。其实,清明二绝之中的第一首,如下
清明
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妖邪。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
[2]夏内尔,即香奈儿(CHANEL),这是之前的译名。
4-4 山中闻杜鹃
引:如果你曾经有过一个人在外地读书或工作的经历,我猜你很容易被今天的这首诗打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吧。
宋-洪炎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阴初不待薰风[1],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现在是二月,山间杜鹃在啼鸣,可这时候,万物生长、争奇斗艳的时光已经过去了。没等到温暖的风儿拂过,绿树就已成荫了,小小的杜鹃鸟儿已经没有必要悲啼到流血方停了。我从北面的窗户下移动灯台的时候,已经夜深人静,接近三更了,这时候还能听见南山高高的树林之中有杜鹃的鸣叫声。唉,小杜鹃啊小杜鹃,你口口声声说“不如归去啊不如归去”,可是你不是也一样无处可归么?又何必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让我伤感呢?
昨天,我们说起黄庭坚是江西少有的好诗人,江西的孩子们都被迫背诵了很多黄庭坚的诗歌,立马就有同乡表示不满,跑来我的公众号留言抗议,说江西除了黄庭坚,还出了许多文豪,让我多多补习功课。所以今天,我赶紧找来了他的外甥来充数。洪炎是黄庭坚的外甥,当然也是江西人。好吧,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在对文学家进行排名的时候,洪炎又要往下排一个档次了。
这首诗是金兵入侵,洪炎向南逃难时所做。因为家园已经被金兵占领,有家不能回,所以他才把气撒在了杜鹃的身上,才在诗中说: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翻译:唉,小杜鹃啊小杜鹃,你口口声声说“不如归去啊不如归去”,可是你不是也一样无处可归么?又何必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让我伤感呢?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不同的鸟儿负责传达不同的情绪——喜雀报喜,乌鸦报丧,杜鹃则劝君早归乡。据说是因为杜鹃的叫声很像中文里的“不如归去”。不信,你也多读几遍。还有传说是商朝的蜀王杜宇将帝位禅让给他人后隐居山林,之后思归多年,死后变成了杜鹃鸟,常悲鸣到喉咙出血才停,因此也就有了“望帝啼鹃”这个说法。
唉,“父母在,不远游”,现代的年轻人时常用孔子的这句话来责备自己,敦促自己归家回乡,孝敬父母。但是哪有这么容易呢?不归去赡养父母自然会后悔,可是若是因为归去而放弃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也会难受得很啊。其实,这句话出自《论语》中《里仁》,它还有后半句,完整版是这样说的: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父母还健在时,不要去太远的地方,如果一定要去,要有方向。
“游必有方”啊“游必有方”,明明是说要有方向,要建立大功业才行啊。孔子老师说起话来,总是前后“矛盾”:他既强调子女应待在父母身边奉养并孝顺父母,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去不返,若是不抓住机会好好地闯荡一番,恐怕真的要没落在人潮之中,过着朝九晚五,毫无波澜的生活,从28岁就能看到82岁的自己了。
唉,若是在外打拼,实在想家了怎么办?还是多读一遍洪炎老师的这首《山中闻杜鹃》吧。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阴初不待薰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至少我们比洪炎强,我们还有家乡。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
记得早点睡。
[1]薰xūn,薰风其实就是指的温暖的风。
另,在《瓦尔登湖》的豆田一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说明梭罗与洪炎类似,听到鸟叫,总觉得他们在说点儿什么。
在附近,一棵白桦树顶有一只棕色的歌雀——有人管它叫做红眉鸟——整个早晨都在唱歌,很愿意跟你做伴。如果你的农田不在这儿,就会发现它就会飞到另一个农夫的田里去。当你播种的时候,它唱了起来:“丢下去,丢下去,把它丢了下去——盖上它,盖上它——拉起来,拉起来,拉起来。”但这不是玉米,不会有像它这样的天敌来吃庄稼。你也许会觉得疑惑,它那无稽之歌,像用一根琴弦或20根琴弦进行的业余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式的演奏,跟你的播种有什么关系。可是你宁愿意听演奏而不去准备过滤的灰烬或灰泥了。这些是我全部的信心所寄托的一种上等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