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失声”,还是男性的“忏悔”?


《女性的“失声”,还是男性的“忏悔”》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与情感、爱情有关
我打江南走过
有一个我,从江南走过,他是怎么走?
倒数第2句我达达的马蹄
说明他是怎么走的?骑马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一看到容颜,一般都是女性
说明女子的容颜怎么样?
有一个从高兴到不高兴的过程
有一个从喜悦到悲伤的过程
有一个从期待到期待落空的过程
(各种解读)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点名的时间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请问这个你又是谁?
是那个女的还是我?
一个女人的心像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说明这个女的怎么样?
给人的感觉很保守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最后一句点名的非常直接,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这首诗表达是什么样子的情感?
题目《错误》点出→我不是归人,是个过错
诗中的“你”“我”相互之间有相互纠缠的关系
“你”的需求→归人
“我”的需求→过客(客观需求)
结论:我们之间的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这首诗不只是两个人,应该是三个人
特别强调:我打江南走过,我是一个过客。“我”和“你”之间不存在关系,这个背后是一场误会。
那么这个“你”一直在家里边小小的寂寞的城,窗扉紧掩,她在等待归人,是他的归人。
然后我骑马从她的窗边走过
我的哒哒的马蹄让她误以为我是她的归人
但事实上我只是一个路过的
整个过程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而我的路过让她产生了希望
所以那等待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有落
诗中三个人的定位:“我”“你”“归人”
“我”与“你和归人”无必然关系,只是偶尔路过
郑愁予,他是写在1954年,当时只有21岁,这首诗的后记中他描述:童年的时候,我的母亲携着我的手走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当时是抗战初期的时候,母亲牵着一个儿子走路是一个常见的难民形象。
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背后突然传来轰隆隆的响,然后马蹄击出惊石的声音,只见马蹄拉着炮车急奔而来。
母亲把我拉到路旁,然后战马与炮车一辆辆擦身而过。这个印象永久的潜藏在我的意识里。
打仗的时候,男子上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
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去探索。
这是作者的解读。
以上讲解→这首诗是什么?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接下来这首诗的意义以及价值进行批判
姑且认为这首诗有三个人,你会发现又会对这首诗的这个评判产生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理解体现在哪?
第1种解读,你觉得它会表现出什么样的主题?
答:“女性的失声”我只是个过客,我从来没见过这个闺中的女子,但是我是如何知道你的容貌如莲花的开落?我又是如何知道你的心像小小的寂寞的城?我又是如何知道你的心如小小的窗扉紧掩?
这个背后全是他的想象!
而且是个什么样的想象,是一个男性想象。
换句话讲,是一个男性在想象一个等待,等待着男人的那个女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体现男性想象的注视
叙事人是个男子,他怎么知道一个守护女子的一个心态?
女性的声音是一个被男人代言的声音
自古以来,无论是思妇诗、闺怨诗,女性的守候与等待,是一个极为痛苦的经验,但是在男性代言当中,把这种痛苦的经验美化成了一种美丽的错误。
第3种解读:这首诗是一典型的一种男性对女性的想象,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
第2种解读,作者的理解,这个大时代下的母亲,对母亲的怀念(借助对作者的阐释)
恰恰相反,这首诗体现了什么?
体现了男性的忏悔
能不能读出男性的忏悔的意味?
尤其是最后一句,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省略,省略的是什么呢?
原谅我,原谅我,对不起
这首诗是真真正正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为男人的有家不回而进行忏悔
评论

是男性在同情女性。
不讨论的性别问题,不重要
这首诗当中,其实性别你跟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一个很重要,一个特点:两人都是漂泊在外的,缺乏依靠的人
这首诗之所以能让人产生共鸣,不在于什么女人找男人,男人忏悔同情
而是你我在于这个现代社会当中,你我皆是过客,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这皈依和希望
每个人都有了希望,却希望落空
这首诗深刻体现了现代人的某种精神状态
迷茫,孤独,希望有归宿,但是归宿又落空
这首诗是当今社会当中每一个人的缩影

一首当代诗,依旧有许多复杂的解释
每一次解释都是一种阐释
每一次阐释都是对这首诗的意义的重新挖掘
而且每次阐述都有他的理由,都有他的证据,都有他的依托
我们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我们到底是应该把它看成,你们错了一定有一种阐释是对的,还是说每次阐述都有道理。
事实上讲这两种观点都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