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系统阐释爱这一人类的重要情感的经典作品。从篇幅来看,这可能只是一本小书;但从内容和思想深度来看,这绝对是一部大书。
这是一本系统地介绍爱的书。作者在一开始就指出了爱情是一门艺术,这就把真正的爱情和普通的情感刺激区分开来了。同时,作者又指出学习爱这门艺术需要同时掌握理论和掌握实践。在理论方面,他先是指出了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他认为,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克服自己的孤独感,突破自己的天地。与纵欲、同一化、创造性劳动相比,只有爱是可以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接着,他对生活中的爱情进行了分类阐述。先讲到离我们最近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和父母之爱。后面又介绍了博爱,神爱等离我们生活较远而更有哲学性和社会性的爱。对于这些不同种类的爱,作者都有比较深入的论述。在实践方面,作者认为纪律、集中、耐心和极大的兴趣是学会爱这一艺术的基石。由这些基石引申开去,作者又提及了清醒和信仰等一些品质。这些品质的培养都是促进爱的艺术的实践的重要因素。
书中的第三部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者指出了爱情在西方社会中的消亡,这主要是来源于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导致的人的“异化”。人成了社会机器的一个零部件,人和人的关系仅仅是表面关系,真正的爱渐趋消亡,反而是一些诸如偶像化的爱情、多愁善感的爱情等在作者看来是伪爱情的情感在大行其道。这对我们来说不能不是一个警醒。每个人都有着各种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如果把它物化,看成是可以和他人交换的筹码,而把自己周围的各种社会关系都看成是这些筹码的交易,那人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样异化了。那样的话,我们将无法再领略真正的爱这一艺术了。因此,我们务必珍视自己身上的这些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用爱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而不是物质的眼光。我们万万不能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扼杀了它们的生命力。
作者深受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影响。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大生产方式导致的人性的被扼杀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作者继承了这一点,认为这种生产方式导致了“现代人对自己、对同代人和对自然产生异化”。弗洛伊德对作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精神分析方法的运用,这种方法帮助作者分析了不少现象。另外,作者也对弗洛伊德过度注重生物性的问题进行了批判。这样的一些观点也丰富了书中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内容,更显示了这本书内容和思想上的博大。
这本书中的一些字句,对于我们这些青年男女如何更好地看待生活中可能会有的感情,也是很有帮助的。作者强调,爱情不是相互索取的,而是要相互给予,给予的东西也不是一般的东西,而应该是自己最具有生命力的东西――“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而作者在爱的实践中所提及的品质,也应当是我们需要努力去培养的品质。如果我们能按照这些观点去实践,相信我们能收获更加幸福的爱情。
小书本,大智慧。《爱的艺术》这本书这本小书就像一个蕴含着有关爱这门艺术的巨大宝库,等待着我们去慢慢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