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译】渤海行动战记(二十一)

本文译自《第三海军营1900至1901年镇暴战记》(Die Kämpfe des III. Seebataillons während der Wirren 1900/01),系关于庚子国变以及德国海军步兵之一手史料。原作者为时任(1902年)第三海军营少尉军官赫伯特·冯·克莱斯特(Herbert von Kleist)。
本文旨在以德方视角来展现当时的历史事件,以便读者对相关历史事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文中观点不代表译者本人观点。

接下来的几天没有发生任何特别的事件,中国人只从他们的阵地上对德国使馆零星开火。七月十六日至十七日的夜晚非常安静。而在七月十七日清晨,清军士兵从街垒里探出头来,说荣禄将军已下令停火。第二天,七月十八日,来自天津的信使传来消息,有33000名联军正在赶来,以解北京之围。现在双方进入了休战状态,中国人完全停止了射击,保持静寂。
联军很好地利用了这段持续到八月八日的停火时间,来巩固和改善防御阵地。守军建起了几个防炮洞,整条防线都用石块和沙袋加固,形成了堡垒式的防护,守军在工事里,感觉能抵御敌人的任何攻击。不过,弹药和给养的短缺是个问题。现在每人只能分到80到100发的子弹。而德军手中还有一千多发空包弹,紧急情况下可以安上铅头,改造成能凑合使用的实弹。此外,佐登伯爵还在敌人上次的攻势中,缴获了400多发可供现代步枪使用的子弹。
八月九日凌晨2点,四面八方又袭来猛烈的火力,但只持续了20分钟。这一天其余的时间都很平静,除了偶有几声枪响,第二天晚上也是如此。八月十三日8点半,一枚白色的火箭从皇宫里升起,这是中国人的进攻信号,他们也立即从四面八方开火,火力很快就上升到了整个使馆之围期间都没有的强度。此外,当时大雨倾盆,雷声轰隆响,跟大炮的轰鸣声,以及步枪射击的噼啪声混在一起。至于守军方面,因为夜晚视野不好以及出于节省弹药的考虑,所以没有进行还击。
不幸的是,德国使馆卫队多出了两名死者。分别是来自第三连的海兵古格(译注:在本文的第十八章,此人在六月三十日的街垒战斗中负伤),以及第四连的海兵贝尔格(Berger),后者是因重伤不治身亡。
城内的激烈交火也使得救援部队不惜一切加快速度赶来。
八月十四日凌晨2点,救援部队的机枪火力拉开了京城战斗的序幕,之后,到了上午,130门火炮的火力引领了胜利的方向。
在下午2点半左右,京城被拿下,中国人都被赶出了阵地。
这艰苦的一切终于到了尽头。被围困了三个月的欧洲人们迎来了解放(befreit),德国国旗与其余各国的旗帜一同,以胜者的姿态在北京上空飘扬。
众人都满怀惊叹地,对使馆的保卫者,尤其是德国使馆卫队在这两个月的围攻中取得的成就致以敬佩之情。他们的杰出的成绩在于坚守住了德国使馆大楼,以及宝贵的档案和文件,并阻止了中国人侵占德国领土。
任何人都会惊讶,使馆卫队是如何在使馆没有足够多的,用以防御的建筑,以及缺乏有掩护的后方阵地的情况下,成功击退敌人的两波攻势,更别说当时中国人已经把步兵布置到20米的距离内,火炮也布置到了100米以内。
屹立此地之男儿,时时弃安危不顾,舍生取义,多凭寥寥数人,御滔天之势,以铳剑戮敌,无犹移颤栗,及悍不畏死。
(Hier standen eben Männer, die unter Verachtung jeglicher persönlicher Gefahr Stunde für Stunde voll und ganz ihr Leben einsetzten, die — oft nur einige Mann stark — der feindlichen Übermacht mit dem Bajonett zu Leibe gingen, die kein Zagen, kein Zittern und keine Todesfurcht kannten.)
我们德意志人大可为京津的战士感到骄傲,古老德意志人勇敢、忠诚、坚韧的光辉,在他们身上得以重现。
德皇陛下对所有的北京保卫者的嘉奖,是祖国和皇帝的感激之情的体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