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饥饿站台的“不开放结局”

2020-04-29 20:53 作者:用资本打败资本  | 我要投稿

用电影中小老头的台词作为此专栏的开头:我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刀磨一磨呢?也许我的人生这么糟糕,就是因为没磨刀,因为我不在意细节?细节,格伦。

让我们透过细节来解析这部电影。也为了足够周密,我打算先以介绍的形式来解构,再将考究这部电影中形而上的内容——导演想表达的东西。

第一部分——监狱坑的机制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机制——电影开头所说的“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上层人,下层人和掉落的人”。直白来说,上层人就是能吃到0层下来的食物的人,他们可以优先选择食物;下层人则显而易见,吃不到食物,没有选择权;而下落的人有很多种,有跳下自杀的、有下去找人的、有下去是为了“上升”的(后两种有此电影核心信息,后面会讲)

这三种人有什么共同点呢?

最核心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没有私有财产。有人会说:有的,他们在进监狱坑之前可以选择带一样东西进来。没人愿意交换你的所拥有的,监狱坑里面的人只关心一件事——食物!

不可私有的食物

可食物是不可拥有的!那么,他们之间的区别也只剩下——权力,对食物的选择权力。所以,这既不是什么共产主义宣传片,因为没有私有财产的资本主义就跟"印有0元的纸币”一样荒唐;也不是又一部"人性”黑暗的影射电影,因为电影中食物的规定本就是保质不保量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想吃什么,但问题是能吃什么?)至于这部电影到底要讲什么?我们接着往下看。
第二个
机制是所处的层数完全随机。有的解析认为,男主所处的层数跟他有没有杀人有关。拿不出证据的猜想都是无中生有,就跟骂别人是王八蛋,却证明不了别人是王八蛋一样,只是嘴皮子功夫了得!我说,跟杀人无关,而是完全随机的。请看我的证明:1.小老头是一个精致的人,除非没得选择,不然不会选择吃人。他在他的入狱生涯里面先后所处的层数是72、26、78、43、11、79、32、8、132、48,可想而知,他在43、32层的时候,不会杀人吧!又怎么上升了呢?2.自愿下落找女儿的亚裔女人(米哈鲁)每次都杀了这么多人,为什么在结局处会出现在50层以后很多呢?


第三个
机制是在一层中所处的时间也随机,但至少要待一个月。这是个非常重要的细节!!!

从小老头在监狱坑里待了共12个月,却只经历过9层(48层是第10层),即可推导出来。


第四个机制是监狱坑运作的细致!直接放图!

食物里有一个头发引发的苛责

然后是由带着一条狗(拉姆西斯二世)进来的女士(伊莫古里)所说的:“管理局的工作非常细致,没有十六岁以下的儿童。”

与其说他们细致,不如说他们只干自己的本职工作。0层的工作人员只负责食物的精致,伊莫古里只负责对入监狱坑人员的面试与挑选,至于管理层,仔细一看,他们似乎什么也没做,但没有什么不是因他们而做的!


那么,传递给0层的工作人员一个“奶冻”有用吗?显而易见,毫无用处,那怎样才会有用呢?我们来看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监狱坑与堂吉诃德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依旧是细节!

这部电影是既然也是分层的!分为监狱坑的部分与堂吉诃德的部分。直接上图!

注意“奇迹”
下面一层的人早就被杀了一个
注意“每一份”
这里放了两份,还给了特写
谁会知道“今天是最后一天”?

亲眼看到米哈鲁杀了一个人的格伦居然还为下一层准备两份食物;只知道至少会在一层待一个月的情况下格伦居然在进食的时候说出了今天是最后一天的话。

显然易见,这里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示了。
从这一段开始分层。后面的内容全是格伦幻想出来的——他成了堂吉诃德来开始他的骑士之路,谋求公众的福利。但堂吉诃德的结局是悲惨的,在《堂吉诃德》的原著里,堂吉诃德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

后续有更多不那么直接的证据来证明这是格伦的幻想。

首先是格伦一从202层醒来就见到看了死去的小老头和抱着(狗狗)拉姆西斯二世的伊莫古里。

可以无视j这句台词

前面只有在麻醉的情况下格伦才看到了死去的小老头,这次却直接就看到了死去的这些人,其中(狗狗)拉姆西斯二世和伊莫古里根本就不是他杀的。

其次,他在第6层醒来时梦到了米哈鲁直接冲过来捅他。他的上一个有米哈鲁的梦是拉姆西斯二世在舔他,进而在梦里是他和米哈鲁发生关系;这一个却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其实是有的,拉姆西斯二世就是在格伦睡觉的时候被米哈鲁杀死的,直接惊醒了格伦,有了这样的印象,才有潜意识里做这样梦的可能。

渣男杀手“米哈鲁”(开个玩笑哈哈)

然后就与《堂吉诃德》里的情节不谋而合了,黑人有“大志”却没处施展,只能跟着格伦下去闯一闯。实际上黑人“大志”是非常荒诞的,一方面是即使到了1层,会不会有0层的人愿意拉他上来,他如果是自愿进来的人,何必越狱?他如果是犯罪进来的人,这是让警察帮你把监狱门打开?另一方面是在绳子掉下去以后还幻想下个月再继续,技术上已经没有可能了!

下面的内容与第三部分重合,我们之间来到第三部分一起来讲。

第三部分——符号!信息

1.管理局

我们已经知道,管理局的工作是非常细致的,他们是规则的制定者,好像本身就是规则一样,用那个”黑人智者“的话来说:管理局是没有良心的。其实纵观全片,管理局只出现在别人的口中,管理局只是一个名词——没有出现过,却代表了最高准则。这样的东西现实里面有没有?有的!就是”规则“,规则没有人性,人却必须遵从。规则越细致,人越没有回旋的余地!说到这里,其实大家都已明白,管理局不是什么东西,它代表的就是监狱坑的运行规则

2.上层人、下层人、下落的人

看完全片,所谓上层人、下层人,不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对于0层的工作人员来说,下面的人永远都是下层人。上层人是相对与下层人而言的,这种区分是对于食物选择权的区分。但这种选择权是不平等的,抛开“私有财产”这个因素,正是这种不平等,造成了监狱坑里现实的黑暗。用罗翔老师的话来说:”如果自由不加限制,一定会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种剥削自监狱坑的建成伊始,就已经蕴含其中了。

下落的人,有一个最大的前提——“你会有很多时间思考”。上层的人会想到当处于下层是会怎么样?下层的人会想到没有食物该怎么办?实在有太多的时间去想象这些。让人发疯!正因如此,“上层下层的人都会减少”。另外还有自愿下落的人——寻找“不存在的孩子”的米哈鲁与“下落时为了上升"的格伦。由于他们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所在,所以放在后面单独来讲!

3.上层、下层

要把上层和下层单独拿出来讲的原因是——这部电影里没有永远的上层人与下层人,只有永远的上层与下层的关系。按理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有足够多的时间来思考,那么处在上层的人必然会想到下层的状况,为了使自己在下层的时候能够活下去,应该在处在上层的时候就主动去团结下层的人。但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导致这种情况下的博弈——假如对方不合作呢?就像驾车加塞一样,自己加塞永远是对自己的最优解,除非大家都加塞才会导致最坏的局面。至于为什么说是信息不对称,显而易见,下层的人没有跟上层的人谈判的筹码,就像格伦所说,”我不可以朝上拉屎“。另外电影一开始给了很多上层人看下层人的镜头,上层的人可以随意窥探下层人的行动,下层的人往上看却只能看到一个带孔的天花板。所以即使要团结,也只能从团结下面的人开始。

可是,这个幻想的自发性团结本身就不现实——除非每个人都以团体利益为最优解,不然在以自己利益为最优解的情况下,总有”加塞“的人。我们要承认,即使是在极发达的文明下,人的内心中都有阴暗的一面,只靠内心的善意和伦理道德的约束,是不可能组织人们为自己趋利避害的。在此我很赞同金一南教授的一句话:人类的出路在哪里?善意与力量的结合。我想这也是导演想表达的思想之一,后面格伦和黑人的下落情节就是如此。

另外也让我想起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所说的:人的本质在权力中尽显。得到权力难,放弃权力更难。上层的人,如何团结?


4.意大利奶冻、拉姆西斯二世、小女孩、上升的人

意大利奶冻是信息,拉姆西斯二世也是信息,小女孩更是信息。其实从前面的推导我们已经知道,即使意大利奶冻能够送上去,0层的工作人员也不会有任何反应,因为他们只会做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为什么说这三者都是信息呢?这三者都是不该属于监狱坑的东西!意大利奶冻是本属于这里,然后送回0层的东西;拉姆西斯二世是一条狗,一条同样会吃站台上食物的狗,人都要为此争个你死我活了,居然还要有一条狗来争夺食物,它的死是必然的!至于小女孩,她才是唯一真正不属于监狱坑的人!她从来就没存在过,格伦把她幻想了出来,可是只有她,才是那个真正的信息!0层的工作人员不会为一个完整的食物惊叹,但当一个十六岁一下的小女孩出现在他们面前时,谁会无动于衷?管理局工作相当细致,每一个工作人员都知道监狱坑里面不会有十六岁以下的人。正因如此,小女孩在这里不仅完成了信息的升华,更是与下落的人对应的第四种人——上升的人。

第四部分——上升的人与监狱坑


其实稍微想一想,现实的人根本不可能跟着站台上去,那样速度下的超重足以将任何人压成肉酱。后面幻想部分的格伦,想跟着站台上去,本就是不现实的,也只有那个本就不现实的小女孩,才能跟着上去。悲观来说,即使是最后的希望,也是幻想出来的!这也对应了《堂吉诃德》的结局,堂吉诃德在现实里是失败的,但他的精神却是伟大的,得以升华。但我们不可忘记一点,小女孩得以被幻想的前提——她是米哈鲁口中的女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这样幻想里面存在于监狱坑却不属于监狱坑里的人,才可以打破这个监狱坑机制的死局!这么一说有点马克思主义学说里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意味了。

在这个完美运行的饥饿站台上,旧有的一切东西是无法打破这一机制的,即使有自上而下的“暴力性团结",也有一部分人团结不到;即使这个月团结到了所有人,那么下个月呢?更何况监狱坑里的人员本就是随时变动的,顶多是治标不治本。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不是人的善恶,就像电影《1942》里面一日本军官所说:首先,他们得是人。在监狱坑里,饥饿的时候,不是吃人,就是被吃。在一个饥饿的”猛兽“面前,伦理道德真善美是不能拿来吃的,他会把一切能吃的都吃掉。而造成这一切的,就是监狱坑的机制!就像犯罪只是弄脏了水流,不公正的审判则是污染了水源,而不公正的机制与规则,无异于颠倒正义!

所以我认为导演有一个非常深层次的思考——假如连社会的规则都不是公平正义的,所谓维护正义的人,维护的又是什么呢?

人类的文明进程,无非是为了追求一个更高级的规则体系,最好是彻底解放人的身体,让社会自发运行。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它是”望月之手指“,还是”渡海之舟筏“,我们不知,也不必知道,看得太远,实在没有必要。回到现实,社会的规则体系,只靠善意是无法运行的,只能是善意与力量的结合,至于那美好的愿景,那所谓的西方自由,在如此现实的体制下,真的存在吗?一句话:现实点,只有步步实事求是!





饥饿站台的“不开放结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