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演义》之分封制


在老爹念书的年代,教科书都将秦朝定为中国封建制的开始,到了我读中学历史的时候,封建制又变成从战国时代开始。个人认为两种说法都不靠谱,封建也者,关键字在“封”,没有分封,“建制”就无从谈起。因此将秦朝定为封建制的开端那是屁话,都郡县制了何来分封?事实上中国封建制的丧钟就是由秦朝敲响的,到汉景帝削藩后彻底走向终结。

在奴隶社会,国家大多由部落组成,比如中国的夏朝、商朝,希腊的城邦和王政时代的罗马,到了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开始大量分封功臣和姬氏族人,封建制开始确立。在西周一朝,由于中央自身的力量尚强,因此对东方的诸侯具备强大的约束力,但到了东周时代,东迁到洛阳的王室实力被诸侯超越,最终进入春秋战国的分裂与兼并的混乱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国消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起初秦始皇也想像周武王那样分封诸侯,但时任丞相的李斯极力反对,他指出周朝分封了大量姬姓诸侯,非但没能拱卫中央政权,反为争夺利益而自相残杀,搞得国家生灵涂炭。今天大秦好不容易一统天下,假如再度分封岂不是要走周朝分裂的老路?
于是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分封制,将国家分为三十六个郡,每郡设置郡守、郡尉、监御史,分别掌管郡的行政、军事、监察职务,以互相牵制。在公元前以部落、城邦、领主分而治之为主流的世界,秦朝的郡县制可谓是划时代的变革,它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从这一天开始,中国走上了一条与世界各国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央集权不仅成为了历代王朝的主流思想,各朝的开国君主也以统一中国为己任。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想打岔了,秦亡后无论楚汉都走上了分封之路,怎能说秦朝敲响了封建制的丧钟呢?须知任何一个国家体制上的改变总会经过反复,如同法国在建立共和国后仍出现拿破仑称帝和波旁王朝复辟、孙中山消灭帝制后仍出现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一样,可潮流一旦形成,后世虽有反复亦如昙花一现,无法恒久流传。再者因为秦朝过于短命,因此分封建出现“复辟”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个出色的将领但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在他单细胞的脑袋里简单地认为秦朝一切都是坏的,秦宫要烧掉、秦兵要坑掉,至于秦法当然也要废掉,战国时代的诸侯割据在他看来就是最理想的状态。何况当年举旗反秦的一大帮兄弟提着脑袋跟自己混饭吃,如今天下平定不搞点“股分”说不过去吧。于是项羽一口气封了十八诸侯,自己则回归故里当他的武林盟主去了。然而李斯的魔咒如期而至,项羽的盟主大位尚未坐暧,诸侯们就先自己打起来了,被囚进巴蜀的刘邦也借项羽四处灭火之机率兵攻入关内,正式与项羽争取天下。

在经过五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后,刘邦终于打败项羽,再次将分崩离析的中国再度统一,然而刘邦似乎没有吸取项羽的教训,开国后依然大封诸侯。一方面是刘邦本人思想观念的限制,另一方面,空手打天下的他靠的不仅是手下的将领,还要团结其他反对项羽的诸侯,不可能一上台就把这帮如狼似虎的军阀一脚踢开。因此汉朝在建国初年,依旧像周朝那样采用分封制,尽管刘邦当皇帝后铲除了一帮异姓王,但取而代之的只是刘姓王而已,换汤不换药,国家体制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在经历了高祖、惠帝两代后,西汉王朝的小日子过得还算风平浪静,尽管汉文帝取采了与民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但国家财政依然十分紧张,究其原因是直属汉朝的地方税收根本不足以支撑帝国的运转。且不说南方尚有南越、夜郎这些独立于汉朝的地方政权,各地的同姓王也是各自为政,听调不听宣,特别是江南的吴王刘濞,坐拥庞大的铜矿和盐矿,可谓是富甲天下、人强马壮,对于汉朝皇帝来说他们都是一个个定时炸弹,万一哪位有意起兵问鼎,中央军还不一定是对手,一如春秋初年郑庄公大败周朝王师一样。
时任梁王太傅的贾谊写了《治安策》和《谏铸钱疏》,核心内容是分析诸侯割据之害和削弱诸侯之法,但汉文帝没有接纳。到了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提出《削藩策》,采用激进的办法企图一步到位削弱诸侯,两位大臣的观点实际上是李斯消灭分封制概念的延续,目的都是要令汉朝成为像秦朝那样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尽管史家对晁错过激的削藩政策所造成的后果颇有微词,但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客观上加速了汉朝走向中央集权制的进程,直到汉武帝平定卫氏朝鲜、南越等独立势力后,中国再次恢复到秦朝时的大一统状态,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正是有了随意调配全国资源的能力,汉武帝才能实现对匈奴的全面反击和建立西域屏障,假如仍如周朝那般诸侯林立,那么别说抵御外侮,恐怕光是要控制国内的诸侯都得耗去不少精力。

中国自秦皇汉武以降,中央集权制成为了历代王朝的主流统治模式,虽然西晋和明初曾“复辟”过分封制,但都没能长久,在经过多年的分裂和战乱后最终走向大一统。而欧洲尽管出现过罗马共和国这种具有现代国家雏形的政权,但始终没能成为主流,尤其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诸国一直维持着相互独立的状态。


即使在中世纪出现了像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这样的庞然大物,但国内诸侯林立,连皇帝都是由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选出(俗称“选帝侯”)。所以这个神圣罗马帝国根本就不是帝国,说白了就是一黑社会,而且还是港式黑社会,皇帝不能世袭,退位后必须把“龙头棍”交出来让七个“叔父”再选。这种情况直到奥地利王国一强独大后,帝位才开始由哈布斯堡家族垄断,但德意志境内始终维持着诸侯割据的局面。

都说“三岁定八十”,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如此。由于东西方上千年在政体上的差异,民族性格上也受到相应的影响。比如欧洲人崇尚个体自由,政体上并不追求大一统,时至今日即使自治程度较高的地区如苏格兰、加泰罗尼亚动不动就要闹分家,欧洲许多新分离出来的国家小得在地图上连名字都标不出来;而中国人则大多数主张国家统一,喜好集体主义和家庭主义,人们为谋生不管漂泊在何方仍追求一家团聚,逢年过节都会上演壮观的“大迁徙”,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性格并非天生注定,而是后天的改变。

曾有学者拿吃饭的方式来比喻中国和欧洲的民族性格,可要知道在秦汉时代,中国人用膳时跟吃西餐一样是一人一份分开吃,慢慢才演变成聚在一桌共尝,原因是否与分封制在中国过早消亡有关,那就见仁见智了。
八零九零游戏时光专栏,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youxihuaij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