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舰巨炮的最后荣光-约顿海姆级
上错花轿嫁对郎-约顿海姆
788年,因为皇帝腓特烈四世决定将威廉明娜级为基础设计大型舰队航母后,同时为了安抚门阀贵族的情绪,下令研发一艘新型大型舰队旗舰给大贵族们。

考虑到门阀贵族对大型战舰的喜好,设计师们决定以威廉明娜级为基础,重新设计一型旗舰。因此舰体前部与威廉明娜相似,也拥有标志性的棱线结构。主炮与威廉明娜级一样是30CM口径,但采用了长身管型号,因为炮身的体积和散热需要,只安装了12门主炮。同时为了提升战舰的回转性,在舰首正面凸起结构处安装了2具大型姿态调整发动机,而威廉明娜级在此位置是安装了护盾发生器和4门主炮。两舷还各安装10门大口径荷电粒子炮作为舷炮,舰体各处也安装了20门近防激光炮作为防空火力,其他诸如轨道炮和导弹发射器也都有安装。本舰的装甲厚度与威廉明娜一致,无论是对光束还是对实弹都有非常强的防御能力,护盾系统上做出了创新改进,采用了多层护盾技术,即利用多台护盾发生器创造出几个重叠的护盾,这样当第一层护盾失效后还有第二,三层护盾提供保护,甚至这些护盾发生器还能调整发射频率以创造出一个高强度的护盾,能量光束武器自不必说,连大口径轨道炮这样的实体武器都未必能击穿这些护盾,这就让本舰拥有了比威廉明娜级更强大的防御能力,代价是耗能大大增加。






舰体后部设计也放弃大型战舰一贯以来的手枪外形,而是平行接在指挥舱段之后,这就使得本舰的舰高小于威廉明娜级,而且也减小了正面投影,这也成为了以后帝国军旗舰的标准设计。推进器舍弃了威廉明娜级的一个主推进器和三个辅助推进器设计,采用了巡洋舰的类似的以舰体为轴线各布置2个推进器吊舱。因为要安装在大气层航行用的进气道,推进器有3/4的体积裸露在舰体外,所以设计为在中弹的时候可以与舰体切离,提高了本舰的生存率。


由于本舰的防空火力并不充足,所以防空作战主要交给舰载机,舰体后部隐藏在推进器中,中间的空间不足以起降王尔古雷,因此设计师采用了半开放一体式机库的设计,将起降口放在了舰体后部,这样就可以在王尔古雷起飞时保护其受到伤害。在标准状态下,本舰可以搭载40架王尔古雷和12艘联络艇,而根据作战需要,舰载机的搭载量最多可达60架。在舰尾还安装了2个半球形的磁场发生器,作用是产生电磁场约束推进器的尾焰以防止王尔古雷在起降时被其灼烧。虽然半开放一体式机库在安全性上有一定缺陷,只要不被敌人从背后攻击就没什么危险。


795年,新舰下水,奇怪的是,这艘专为大贵族设计的战舰却无人问津,缪肯贝加尔明确表示不会更换坐舰,布朗胥百克和立典海姆也纷纷表示各自的坐舰还很新,没有必要更换,这并不是他们突然开始勤俭节约了,而是他们得知更大更强的二号舰已经完成设计即将开始建造了,于是这艘本应众人争抢的战舰只能躺在船坞里无人问津,不过缪肯贝加尔对该舰评价很高,在请示皇帝后下令量产本舰作为正规舰队旗舰。796年,莱因哈特晋升元帅并升任宇宙舰队副司令,由于元帅可以自由任命幕僚,所以他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下级贵族和平民将领,并将7支舰队的指挥权交予他们。这也打破了舰队司令必须是上将的规矩,附带着降低了一线指挥官的平均年龄,新任的舰队司令们上任后除了人事任免外第一件事就是将原先的旗舰都被送去船坞改造成航母,他们已经从设计局和船厂找到了符合自己作战风格的新造战舰作为舰队旗舰,而卡尔·古斯塔夫·坎普中将选择的就是本舰,本舰被命名为约顿海姆,并正式下赐给坎普。


坎普舰队的首战是大远征中对阵第13舰队,与其他势如破竹的帝国舰队不同,坎普舰队虽然在前期空战有所战果外,在舰队战全程被杨威利牵着鼻子走,最终坎普下令撤退重整阵型,而第13舰队也主动后撤脱离了战斗。在亚姆立札星域会战中,坎普舰队正面牵制同盟军,与其他舰队一道打败了同盟军。



在击退同盟军不久,皇帝腓特烈四世就去世了,帝国随即发生了内战,第一场战斗发生在亚尔提那星域,轻敌的贵族军不敌米达麦亚,退守伦腾堡要塞。在之后的舰队战中,贵族军被精锐尽出的莱因哈特军轻易打败,坎普在此战中也运用最擅长的舰载机空袭贵族军。


一路势如破竹的莱因哈特军最终来到贵族军最后的堡垒秃鹰之城,在将贵族军的主力诱入纵深阵后,莱因哈特下令转入攻击阶段,坎普舰队率先出击,确保了制空权。而在贵族军狗急跳墙的最后一战中,坎普也不懈余力的攻击贵族军,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在庆祝仪式中,布朗胥百克公爵的心腹安斯巴哈准将暗杀莱因哈特,吉尔菲艾斯以自己的死亡为代价阻止了这次暗杀,而冷酷的奥贝斯坦借此铲除了最后的威胁宰相立典拉德。


在莱因哈特独裁体制建立后,坎普晋升为上将,负责伊谢尔伦走廊方向防卫任务,他将已经建成的几艘约顿海姆级纳入自己的舰队,并将自己的坐舰舰徽改成一个手持巨棍的冰霜巨人。798年1月,坎普麾下的艾辛多夫少将率领的巡逻舰队与同盟军亚典波罗分舰队不期而遇,因为是与有名的杨舰队交手,所以帝国军前期打的非常保守,等最终明白对面的同盟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时,杨威利率领的增援舰队已经抵达战场,艾亨道夫只得领兵撤退。这本是很平常的边境冲突,但心高气傲的坎普却认为这次失败让自己和莱因哈特蒙羞,却苦于无机会挽回自己的颜面。·····不久后,科技总监胥夫特上将提出了将秃鹰之城改造成移动要塞,跃迁至伊谢尔伦要塞前发起攻击,这个提案引起了莱因哈特的兴趣,不久后,总参谋长奥贝斯坦制定好了作战计划,任命坎普为司令官,明面上的理由是给予坎普一次一洗前耻的机会,私底下的理由却是制约米达麦亚和罗严塔尔两位一级上将,即使失败了也只不过损失一员普通的将领而已。



798年3月18日,秃鹰之城完成改造并成功了完成了跃迁试验,至此莱因哈特下令秃鹰之城携带16000艘战舰出征伊谢尔伦走廊,798年4月10日,完成跃迁的秃鹰之城被巡逻中的同盟军发现,随后移动至距离伊谢尔伦要塞60万公里处停止了移动,在传送完宣战通讯后,坎普下令主炮秃鹰之喙开火,这宣告着第八次伊谢尔伦攻防战拉开了帷幕,尽管前期同盟军因为杨威利不在而反应迟钝,但在梅尔卡兹的带领下他们还是成功坚持到了杨威利带领援军赶来,而之前一直刚愎自用的坎普认识到这是个消灭伊谢尔伦驻留舰队的好机会,于是设计让同盟军误以为援军到来只是一个引诱他们出击的陷阱,却不知尤里安已经看出了坎普的计谋,并和梅尔卡兹一道将计就计让坎普中了 前后夹攻之计。在前进已无希望的情况下,再不撤退就只能等死的时候,坎普终于决定用秃鹰之城撞击伊谢尔伦以求得最后的胜利。但已经太迟了,在最高航行速度只有每小时8000公里的秃鹰之城要跨越600000公里的距离起码需要几天的时候,而这已经足够杨威利进行下一步行动了,集中全舰队火力击毁了2个引擎,这让秃鹰之城偏离了撞击轨道,雷神之锤也随之开火,敲响了秃鹰之城的丧钟。要塞各处发生了剧烈爆炸,停靠在船坞的约顿海姆也卷入爆炸被炸毁,而坐镇司令室的也在爆炸中腹部受伤大出血,在向缪拉道歉后就去世了。






出征的16000艘战舰只有700余艘幸存,虽然罗严塔尔和米达麦亚的援军消灭了追来的5000多艘同盟军舰队,也只是挽回了一点颜面,可以说这是一场彻底的失败。战后, 莱因哈特清算了胥夫特,但对于坎普的待遇,追封了一级上将,他终于达成了追赶帝国双璧的目标,虽然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绞刑台之主-加尔加·法尔默
788年,按照皇帝的命令,设计局开始设计新型大型舰队旗舰约顿海姆级,当1号舰开始建造后,皇帝的御座舰伯伦希尔级大型舰队旗舰也开始了建造工程,出于某种目的,皇帝下令将伯伦希尔级运用的革命性技术和设计理念公开给各设计局,而这些新技术用于1号舰已经为时过晚,而2号舰才开始准备建造,于是设计师们重新设计了2号舰并将这些新技术导入其中。

重新设计的2号舰全长1210米,这是有史以来设计的最长的战舰,虽然新上任的科技部总监胥夫特中将开始打压勇于采用新技术的设计师,但在这艘战舰上依旧采用了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首先是舰首部不再是威廉明娜级方方正正的外形,而是采用了倾斜装甲,用于容纳FTL天线和雷达的棱线结构只延伸到了1/5的舰体处。主炮更是采用了40CM中子光束炮,虽然口径只比威廉明娜的30CM主炮大了10CM,但炮管等设备却大了2倍不止,这门主炮是如此的巨大,连2号舰这样的巨舰也只能安装4门,每门主炮的炮门就高达5米以上,射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0光秒,远超埃阿斯级克查尔科亚特尔的40光秒,威力更是恐怖,除了伯伦希尔级外,没有任何一艘战舰能够防御住它的一轮齐射。




舰尾的推进器设计与1号舰一样,仍然采用舰体为轴线各布置2个推进器吊舱,每个推进器可以提供2艘帝国军标准战舰的推力输出,同时针对1号舰的缺陷做出了改进,在舰体两侧安装一个短舱,这2个短舱内布置了观瞄系统、荷电粒子炮和导弹发射器。然后推进器吊舱再安装在这个短舱上,这样推进器就和舰体分离开来,哪怕被击中了也可以通过切离防止诱爆,在这种情况下,推进器吊舱的舰员会疏散到中央船体或者搭乘逃生舱逃离。反过来操作也行,因为这些推进器吊舱本身也安装了辅助反应堆为推进器提供动力,如果中央船体被击中了,舰员也可以疏散到推进器吊舱内,再通过切离逃生。



与1号舰一样,2号舰也只安装了10门舷炮,所以防空作战还是得依靠布置在舰体各处的防空激光炮和王尔古雷舰载机,半开放一体式机库位置与1号舰一样在舰尾处并做了大型化设计,使得本舰可以搭载的舰载机多达180架。在舰尾安装了4个半球形的磁场发生器,作用是产生电磁场约束推进器的尾焰以防止王尔古雷在起降时被其灼烧。


本舰于795年完成了设计并开始建造,而大贵族们从多方渠道打听到了这艘巨舰的消息,于是都准备买下这艘战舰的所有权,哪怕1号舰被下赐给了一个平民将领,他们也无动于衷,眼中只有这艘代表贵族大舰巨炮美学的新型战舰。可惜他们再也等不到新舰下水的那一天了,797年爆发的帝国内战彻底终结了门阀贵族的历史。

雷内坎普作为莱因哈特中校时代的上司,792年就已经是上校了,在此后的时间里,因为他对事对人都非常公正,而且也是一名踏实的用兵家,所以在大贵族和平民两派将领中能够左右逢源,这也让他在短短5年内就升至中将,担任奥丁防卫司令和第1舰队副司令,当缪肯贝加尔退役后,他指挥的第1舰队兼奥丁防卫舰队归于雷内坎普指挥,随后爆发的内战中,雷内坎普和第1舰队表明了中立立场,而大贵族和莱因哈特也默认了他的选择,并将战场转至外围星域,因为不管是谁胜利了,他们终归是要回到奥丁的。798年9月26日,奥丁防卫司令部发现大批无应答的帝国军战舰向帝都驶来,为首的正是莱因哈特阵营将领们的旗舰,在上报给雷内坎普后,他知道胜负已分,于是下令宇宙港引导这些战舰降落。接着众人就逮捕了前盟友立典拉德并夺取了最重要的物品-传国玉玺。

497年10月,莱因哈特独裁体制确立,同阵营的将领都得到了晋升,也晋升了另外三名上将,艾泽纳哈,雷内坎普和法伦海特。798年1月,新舰下水,同月被分配了海尔穆特·雷内坎普上将。

雷内坎普和加尔加·法尔默的第一战是798年11月的第九次伊谢尔伦要塞攻防战,此战因为双方主官都心知肚明这只是一次佯攻,所以很快就进入了不温不火的围攻阶段,对此雷内坎普非常不理解,在发现护卫着民用船只的舰队后,不和罗严塔尔打招呼就擅自前去追击,不料中了亚典波罗的计,500艘民用船自爆给了帝国军很大的伤亡,在得到鲁兹舰队的救援后才撤出了战场,此战损失了2000余艘战舰。在此之后,雷内坎普就老实了许多,最后等同盟军撤离要塞后,占领已成空城的伊谢尔伦要塞。


兰提马利欧星域会战后,杨威利舰队开战了游击战,因为补给舰队被消灭而大怒的莱因哈特下令斯坦梅兹舰队搜索杨舰队,结果很轻易的就找到其踪迹,在上报情况后,莱因哈特又命令雷内坎普舰队支援斯坦梅兹。结果在杨威利的拖刀计下,谨慎过头的雷内坎普舰队陷入半溃走状态,为此莱因哈特差点就要将雷内坎普调至伊谢尔伦当要塞司令。


巴米利恩的死斗结束后,同盟与帝国签订了巴拉特合约,雷内坎普作为帝国驻同盟高等事务官来到了海尼森,不知道是出于对杨舰队的怨恨还是怀疑杨威利真实目的,雷内坎普派人监视杨舰队高层并不断对同盟政府施压并最终在奥贝斯坦的教唆下要求同盟政府交出杨威利,而敌视杨威利的同盟权力集团则向帝国出卖他。迫于内外压力之下,议长列贝罗逮捕了杨威利,这激起了杨威利集团的反抗,在周密部署后,他们不仅救出了杨威利,还绑架了列贝罗和雷内坎普作为人质。在认清自己已经走投无路后,雷内坎普自缢身亡,而加尔加·法尔默则在帝国确认雷内坎普的死讯后,宣布除籍,就此结束了短暂的征战生涯并在战后永久停泊在海尼森的宇宙港中。




约顿海姆级是帝国建造的最后一型千米级战舰,考虑到战争已经结束和新一代旗舰选型已经结束,不将来也不太可能重新建造这类大型战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