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汉演义》之蝴蝶效应

2018-08-06 00:48 作者:总华探长陶晴贤  | 我要投稿


      记得读大学那会,大宇公司出了一款即时战略游戏,名为《汉朝与罗马》,内容颇有关公战秦琼的味道,尽管游戏的制作水平一般,但却在论坛引起了不少玩家的兴趣,他们都想知道历史上的汉朝和罗马到底有没有爆发过战争?

 

      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建立,罗马共和国正跟迦太基、马其顿争夺地中海的霸权,汉朝与罗马均处于扩张时期,自顾尚且不暇,交流就更谈不上。到了公元前27年,屋大维成为终身“第一公民”,罗马共和国过渡为帝国。与此同时,东汉王朝建立,两国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再加上丝绸之路的建立,双方通过商人和旅行者的口中得知对方的存在。其间汉朝与罗马都有遣使进行互访,但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成功,直到公元166年,由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派出的使者才顺利抵达汉朝。

 

      受限于当时的交通水平,两国的交流和通商大多通过中、西亚诸国作为中介,几乎没有正面接触,像游戏那样爆发大兵团作战就更不可能了。然而无独有偶,汉朝与罗马都面对过一个共同的敌人,正是这个敌人将两个大帝国的命运连结在一起,一方的胜利招致了另一方的灭亡,它就是匈奴。

 

      匈奴发迹于漠北,由原来各个松散的小部落连结成一个整体,开始向黄河流域扩张。当时中国正处于战国时代,地处北方的秦、赵、燕三国深受匈奴骚扰之苦,由于他们的军事力量主要用于内战而无力北顾,只能在边境修建城墙进行防御,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才开始组织军队进行反击。然而蒙恬的大军刚刚取得些许战绩,秦朝就迅速陷入内乱,于是缓过气的匈奴卷土重来,将势力渗透到秦朝的边境内。

 

      到了汉朝草创,汉高祖刘邦统兵三十万讨伐匈奴,却被对方团团包围在平城的白登山中,史称“白登之围”。经此一役刘邦被吓得不轻,发现这些马背上的民族“与昔日楚兵大不相似”,尽管手下的兵将都身经百战,但整体战斗力仍然无法与匈奴相比,于是刘邦采纳了娄敬的建议,以“和亲”来换取和平。跟两宋纳岁币后不思进取相比,血气方刚的西汉王朝在经过“文景之治”的生聚教训后,开始对匈奴展开全面的反击。

 

      在汉武帝时代,一方面国内真正完成了统一,国力空前强盛;另一方面汉朝已经组建了一支数量和实力不亚于匈奴的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陆上作战的重要兵种,因其行动轻捷,受地形、气象影响较小,且机动性强、速进易退。在摩托化部队诞生之前,谁拥有优秀的骑兵,谁就拥有强大的战斗力。游牧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每个成年男子都是出色的骑手,做到了人马合一,打仗方面几乎是无师自通。而在先秦时代,中国的军队仍以车兵和步兵为主,两者无论是机动性还是灵活性都无法与骑兵相提并论,尽管战国时代出现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但受制于马匹的数量和人员的素质,骑兵尚未成为主流。在汉高祖白登之围时,那三十万大军仍是以步兵为主,因此吃亏绝对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所谓“三年不发市,发市当三年”,仿佛是为了释放长年忍耐的怒气,汉武帝这一反击不仅将匈奴人赶出边境,而且还屡次深入大漠,直插匈奴人的心脏,令其精锐尽丧、元气大伤。能取得如此战果不仅仅是归功于卫青和霍去病这些良将,生聚多年所精心培养的骑兵部队也是获胜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汉朝还努力经营西域,在开拓丝绸之路的同时扶植了西域诸国对匈奴展开合围,在军事和外交的双重打击下,匈奴渐渐地走向衰弱和分化,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支。

 

      自此之后,不管是后来的曹魏还是西晋,跟他们打交道的匈奴人指的都是南匈奴,这一支长年与汉人交流甚至通婚,很多部落已经走向汉化,其中包括灭亡西晋的刘渊。早在东汉末年,不少南匈奴人放弃了游牧的生活方式,开始在固定的地方务农,不仅像其他汉人农民那样缴税,而且还要服兵役。到了南北朝之后,南匈奴人已经完全与汉人同化,无分彼此了。至于北匈奴人,由于无法抵抗汉朝和西域诸国的夹击,只能选择离开漠北。往哪走?向北,他们无法适应西伯利亚的严寒;向东,他们又不懂渡海;向南,打不过汉人,于是只有一路向西,从中亚到西亚,再来到欧洲。

 

      汉朝人高兴了,欧洲人却傻眼了。西迁到欧洲大陆的北匈奴人仿佛久饿的狼群遇上肥肉,在公元4世纪对中东欧地区的日耳曼人展开疯狂的进攻,拓展了一大片的领地,史称“匈奴帝国”(Huns_empire)。被匈奴人赶跑的日耳曼人只得南迁,其中哥特人(日耳曼部落的一个分支)首领阿拉里克不断地入侵日薄西山的西罗马帝国,罗马城数次遭到血洗,祸不单行的是匈奴人在首领阿提拉的率领下也加入到侵略西罗马帝国的行列中,摧毁了大量城市,并长期索要贡金,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使其最终被哥特人彻底攻灭。

 

      除了西罗马帝国外,匈奴的大军还长年侵袭东罗马帝国,曾一度包围首府君士坦丁堡,迫使皇帝狄奥多西二世投降,索取了巨额的黄金作为赔款,为东罗马帝国的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这些从亚洲迁徙过来的匈奴人以其卓越的战斗力令罗马人和日耳曼人闻风丧胆,在欧洲称霸了近两个世纪,尤其在阿提拉为首领的时代,匈奴帝国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其疆域之大几乎有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的规模。直到公元453年,阿提拉在一个婚宴后突然暴毙,几个儿子为争夺帝国统治权而内讧,匈奴帝国才由盛转衰,最后走向灭亡。

 

      论坛上有不少网友借北匈奴的西迁史来得出罗马帝国比汉朝弱的结论,个人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要知道当匈奴人来到欧洲的时候,罗马帝国已经分裂为东西两部,整体实力不可与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相提并论,再者北匈奴迁徙期间可不是西天取经,沿途少不免要和中亚和西亚的国家打仗,经过上百年的磨练,作战技巧与水平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被誉为“上帝之鞭”的匈奴首领阿提拉不仅骁勇善战,而且积极学习罗马人的知识和风俗,跟灭亡西晋的“同胞”刘渊一样文武双全,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假如让他穿越回西汉与汉武帝同台比试,谁胜谁负亦未可知。

 

      在陆上和海上交通尚不发达的时代,东亚和欧洲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互不影响,仿佛是在两个不同星球上发展的文明。然而汉朝与匈奴之间长达两个世纪的战争却意外地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正像“蝴蝶效应”所描述的那样:一只蝴蝶今天在北京扇动翅膀,从而导致某个月纽约一场暴风雨的发生。在游戏《汉朝与罗马》的汉朝篇中,汉军最后横扫欧洲、兵临罗马城下,虽说是设计师的YY,但这个汉军的原型正是罗马人、日耳曼人谈虎色变的匈奴大军。


八零九零游戏时光专栏,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youxihuaijiu

《西汉演义》之蝴蝶效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