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大纲》2.1.5.4 黑格尔学派的分裂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出现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4、黑格尔学派的分裂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出现
黑格尔死后,革命的风暴席卷全欧,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正在扩大,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局势动荡不安,工人阶级也爆发了几次起义,其他许多国家都有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趋势。这种国际的革命形势,影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德国资产阶级想建立民主共和国,工人阶级也酝酿起义,要求自己阶级的解放。德国资产阶级为了实现民主共和国,开始展开了对封建制度和宗教思想的斗争。这种斗争,首先在黑格尔的学派中反映了出来。资产阶级激进派采取黑格尔哲学的进步的、革命的方面,保守派采取其保守的、反动的方面,作为各自的理论斗争的武器。前者是青年黑格尔派,即黑格尔左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费尔巴哈等人;后者是老年黑格尔派,即黑格尔右派,这一派的代表人是欣利哈斯、哈布列尔等人。黑格尔右派为德国的封建王朝和教会作辩护,黑格尔左派反对封建制度和基督教。最初,两派之间的论战以及左派内部的论战,都曾经停顿在唯心论的领域。后来,左派内部也发生分裂,费尔巴哈脱离了黑格尔的唯心论,转向于唯物论。
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论的权威,这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划时代的贡献。费尔巴哈主要的唯物论著作,是在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1842年发表的《哲学改革的临时纲要》和在1843年发表的《未来哲学原理》。费尔巴哈在这些著作中,宣传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唯心论、有神论。
费尔巴哈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他断言:“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1]费尔巴哈认为,物质的自然界是唯一的现实世界,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反映自然界的人的意识和思维,也是物质的器官即头脑的产物,除了自然界和人以外,别的一无所有。费尔巴哈提出了唯物论的时空观,他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如康德所主张的所谓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而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条件”,“存在的形式”;空间和时间也是思维形式,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存在的思维形式。他认为物质不但是存在着,并且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着和发展着。这种主张,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他所说的运动和发展是力学的、机械的。
费尔巴哈把他的哲学叫做“人本主义”。他认为人是自然的物质的存在物,人的精神和思维是与人的物质存在不可分的,没有脱离人的肉体而单独存在的灵魂。这种人本主义把人看作是生物学上的人,即脱离了具体的历史和社会关系的人。所以,它虽然是唯物论的,却是对于唯物论的肤浅的不确切的表述。
费尔巴哈坚持了唯物论的认识论原理,反对康德的不可知论。他指出,人恰巧具备理解世界的全貌、理解它的整体所必需的那样多的感觉。认识的历史证明认识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东西,我们的后代一定会认识到。所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世界的规律。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处在相互作用中;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同时是结果和原因;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全面的和相互的,而这种现实界的规律也就是思维的规律。但他对于因果性、规律性的理解仍然是形而上学的。
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的认识论路线是由物质到感觉,由感觉到思维。他坚持唯物论的感觉论,认为认识是从感觉和经验开始的,感觉反映了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理性则是把从感觉中获得的分散的和单个的材料按照自然的原则联系起来的产物。费尔巴哈虽然承认感性和理性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他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辩证法的过程;不懂得个别和一般的关系,以及抽象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他把人类已有的全部知识的总和作为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却不懂得人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真理性的标准。费尔巴哈的认识论是没有实践观点的。
费尔巴哈应用他的唯物论,对唯心论和宗教进行了不断的斗争。他指出唯心论和宗教是唯物论的两个敌人,二者是互相保护和支持的。它们的共同出发点是把人类的思维、精神从物质存在中抽象出来作为第一性的东西,而以为物质存在是归宿于精神的。他认为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观念”的实质,就是以精神和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宗教上的神。至于宗教上的神,在他看来,只是人的本质的幻想的反映而已。神是人类的镜子,是人类的投影,所以宗教的本质即是人类的本质。人依照自己的形态去创造神。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天上的唯心论”,即“想象的唯心论”;唯心论是“地上的宗教”,即“理性化了的有神论”。所以,要否定唯心论,也就要否定上帝,“上帝只是唯心论最初的创始人。”[2]费尔巴哈就是这样高举了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大旗,反对了唯心论和有神论。但是,费尔巴哈并不了解宗教的社会阶级根源,他对宗教的批判仍然是不彻底的;而且,费尔巴哈并不希望废除一切宗教,而是要以新的宗教来代替旧的宗教,这个新的宗教即是他所说的性爱、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换句话说,就是要以他的哲学来代替宗教。
列宁曾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和以往一切唯物论一样,存在着三个根本的缺点:“(1)这种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唯物主义’,它没有顾及到化学和生物学(现时还应加上物质电理论)的最新发展;(2)旧唯物主义是非历史的、非辩证的(而是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它没有彻底而全面地遵循发展观;(3)旧唯物主义者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把它看做(具体历史条件下一定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他们只是‘解释了’世界,但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他们不懂得‘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3]
费尔巴哈的唯物论虽然有上述三个缺点,但它毕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先导。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通过费尔巴哈而走向辩证唯物论的。
注:
[1]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15页。
[2]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44页。
[3] 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全集》第21卷,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