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07期《楚辞》观影札记

2021-09-02 15:59 作者:山嵓  | 我要投稿

        2021年8月14日晚央视更新第7期,这一期是关于《楚辞》的。不过我知道更新时,已经是8月下旬了。虽然我知道上个月没有更新,这个月一定会加更,但我以为这一期至少需要准备个一二十天,播出就到下旬了,不成想只隔了一个星期就播出了,如果当时我能够及时知道,一定会将这篇札记赶在8月15日在B站发表,以应屈子炽热的家国情怀。可惜错过了,于是就索性推迟到9月3日上传B站。

1、《楚辞》其书

(1)《楚辞》鸟瞰

        《楚辞》是由屈原诗作和宋玉等人承袭“骚体”所作诗歌组成的合集,《楚辞》留下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抒情、咏志之作,在诗坛上开创了一种新的文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中除了《离骚》《天问》等家喻户晓的名篇,还有很多屈原所作的充满浪漫传奇色彩的千古名篇。例如:

        ①《九歌》11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②《九章》9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另外,《楚辞》中除了屈原的作品,还有宋玉等人的精彩诗作。例如宋玉的《九辩》也相当有名,其开篇第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被称为千古悲秋名句,后人亦称宋玉为千古悲秋之祖。

2)何为“楚辞”

        《楚辞》主要是以屈原和屈原弟子的诗作为核心。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辑录成册,题为《楚辞》。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对其进行注解。北宋朱熹又作《楚辞集注》,其将屈原所作的25篇诗歌收录进了前五卷,其后是宋玉等人的相关作品。

        “楚辞”可以理解为楚人之歌,其中大多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用充满浪漫主义的风格来咏物叙事,而且强调民生关怀和个人修养。随着不断的发展,这个名词就逐渐变成了以屈原骚体作品为核心的一个专门称号。

        在奔涌不息的中华千年文脉中,《楚辞》从上古走来。作为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构筑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这部辞赋之宗文采绚烂,开创了诗歌体裁“楚辞”。

(3)《离骚》篇

        《离骚》是屈原作品的灵魂诗篇。全篇370多句,近2500字。诗歌分为三大部分:开头部分是屈原自叙生平;中间部分是求教先贤,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对象;最后尾声部分则发出了他自己的观点。离骚中提到了我华夏民族诸多先贤,屈原将心中的理想和愿望,说给上古先贤们听,按照心中所愿,去追寻大道。除了求问先贤,屈原还上天入地,见了很多人,做了很多事。《离骚》文采之华丽,想象之丰富,情感之真挚,可谓是灿烁古今,令人叹为观止。成为《楚辞》当中最具盛名的代表之作,堪称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4)《天问》篇

        《天问》作为《楚辞》中仅次于《离骚》的第二大长篇。全诗有370多句,170多个问题。问天、问地、问人:天就是宇宙天际;地就是大地万物;人就是人类社会。《天问》是屈原被流放到汉北时所作。屈原向天发问诗情酣畅,其大胆探索的求知精神,都蕴含在了一个又一个的追问当中,气势磅礴、发人深思。使《天问》和《离骚》《九歌》等精彩诗作一起汇成《楚辞》,光耀古今。

        屈原脚踏华夏大地,仰望苍穹,发出天问。而这些惊世之问则激励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求索精神,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发问,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求索,我们对宇宙奥秘的好奇与探索,在这两千多年的斗转星移中从未有过间断。

(5)《橘颂》篇

        《橘颂》是我们古代最早的一首咏物诗,开创了咏物言志的诗歌先河,是屈原的早期作品。橘这个意象贯穿了全诗始终,这个最核心的意象不止是屈原与楚怀王共同成长经历的一个见证,而且是屈原对那片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的一种情感隐喻,也是其对自身的一种期许。

        《橘颂》是屈原以生长之地盛产的橘子,来做自我比喻。明写橘树,但其实是要告诉世人要热爱故土,表达了他早年就有的远大志向。他立志要做一个贤能之士,去辅佐楚怀王,追求美政理想,为强大楚国而不断探索。可惜最后,屈原在楚国将亡之际,理想彻底破灭,认为自己有愧于先祖,有愧于国家,最终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橘颂》是从屈原生命中发出的一篇诗歌,对祖国的热爱,伴随着屈原的成长。

        《橘颂》开头讲述:“皇天后土孕育了这美好的橘树,这些橘树生来就适应南方的水土,禀受天命,不离故土,永世扎根在楚国的土地。”其表达的中心思想,即橘树生于南国,正如楚人生于楚国一般,橘树扎根热土,为国家之富足繁茂自己,为国家之强大奉献自己。以期望天下楚人也都有“爱我家国,扎根故土”的美德。

(6)后世影响        

        屈原去世的两百多年后,西汉文学家刘向,搜集屈原和其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历经几度寒暑,终于编订完成《楚辞》,《楚辞》首度成书。

        屈原去世的九百多年后,华夏大地又出现了一个经济文化极度繁盛的大一统时代,被称为唐朝。而此时也兴起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唐诗,成为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但唐代诗人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李白依然极为推崇屈原与楚辞,盛赞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极为敬仰屈原的飘逸文风,并承袭其浪漫风格。李白此人诗情酣畅,有仙人风骨,故后世又称之为诗仙。

        宋朝大文豪苏轼曾说,【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评价《楚辞》是“前无古,后无今。”

        《楚辞》和《诗经》一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基础。而近代的大文学家鲁迅则认为楚辞对后来文章的影响,甚至可能在诗经之上。他评价说楚辞【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屈原和《楚辞》两千多年来在世界上的传播影响甚广,从唐代开始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亚洲传播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国,欧美传播到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利坚等国。《楚辞》走向世界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传播的具体表现。《楚辞》凝结了中国人数千年来对爱国情怀的浓烈的情感,以及最深厚的寄托。是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文学瑰宝。              

        《楚辞》不仅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更是将屈原的求索精神与家国情怀,镌刻在了华夏文明绵延不断的血脉之中,成为后世中华儿女上下求索之路上的精神典范。时隔两千多年,人们依然感慨于屈原初心未改的家国情怀,和一心为民的美政之思。如今我们品读《楚辞》,是为探寻古人精神和当下需求的连接点。去体悟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中的爱国情感。此之谓溯中华民族之源流,辟中华文脉之新篇。

7)名句摘录

①《楚辞·离骚》

【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寻大道的路总是艰难而漫长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充满了悲悯的情怀。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矢志不移的家国情怀。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先父字伯庸。(我们是楚国王族的后人)。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我是在庚寅日那天降生的,那是一个美好的春天。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父亲给我取了美好的名字。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为我取了名叫正则,愿我守正而重法度;为我取了个字叫灵均,愿我良善而公平。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志存高洁,满怀忠诚。(高洁忠诚的人要为国家奉献自己)。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我在前面引导开路。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唐尧虞舜光明正直,他们沿着正道踏上坦途。(即要跟随先贤们的脚步,向古代圣贤学习。)

【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治理天下的土地。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如果自己不能实现人生愿望和美政理想,我就愿以生命去追随彭咸的步伐。

②《楚辞·天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白天光明,夜晚黑暗。谁在安排这一切?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青天那么高,谁能度量它?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③《楚辞·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皇天后土孕育嘉美之树,橘树生来就适应这一方水土。禀受天命不离故土,永世生在南方的楚国。扎根深厚难以迁移,志向是那么地专一。

④《楚辞·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独立的精神。

⑤《楚辞·涉江》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永恒的价值。

2、屈原其人

        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屈原一生起伏跌宕,其曾身居要职,任楚国三闾大夫、左徒等要职,但由于任左徒时,实行的改革让贵族极为不满,因此屡遭排挤打压,直至被不断流放。

        但屈原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其炽热的家国情怀,敢于发问的求索精神,至今依然令我们动容。 我们应真切领悟屈原的这种情怀,并将其勇于探索的思想精髓和情牵百姓的家国情怀,永远镌刻在了华夏文明绵延不断的血脉之中。

        屈原创作有《离骚》《天问》《九歌》等一系列楚辞中的经典作品。我们阅读《天问》《离骚》可以看到屈原是主张建设一个以民为本的统一的法治国家。这是屈原穷尽其一生,想要去求索的美好蓝图。屈原作品以及精神内核内涵,是人类文化遗产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如今读屈原作品,要从中学习上下求索的追求精神,传承其独立不迁的家国情怀,用民本思想指引实践,让求索精神创造价值。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路径。

        屈原身上体现了中华文明中的悲剧美和崇高美。这从端午风俗上就可以看出来,屈原自沉汨罗江之后,老百姓担心屈原被江中的鱼虾啃食,就将饭团扔入江中喂饱鱼虾,这就是粽子的由来;而渔夫们听说屈原投江,争相营救,最后演变为赛龙舟的习俗。这些端午习俗的来源说法很多(备注:例如,有传说是楚人驾龙舟迎回伍子胥神魂的;也有传说是纪念投江救父的曹娥),而“纪念屈原说”是其中影响最深最广的一种。2009年,中国端午节以及其节庆活动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秭归】屈原故里,中国的诗歌之乡,中国的脐橙之乡。

3、屈原与《楚辞》

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幼时就与楚王子熊槐相熟,并且一样爱吃橘子。因此两人从小就是无话不谈的挚友。一日,熊槐告诉屈原,其父威王名字叫商,即商於之地的商。商於是楚国的发祥之地,楚国的祖先都埋葬在那里,但后来秦国夺走了商於,赐给秦大良造卫鞅,即商鞅。几代楚人心心念念都要收回商於之地。

        于是长大后的屈原作《橘颂》,此时的熊槐已经继位为楚怀王,看完《橘颂》后大喜,要封屈原为三闾大夫,以教化宗族子弟乃至楚人,应该爱国家、爱人民,上下一心,夺回商於之地,强大楚国。

        但朝堂之上,上官大夫却怂恿群臣推举其子做三闾大夫。并质疑屈原没有美德,没有经验,不是宗族子弟楷模,没有资格担任三闾大夫。楚怀王大怒,当堂朗诵了屈原作的《橘颂》,盛赞此文是楚人的立身之本,凡天下楚人,人人应具有爱家国的美德。大臣皆受触动,一致赞成屈原为楚国的三闾大夫。

2)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屈原做了十年三闾大夫。十年树木,教化楚人。屈原的才华终于得到了认可,楚怀王励志变法图强,任用其为左徒,为楚国制定新法。屈原任左徒时,制定国策,明法度、举贤能、重农耕、禁朋党。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对内改善民生,增强军备;对外交好诸国,促成合作。

        后来,魏国、赵国、韩国、燕国前来与楚国联盟,共同伐秦。诸国合议,结成合纵联盟,奉楚怀王为合纵之长,联合抗秦。此时楚国在诸侯当中的威望达到顶峰,屈原与楚怀王心中的橘树终于开花了。

        但橘树开了花却未能结果。联盟大军打到函谷关,秦人出关死战,联军损兵折将。而魏国和楚国却背叛联盟向秦国求和,最终五国纷纷退兵。轰轰烈烈的合纵联盟就这样瓦解了,楚国在诸国面前威仪尽失。又面临来自秦国的压力,不得不与齐国联盟。而楚国国内的变法,也由于贵族不愿意接受更多的改革而变得举步维艰,在这样的内外交困中,楚王的态度开始转变了。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燕王哙让相国子之代行王权,推行改革,却招致大乱。齐宣王趁机发兵,攻破了燕国。后燕王哙被齐王处死,诸侯震惊。上官大夫趁机向楚怀王进谗言,说屈原已招致贵族不满,应当疏远屈原,以团结贵族,避免重蹈燕国的覆辙;而齐国灭了燕国,已招致诸侯不满,不能再与齐国联盟,应立刻交好秦国。

        上官大夫还诬称屈原喜欢揽功推过:“制定新法时逢人便说,除了他没有人能够起草得了这法令;而推行新法的过程中,一遇到贵族阻挠就把责任全推给楚怀王。”上官大夫声称若不及时处置,贵族会因为怨恨屈原转而怨恨楚怀王。最终楚怀王罢免了屈原的左徒之职,屈原开始重新担任三闾大夫。

        秦国为离间齐楚联盟,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此人,善谋略,且巧舌如簧。其向楚怀王承诺,愿意归还六百里商於之地,以与楚国交好。商於之地是几代楚王的梦想,楚宣王为商於之地郁郁而亡,楚威王为商於之地更名为商。楚怀王根本无法抵抗这个诱惑。即使有屈原与游士陈轸的苦苦劝谏,依然没能阻止楚怀王的犯浑之举。

        等到楚怀王撕毁齐楚盟约,张仪许诺的六百里商於之地立刻变成了六里地。楚怀王暴怒,先后发动了丹阳之战,蓝田之战。结果却是无数将士捐躯于茫茫荒野,而汉中各郡县都被夺走。且韩魏两国趁机南下攻楚,此时楚国四面受敌,已有亡国之危。

        后屈原再次临危受命,出使齐国,使齐楚两国再次和好,本欲再次联盟。但此时,秦国却向楚国求和,要将汉中一半土地归还楚国。结果屈原还未回国,楚怀王就听信谗言,放弃和齐国和好,直接倒向了秦国。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不久屈原就从郢都被流放到汉北,但此时的楚国已经日趋衰落,数次兵败于秦国,百姓流离失所。汉北是屈原成长的地方,但此时的汉北却已成人间炼狱,屈原心心念念的橘树已被战火吞噬,热爱珍视的芳草也被兵车践踏。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一名老人只能远远地望着这一切,哀伤不已。屈原问他为什么不走,老人说,他生在这里,祖上家人也都埋在这里,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块土地上陪着他们,他不怕死只是担心等到他死的时候,已无人为他收尸将他埋葬。并质问屈原:“你当年要让楚国强大,做到了吗?为什么没有保护好自己的百姓?”屈原无言以对。

        在汉北,屈原又遇到了刚从战场上返回的伤残士兵,他们不解的问屈原:“为什么不与齐国结盟?没什么与秦国结盟,却要与秦国交战?”屈原掩面长叹。没有得到答案的士兵,并没有怨恨屈原,而是高唱屈原的《橘颂》,并誓于家国共存亡。在这次流放之旅中,屈原经历了太多磨难和彷徨,一路上看到楚国遭遇的苦难,悲叹民生不兴,将这一切始终铭刻在心中。

5)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楚怀王晚年被囚在秦国。当年秦王要求楚怀王去秦武关会盟,重回朝堂的屈原屡次苦劝万不能去。但是迫于秦国压力,楚怀王不得不去。最终,楚怀王因不愿割让土地被扣押,其间多次逃亡,均以失败而告终,直至公元前296年薨逝于秦。楚怀王此生最大的遗憾是到最后都没有回到楚国的土地。

        屈原晚年则被楚顷襄王流放于江南之野,汨罗江畔。而楚顷襄王剪除屈原后,与秦昭王会于楚国旧都鄢郢,迫于秦国强大,竟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秦楚盟约,楚国危亡已在旦夕之间,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了。屈原此生最大遗憾就是最后没能劝住楚怀王留在楚国。

        忽有一日,屈原吃到故乡产的橘子,追忆往昔,一时感慨万千。在恍惚之间忽然看到了薨逝多年的楚怀王前来吃橘子,并且一如幼时一般,和屈原互抢橘子玩闹。两人回忆起童年的橘子,青年时的橘颂,以及老年时橘树的终生遗憾——楚怀王这棵“橘树”最终也没有能重回南国。一时间,两人默然以对,最终楚怀王拿了一个故国的橘子离开了,只留下屈原一个人孤零零的吃橘子。

6)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

        人生理想破灭,挚友枉死他乡。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下,屈原没有吃完橘子,就晕晕沉沉的睡下了。没想到竟然在梦中,梦见了自己的父亲,在梦中,其父和他说起对他的期许,并且引导他在圣贤的大道上前进。在这条路上,他见到了华夏民族的诸多先贤。兴奋的屈原向他们求教,何为“天下大道”?

        ①虞舜说,治理天下之道,应该任用贤能。虞舜任用皋陶(gaoyao)担任大理;伯夷主持礼仪;益主管山泽;弃主管农业。尤其是任用大禹治理水患,功劳最大。虞舜认为,于天下有大功者方能承续天下大道,于是就禅位给了大禹。

        ②大禹为黎民苍生,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其认为,为黎民造福就是天下大道。

        ③商汤认为【天道之德,及于禽兽,君王之德,及于黎民。】上天的好生之德,就连飞禽走兽都应被爱惜,君王的德行则应惠及每一位百姓。而这就是天下大道。

        ④周文王,昔年囚困羑里,推演天下大道。其认为,上天对一切都公正无私,见有德之人便给予扶持。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这就是天下大道。

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正当屈原为求得天下大道而兴奋不已时,忽然听到有一老者在喊他,他定睛一看,竟然是贤大夫彭咸。彭咸是屈原的偶像,当年彭咸虽知天下大道,但奈何君王拒不纳谏,最终彭咸负石投江而死。

        彭咸告诉屈原,其以忠言劝谏君王,但不被采纳,其也因此被放逐来到这里。高洁忠诚的人一定要坚持高洁,哪怕是落到被放逐的下场。不能因世间泛起浊流,就同流合污。【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宁可跳进江流葬身鱼腹,也绝不能让洁白身体被尘埃沾染。

        屈原梦醒,将梦中的见闻写了下来,即成千古名篇《离骚》。写完最后一行,屈原放下了笔,也放下了生死。最终,屈原在听闻郢都被破后,负石投江,以身殉国。

(8)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两千多年前的楚国屈原提出了很多关于宇宙的疑问,气势恢宏的提问,上溯亘(gen)古之初,直至楚国当下,追问宇宙本源、自然天道。其对天道的叩问,正是生命的更高追求。即使很多问题,屈原心中也无答案。但敢于发声的勇气,勇于求索精神,有时候比答案更珍贵。他启迪了中国人对宇宙的想象和追问,至此之后无数国人都用自己的一生去寻找答案。

        2016年9月,在中国贵州大窝凼,天文学家南仁东主持建造的中国天眼终于竣工,南仁东因此也被称为天眼之父。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搜集到来自宇宙当中极其微弱的脉冲星信号,能探索宇宙百亿光年外的神奇奥秘,是目前地球上最灵敏的望远镜。我们立志要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的民族。

        从《天问》到《离骚》,屈原的求索精神,始终贯穿在《楚辞》里,同时也正在被我们一代代中国人传承和践行。中国天眼就是求索的眼睛,它是我们今人留给后人能够不断去寻找宇宙答案的眼睛。宇宙无穷,求索也无穷,我们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路,依然漫漫修远。

9)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0年7月23日中午12时41分,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1号发射升空。这个用《天问》命名的中国自主研发的火星探测器在经历将近一年的太空飞行,终于飞到了火星,火星探测器祝融号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为我们传来了火星的照片。火星就是古人说的荧惑星,而火神祝融则是屈原等荆楚先民的先祖。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12号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州寓意神奇的天河之舟,也是华夏神州的谐音。中国载人飞船以此命名,在这个时代中国的脚步可以走出地球,进入广袤的太空。同日的15时54分,神舟12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1号核心舱,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

        两千多年前,屈原仰望星空求索天下大道,而如今的中国航天已能探星揽月、逐梦空间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中国天眼、天问1号、神州12号……从古至今,我们一直都非常坚定的向太空前进。在广袤的宇宙中追求真理,探索奥秘,这是在地球蓝星上最浪漫的事。屈原将诗写在竹简上,拥有着跨越千年时光的力量;而我们则是将诗写在宇宙中,永远回荡在寰宇之间。只要我们求索不息,我们的脚步还能走得更远,我们定当如屈子一般,为后世留下更多的不朽“诗篇”!

4、观后感

         这一期的戏剧排演的太好了,剧编的好,也演的好。戏剧通过歌颂屈原志存高洁,热爱家国,求问探索的精神,带领我们全身心的走进《楚辞》对话屈原。而两位老戏骨绝对可谓是演技炸裂,我还从没想过我的泪点已经低到,只看一个人坐那吃橘子就能看得热泪盈眶的地步,仅一个吃橘子的场景就将屈子对楚国炽热的爱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是在这一期节目播出十天后才知道更新了。起初,我见这一期节目在七夕节晚播出,还是感到有点奇怪的,毕竟按照惯例,这一期节目放在端午节播出是最应景的。但当我开始看节目时却惊喜的发现,这一期的切入点竟然是星空探索和爱国精神,这不正是七夕精神。

        然后我就愣了一会儿,我开始回忆,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理解七夕精神的,想了想好像就是今年七夕节,我观看完豫视的“七夕奇妙游”后,关于七夕精神的理解就从片面强调男女小爱逐渐升华到了家国大爱上;格局也从咫尺之间 直接上升到了浩瀚星空。这两个节目虽然内容主旨全无关联,但却不谋而合的都选择着眼于家国情怀和探索精神,着实精彩。我此时更加后悔没有在七夕夜及时发现这一期节目了,如果当晚能同时欣赏这两个精彩节目,仅此等异曲同工之妙,就当浮一大白!

        我是看过本期节目才知道,《楚辞》中除了《离骚》《天问》等名作,还有《橘颂》这样优秀的篇章。看完节目后我重新找出了积灰已久的《楚辞》,粗略翻阅就能发现,《楚辞》中还有很多我以前没关注过的优秀作品。例如《九歌·国殇》,我就抄录下这篇诗歌的后三句作为结尾,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以纪念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中那些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5、附录

主持人:王嘉宁、撒贝宁

访谈间: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

        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志啸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刘国忠

典读会:

        总编剧——张昆鹏

        当代读书人——撒贝宁

        屈原扮演者——王洛勇

        楚怀王扮演者——汤镇业

(20210814——1:36:53)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07期《楚辞》观影札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