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4.6.2 社会的心理学理论

2023-10-20 11:34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三联书店1960年 仅供学习参考】


2、社会的心理学理论


  正如前而我们看到的,对社会发展的心理学解释,以前就是资产阶级社会学的特征。它的出发点是,人的意识,人的心理,是社会生活的创造者。同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学以非理性主义的精神来解释人的心理,不是把人看作有意识的存在,而是描绘成主要是在无意识的冲动和生物的本能的影响下行动着的存在。例如,根据对资产阶级社会学有极大影响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社会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物的本能,首先是由性的本能所决定的,人的意识只不过是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上层建筑。资产阶级社会学家从这里得出关于不可能自觉地影响社会关系,不可能制止战争等等结论。他们把革命运动叫做“群氓的歇斯底里”的表现,他们劝告不满资本主义制度的工人们向精神病医生请教,以便帮助他们“安于”现状。

  资产阶级社会学不仅污蔑为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而进行自觉的斗争的群众,而且企图污辱这一斗争的目的,极力证明人的动物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但是,我们已经了解,人们的个人的心理并不能决定他们的社会关系,它本身就是由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资产阶级社会学家们喋喋不休地谈到的那些“野性”,例如贪婪,“私有的本能”等等,实际上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环境所养成的。在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人的意识的改造,新的精神特征(例如,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对立的集体主义)的出现,令人信服地推翻了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关于人的本性不可改变的断语。

  那些社会的主要推动力不是个人意识,而是“集体的”、“集团的”、“社会的”意识的资产阶级作者的情况,同样是不妙的。我们知道,社会意识或社会思想的总合,在社会生活中确实起重要的作用。但是,只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某一时期是这一思想而在另一时期则是另一些思想占统治地位,或者为什么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世界观,那么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整个社会或个别阶级的精神生活,是从该社会或该阶级的物质生活派生出来的,并且是后者的反映。否认这一点就等于取消社会科学,拒绝认识社会的内在的规律性。最反动的社会学家        非理性主义者正是站在这一观点上,他们力图证明说,历史不可能是科学,历史不是以客观的知识为根据,而是以直觉和“信仰的行为”为根据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4.6.2 社会的心理学理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