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道经部分回顾
如何认识世界,几乎所有的人用的类似的
探索思维和路线。看上去,一切都在变化和运
动,今天发生和存在的所有的一切,在过去都
是不存在的。过去存在和发生的一切,在更远
的过去,也都是不存在的。一直往前推,很多
人追溯到一个创世神,就没法再往前推了。
而道德经则不然,认为所有的事物,在开
端的时候,都并不存在。那个开端,也不是最
根本的第一因,华夏文明里面的上帝,其他文
明里面的创世神,在道德经里面,还可以往前
推。创世神又是怎么来的呢,无中生有而来。
像帝之先,说明在天地之创造者之前,还有更
根本的第一因存在。
追溯到无,也还没有结束,既然有无,就
会存在有。那么无又是怎么来的呢,道生出来
的,道之所在,既没有有,也没有无。未始有
物,所以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理解道经部
分的关键。
现在发生和存在的事物,在未来,也肯定
都将不复存在。未来发生和存在的事物,对现
在来说,也都是不存在的。变易,是永恒的主
题。如果治理天下以不确定的,不恒常的变易
为依据和准绳,那么结果就是,天下随着变易
之变而土崩瓦解。所以不可取。
若要使天下长久的,恒常的,处于和平与
生生不息的状态,那就是应该以恒常不变的道
为依据和准绳。作为一切行为和生活的判准,
和唯一的确定性。不可道,无名,无欲,无为,
故能自然。道,侧重讲的是把“人”的因素剔
除掉的万物之理,而德呢,则是加入了人的因
素之后,讲的是圣人之蹟。
所以,道理是说,道后而理;德行,德后
而行。人有什么样的道,就会依循这样的道去
生活,体现出与之对应的德。最高的德,当然
是行于大道之上。其次,行于可道而不可名之
道上,其次,行于有名而无欲之道上,其次行
于有欲而无为之道上,再次,行于有欲而有为
之道上。德经部分,讲的主要是这些道理。下
面进入德经部分的第一章的正文部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一个德是人行其
道的体现,是名词。第二个德,是名词动用。
最高的德,是行于真正的大道之上,无名无欲
无为,所以隐而无形,遵循了道的教化,故曰
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而低下的德,则
是时时刻刻都不忘挂在嘴上铭刻在心里,这叫
不失德。而恰恰这样不失德,却是违背了道的
教化的,有名有欲有为,不过是人之言教,失
常妄为,所以这样是无德的。
再通俗的讲,上德就是不会经常告诉人规
劝人,你应该如何如何。因为天地都不曾言教
于人,人又凭什么言教于人,并让别人遵循他
的教导呢? 这是不合法的,不合道的。所以上
德不会经常劝诫教导别人,你应该如何如何。
这样才是有德的表现。
反之,则是有些人,特别喜欢规劝别人和
教导别人,他们有一万种“你应该”让你去遵
循他的教导,按照他们的私人之德去生活。这
样的德,都是下流低级的德行。生活中,经常
看到这种人,学了点道理,就经常用自己的生
活准则去要求和束缚别人。这都是无德的行
为。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德者认为,万物自有天地去教化,应该
遵循天地之常然,而不是遵循人为规定的准
则,这样就不会失常妄为,故无为。不德,无
为,天下自定,所以没有什么需要去干预和裁
制的,这是无以为。
下德之德,失常而妄为,因为失去了天地
之常然。不知道人们的生活到底应该遵循什么
准则。于是就制定出来很多人为的准则,这叫
为之。而人为的准则,是和天地之常然想悖逆
的,所以天下必然会遭致昏乱,不得不到处手
忙脚乱的干预和裁制,这叫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大家都是人,为什么你能制定准则,我就
不能呢。为什么我要听你的,而不是我制定一
个准则,你来听我的呢。所以,下德之德,也
是不牢靠的。既然一切私人规定的法则在合法
性上都是平等的,那么不同的法则之间,到底
如何交流和沟通呢?
一个大家都能认同和接受的人为制定的法
则失效了。下德不再能维系社会秩序。一下子
便冒出来很多种人为的法则。那么不同的法
则之间,都说自己对,别人不对,打的不可开
交,眼看着要演变成血流成河的战争了,怎么
办才好呢。
这时候,仁就应运而生了。你说你的,他
说他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就行了。上仁为
之,我说我的,你说你的。而无以为,你别攻
讦我,我也不攻讦你,大家各说各的,不要非
此即彼你死我活,不然大家都别想好好活了。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既然什么人为制定的法则,在合法性上都
是平等的,那总得有个底线吧。我以助人为乐
为自己的道,你以杀人放火为自己的道,虽然
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社会上,总应该有个底
线,这个底线就是,不管你的思想和法则是什
么,但一定要体现出他的正当性。杀人放火,
显然是不可以的,因为这是不正当的,也就是
不义的。
上义为之,做正当的事。有以为,禁绝不
正当的事。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
现在已经很乱了,大家都很乱,各说各
的,都以为自己是正当的,别人不是正当的。
那怎么办呢。不得已,大家坐下来,制定个协
议,给出一个白名单,正当的行为包括哪些。
再给出一个黑名单,不正当的行为包括哪些。
所有的人,都应该按照这个规定和协议为依
准。这就是礼。
上礼为之,关于谁的思想和法则能体现和
代表社会普适的正当性,还是得制定出一个标
准的。而莫之应,这个协议和标准符合你们的
利益,不符合我的利益,我拒绝签字。
则攘臂而扔之,人人都有自己的一把小算
盘,都有自己的一套准则,不同方面根本就无
法统一意见和思想,或者暂时统一了,过阵子
就被人撕毁协议了。撕毁的协议,就是一张废
纸。这就是攘臂而扔之。
现在世界上,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乱成了
一锅粥,到处人头翻滚。不同宗教间,也一直
试图和解,但是这种和解和协议,按照德道经
的说法,就是攘臂而扔之的宿命。在礼的层面
上,是不可能解决文明冲突这个问题的,文明
间的流血冲突,将是长期存在的局面。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故失道而后德,当人们都失去天地之常,
那么要维系社会秩序,那么就只能通过效法天
地,以人为制定的准则为依据和行为规范。
失德而后仁,既然没有老天爷了,连天地
也不效法了,那么大家都是人,你说了算,为
啥我说了就不算呢,所以,大家都不要吵了也
不要再打了,你说了算你的,我说了算我的,
我们都别互相用自己的规范去约束对方,这样
大家还是可以相安无事的共同生活下去的。
失仁而后义。义,己之威仪也。大家都开
始不讲理了,都试图用自己的准则,去约束
他人。社会上,也同时存在各种不同的行为规
范,都认为自己的那套是最好的,最普世的,
最正确的,如果还能相安无事的共处下去,那
么只能互相接受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正当性原
则。这就是社会正义。
失义而后礼,社会正义作为最低限度的规
范,也不能维系社会秩序了,那么接下来,就
只能用礼数来约束人们了。什么该做,什么不
该做。难道该做的就是正义的吗,不该做的就
是不正义的吗,不是的。礼不能规定正义。礼
是社会丧失正义这个规范后的更低规范。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忠,说文注,敬也。信,说文注,诚也。
忠从心,信从言。
人们生活中的一切,都被规定好了。大家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既不按照天地之常,
也不按照德之厚,仁之和,义之威。人们行为
的合理正当与否,只看是不是合于关于礼的规
定。符合礼的就是好的,不符合礼的,就是不
好的。
人们互相评价对方,也都是看他是不是符
合了礼,还是违背了礼数。好比每个人都拿着
一个校对勘误表在观察别的所有的人。人与
人之间,通过心灵和思想沟通的通道被彻底堵
塞,无从再谈忠信。
以这样的规范来维持的社会秩序,是非常
容易崩溃的。因为人的行为是随意的,人的天
性也是各不相同的,通过一纸规定,让大家都
进行自我管理和互相管理,那么人们的行为,
和对他人的判断,都是不符合道理的。大家长
期的处在一种不合常理的生活方式中和社会规
范中,那么出现混乱是必然的。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崩溃,那么社会也会接着崩溃。
乱了之后怎么办呢,那就是要法家出面
来出台更低一个层级的社会范式了,说教行
不通,只能用鞭子。所以,春秋之后,礼崩乐
坏,出现法家,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华,荣也;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前识者,离弃大道,以人为的对世界的描
述为智识。并根据这种描述,来制定社会行为
规范。
道之华,这样的人为的描述和以此为依据
的规范,所因由的,只是道所造化出来的事物
的表象。
人根据一些变易无常的表象之物,所观察
得出来的智识,该是多么的浅薄和愚蠢啊。愚
蠢是怎么来的呢,如此而来。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大丈夫,原指身高一丈男子。上古一尺为
人们两手指平均距离,那时人们身高较高,一
丈大约1.85米左右,看1:1的兵马俑模型就知道
了。后引申泛指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男
子。
实,会意字,从宀从贯。
宀
,房屋。贯,货
物,以货物充于屋下。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
有。这里和华相对,指道德之深厚。所以,真
正的大丈夫,处道德之厚,不居礼义之薄。处
道德之厚,而结其实,实者无名之朴,明也;
居礼义之薄,而生其华,华者人之前识,愚
也。
处其实,抱道不离,行有所辎重。不居其
华,不会离道悖德,被肤浅的事物表象和观念
所迷惑。
故去彼取此。
一个人,他的愚蠢是怎么来的呢。道德经
认为,愚蠢皆来自浅薄。
浅薄又是怎么来的呢,不能得见道之玄,
德之厚。见有物而封,封而有名,名而有是
非,有是非而有辨识,有辨识而有智,以人之
智识,替代天地之常然,以之规范天下,这就
是愚蠢的起源,也是天下昏乱的起源。
因此,有道之人,去薄去乱去华,而取厚
取治取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