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诗中的爷们——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高适与岑参

2023-07-25 16:35 作者:戴建业老师  | 我要投稿

直播预告:

B站的伙伴们,大家好!7月25号19时(晚7点开始),我将在我的直播间和大家分享《唐诗中的爷们——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高适与岑参》的主题演讲。将和大家一起侃侃高、岑的闯荡与追求,他们的雄心与霸气,他们的挫折与成功,他们边塞诗奇特的想象,奇异的风光,雄强的力度,壮阔的境界,他们诗风诗艺诗境的异同,并通过对其人其诗的分析,来展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直播期间,恢复从前的抽奖形式,会抽出3位“天选之子“,赠送我的签名书,欢迎大家到我的直播间坐坐!我的个天!

直播间传送门:https://live.bilibili.com/22463581

 

 

附录:直播材料

唐诗中的爷们

——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高适与岑参

一 高适:“看取宝刀雄”

盛唐时期有两大诗派,一个是山水田园诗派,一个是边塞诗派。这里先得交代一下,学术界有不少人认为,盛唐有田园诗和边塞诗,但并没有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盛唐的边塞诗,表现了盛唐时期将士们立功塞外的壮志,讴歌了他们一往无前的豪情,赞美了他们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相较盛唐的山水田园诗而言,盛唐的边塞诗更能反映“盛唐气象”。

现在人们常说,盛唐有四大边塞诗人,就是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其实,盛唐的边塞诗人还有很多,除了上面提及的这四位以外,还有著名诗人李颀、王翰等。李颀的边塞诗比王之涣的还多。这一讲,我们主要聊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岑参的边塞诗更有个性,想给他一点“特殊待遇”,下一讲单独聊岑参其人其诗。

 

1.边塞诗中“四剑客”

在讲这四位老兄之前,我先从整体上介绍一下他们。

高适[1]是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他的祖父叫高侃,是唐朝的名将,也是唐朝有名的开国将军之一。

不用说,高适非常浪漫。大约二十岁那年(一说十八至二十岁),他离开了老家,一个人独闯长安。在蓨县那个小地方,高适算是声名很大,村里乡亲父老都来送他,他信心满满地对大家说:“各位伯伯叔叔留步,各位兄弟也别再送了,大家就在这儿分手。要是不能在京城搞出个名堂来,我高适就不回家见乡亲父老。”他指着村头一棵大树说:“大树,你为我做证!”

他在《别韦参军》诗中说:“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首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在年轻的高适眼中,在京城捞个一官半职,比在河边捞一条小鱼还容易。

到了京城以后,高适便在城里找了一间破庙住下来,等着唐玄宗来召见他。他以为自己已经名扬天下,一向以大诗人自居,可当时的唐玄宗还不知道天下有个叫高适的小伙子。他左等右等都没有等来,钱都用光了,不得不离开米贵的长安。离开长安时,他把长安的权贵痛骂了一顿。那是高适第一次入长安,兴冲冲地来,骂骂咧咧地走。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其实就是打发了李白几个钱让他滚蛋。李白先和杜甫从河南到山东,半路上又遇到了高适,他们三个人一起在山东、河北、河南一带,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干过很多滑稽、荒唐、可笑的事。

高适在唐代诗人中,被称为“诗人之达者”,他后来当的官不小,算是诗坛上的幸运儿。

王昌龄、王之涣、王翰,这三位都是今天山西太原人,而且山西太原的王氏都门第高贵。

王昌龄[2]老兄很早就考上了进士,史书上说他“不护细行”,意思是不注意生活细节,说白了就是个性放荡不羁。这种性格在官场上肯定吃不开,开始是让他贬官,最后是使他丧命。他贬官江宁后的那首名诗《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他心地倒是善良,性格也很豪爽,但生活上的确有点放荡。

当然,在放荡这个问题上,王之涣、王翰都不甘落后。

王翰[3]是个富二代,说他“发言立意”,就是他的做派“自比王侯”。据说,他家里养了很多小妾。史书上说他的太太“稍不如意者,休之”,哪个给他做老婆那真是倒霉了。

他们都是北方人,都非常放纵、粗犷、豪迈。高适到过边塞,王昌龄很年轻的时候也去过边塞。王翰、王之涣也都是走南闯北的人。

 

2.“功名万里外”

高适现存世的诗有二百四十多首,这些诗歌题材涵盖边塞、咏史、纪游、感怀、应酬等,其中写得最好的还是边塞诗。

高适一直有强烈的功名心,他在《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一诗中说,“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在他看来,你能不能成为公侯,能不能位至卿相,不在于你家世的贵贱,而在于你本人才华的高低。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你有没有可能成功,不能靠你爸爸,只能靠你自己。他相信,“丈夫穷达未可知”(《送田少府贬苍梧》),关键是有没有壮志雄心,有没有冒险精神,有没有毅力才能。

他赴边塞,闯江湖,失败后毫不气馁,跌倒了再站起来,心气高却不浮躁,有才华又绝不狂傲,最后凭自己的才能和努力闯出一片天下,对高适这样的“达者”,我非常钦佩。

他的边塞诗大量抒写建功立业的壮志、安邦治国的宏图,也讴歌对外战争的胜利,赞美将士的尚武精神。如他的名作《燕歌行》,“金伐鼓下榆关”“男儿本自重横行”,他是诗坛上当之无愧的勇士。他勇敢地揭露军中的腐败不公,谴责主帅的骄淫轻敌,同情士卒的悲惨命运,尤其让人刮目相看,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当然,作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高适更多的还是渴望个人的成功,讴歌战争的胜利,我们看看他的代表作《塞下曲》后半部分。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朋友们,看到了吗?他的人生理想就是“画图麒麟阁”,他朝思暮想的就是名垂青史。而他追求名垂青史的途径,主要是洒血疆场建不世之功,他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前人说“功名功名”,先立功而后才会扬名,所以他宁可以命来赢得成功,“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他瞧不起坐在家里皓首穷经的文人,“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我们再看他的另一首代表作《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友人李侍御赴安西从戎立功,高适作诗为他送行。安西即唐代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明朝许学夷在《诗源辩体》卷十五中说,“尝欲以高达夫‘行子对飞蓬’为盛唐五言律第一”。说此诗是盛唐五言律压卷,就像说某女孩为神州第一美人一样,无疑会见仁见智,难有统一的意见,但至少说明它是一首好诗,或她是一位美女。

他一起笔就写得非常潇洒豪迈:“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行子”就是别者,指诗中这个李侍御。李侍御其人不详。侍御就是负责纠察一类的小官,官职不高。“飞蓬”即随风到处飘飞的蓬草,“铁骢”是穿了铁甲的战马。以“金”饰鞭,以“铁”饰马,给人以威武雄强的印象。再以“飞蓬”喻“行子”,可见李待御轻疾如飞,又以“金鞭”催“铁骢”,完全是一幅李侍御轩昂英武形象的写生。首联既交代离别在即,又间接写出友人将远赴边塞。

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紧承首联,刚说完“金鞭指铁骢”,马上就说“功名万里外”,别者将要到万里之外求取功名,那英风豪气谁都会由衷点赞。“心事一杯中”写两人兄弟情深,一杯别酒中装着无穷的“心事”—有真挚的祝福,有真诚的赞美,还有真心的向往。“功名万里外”切题“赴安西”,“心事一杯中”切题“送李侍御”。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两句承“功名万里外”而来,听懂了没有?“虏障”一说就是遮虏障,就是居延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汉李陵与匈奴作战的地方。一说是战争的屏障—一种防御工事。“燕支”在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安西在燕支更西北的地方,所以说“虏障燕支北”,此句写李侍御将到之处。“秦城太白东”是说两人的送别之地。“秦城”是指京城长安,“太白”指秦岭主峰太白峰。“太白东”是说秦城在太白峰之东。

总结一下这首诗的章法: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一起笔就写得迅疾飞动,既然说是“金鞭指铁骢”,必定是要万里横行,所以“功名万里外”两句承首联而来,在“虏障燕支北”的“万里外”猎取功名,颈联又紧承“功名万里外”,离别的心情免不了“惆怅”,可见,尾联“离魂莫惆怅”紧承“心事一杯中”。

再来看这首诗的语言:“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首联不仅上下句相对,同时每句还当句自对,“行子”对“飞蓬”,“金鞭”对“铁骢”。颔联“功名”对“心事”,“万里外”对“一杯中”。尾联以两个散句结束,全诗骈散有致,奇偶相生,语言精工而又流宕,句式上对偶整饬,读起来却清空一气。

从开始的“金鞭指铁骢”,到结尾的“看取宝刀雄”,一路都写得慷慨激昂,我们读起来更是热血奔涌,特别是最后两句突然振起,“看取宝刀雄”真是豪气冲天。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盛唐之音”。

 

3.塞外风情

高适四十七岁和四十九岁两次出塞,前一次出使范阳节度使辖的清夷军,写下了组诗《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诗中的“青夷军”为清夷军之误,清夷军驻地在今张家口市怀来县。第一次赴边,他眼中的一切都十分新奇。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特别是颈联的“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写尽了边塞气候的干燥酷寒,也写出了诗人感受的惊讶艰难。

这次出塞的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笔下的塞外民俗民风,既亲切逼真又格外迷人,如名诗《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营州歌”本是乐府旧题,虽然形式上像是绝句,但它的平仄和押韵都不合律,如“下”“马”都押仄声韵,明末邢防称它属于“古调”。诗的形式像诗中的胡儿一样很“野”,根本就受不了格律的“管辖”。

我们先来疏通一下字句。“营州”在今辽宁省朝阳县。唐代的营州水草丰茂,因各民族杂居,民风粗犷。“厌”同“餍”(读作),本义是指吃饱,此处是饱经或习惯的意思。“狐裘”就是用狐狸皮毛做的皮大衣,由于它通常是毛向外,所以往往裘毛纷乱。“蒙茸”的意思是蓬松杂乱。“猎城下”是说到郊外打猎。“虏酒”指营州当地的酒。“胡儿”此处指营州当地少数民族的青少年。

起句交代“营州少年”的生活习性,他们成天在原野上驰骋,就像水乡少年长年在江湖中出没。第二句“狐裘蒙茸猎城下”,简直就是一张少年打猎的摄影照,从“狐裘蒙茸”的着装就能看出他们的粗豪,“猎城下”更让人想见他们追逐猎物的矫捷。纵酒千盅不醉,十岁骑马不怯,“胡儿”的剽悍勇武,与其说得自后天的训练,还不如说是源于天生的禀性。

这首诗抓住“胡儿”的生活习性、衣着、行为、酒量、身手等方面,寥寥几笔就把有血性的“胡儿”写得栩栩如生。诗中的意象如原野、狐裘、虏酒、骑马、打猎,烘托出浓烈的异域风情,再加上用仄声字“下”“马”押韵,声调变得十分急迫劲健,刻画了“营州少年”敏捷的身手和勇敢的形象。

诗人之所以能把我们带进边塞草原,是因为诗人真的去过边塞草原。

他的另一首绝句《塞上听吹笛》更为人传唱。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在《国秀集》中的标题是《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在《河岳英灵集》中名为《塞上听吹笛》,二者的文字稍有不同。这里以后者的版本为准。

前两句写傍晚边塞的异域风情—

时节是冬刚去春将来,所以冰雪开始融化,虽地处边塞,但并无战火,“牧马还”完全是一派田园牧歌景象,让人想起《诗经》中“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胡天”泛指西北边塞地区,“牧马还”一说是牧马归来,一说指打败敌人后凯旋,以前一种说法为好。如果是激战凯旋,那就彻底破坏了全诗的氛围。

首句说的是傍晚时分,次句便写夜月初上。和我们常见的那些边塞诗大不相同,此时此刻,没有硝烟弥漫,“戍楼间”洒满了银色的月光,飘荡着悠扬的羌笛声。“雪净”指冰雪融化,“羌笛”指羌族的笛子。“戍楼”即边防驻军的瞭望塔。

诗人把白雪、牧马、笛声,置于胡天、戍楼之中,像江南园林一样柔美,又不像江南园林那么小巧,于广袤辽阔之中,透出独有的恬静优美。谁曾见过,“胡天”明净而又空旷,气氛柔和而又安详?

“借问梅花何处落”紧承上句的“羌笛”,这时羌笛吹的是《梅花落》曲子。《梅花落》属汉乐府横吹曲,曲子内容是倾诉离情别绪。在这宁静的夜色之中,诗人迸发出奇思异想,由音乐曲调名的《梅花落》,变成了询问真实的“梅花何处落”,再加一句“风吹一夜满关山”,我的妈呀!塞北大地之上,银白的月光之下,朵朵雪白的梅花飘洒,“风吹一夜满关山”,又空灵,又神奇,又壮美,是夜景?是仙景?

前两句是写实,后两句是虚拟,使诗歌既逼真又灵动;既有工笔描摹,又有大笔濡染,使诗歌既细腻又壮阔。

这首诗的写法、意境,在边塞诗中别具一格。

说到别具一格的,还有高适那首送别诗《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维著名的《阳关三叠》有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意恰恰跟高适相反。大家注意,《阳关三叠》是“劝君更尽一杯酒”,兄弟再喝一杯,再喝一杯吧。“西出阳关无故人”,往西出了阳关,再也没有老朋友了。写得真是令人气绝。

你看高适写得多豪迈,“莫愁前路无知己”,兄弟你大胆地往前走,“天下谁人不识君?”你看写得何等慷慨激昂。

年轻的朋友们,你要是孤独抑郁了,读一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你要是消沉悲观了,读一读“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想一想“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哪怕你的情绪再不好,哪怕你已经很灰心,保证你会读得热血沸腾,心情大好。

你信不?

  

二 岑参:奇才奇气

1.一门三相

岑参在盛唐诗人中极有个性,其人充满奇才奇气,其诗更多奇景奇意。

史称岑参[4]的先世为河南南阳人,他的祖辈在南朝梁代,举家迁到湖北江陵。史书上有人说他是南阳人,这是指他的郡望,岑氏是南阳的望族,唐人特别重郡望,岑参其实没有到过南阳。又有人说他是湖北江陵人,是指他的籍贯而言。据他自己说,十五至二十岁这段时间,他在河南嵩山一带隐居。

岑参生于一个非常显贵的家庭。唐朝开国以后,他的曾祖父岑文本、伯祖父岑长倩、他的堂伯父岑羲,三人都位至宰相。唐朝开国还不到一百年,岑参一家就出了三个宰相,在《感旧赋》的序言中,他十分自豪地说“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参,相门子”,我岑参是相门的后代。不仅出身高贵,而且聪明过人,“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又高贵又聪明的牛人,肯定自信到爆棚的程度,“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尝自谓曰:云霄坐致,青紫俯拾”。“云霄坐致”的意思是,老子坐着就可以爬到最高位置。“青紫俯拾”的大意是,卿相我随便弯弯腰就可以捡到。不承想人生这般坎坷,一直到“金尽裘敝”,仍然“蹇而无成”,弄得我一身贫困落魄,最后什么事情都没干成。“岂命之过欤”,这只能说我的命太不好。“昔一何荣矣”,我的家世过去是多么荣耀。“今一何悴矣”,家道今天是多么衰落。

 

2.豪气与柔情

岑参不只出身名门,不只高大帅气,而且极有才华,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是典型的“高富帅才”。

二十岁那年,他就给皇上献书。天宝三载(744年),他一举考上进士。可惜,考上进士以后他出任的是闲职—率府兵曹参军,杜甫也做过率府兵曹参军,唐诸卫府、东宫诸率府、王府、京府、都督府、都护府都设置有兵曹参军。对于功名心强烈的人来说,他在这种位置上肯定很憋屈。

三十岁前,岑参一直非常压抑,考上进士后四五年,也就是天宝八载(749年),为了自己的功名,也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毅然投笔从戎,到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将军的幕府里做幕僚。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抒发了他的人生理想:“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送人赴安西》:“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我之所以“翩翩度陇头”来到边塞,是因为从小就想报效国家,对封侯拜相没有多大兴趣。一写到边塞他就慷慨激昂,我每次读这些诗句都怦然心动。我也知道,“万里奉王事”可能是门面话,“一身无所求”也许有所拔高,但他走上前线不是为了妻子、儿子、票子倒是真的,他喜欢浪漫刺激,希望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在为国立功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是他投笔从戎的原因。

南疆大漠举目都是飞沙走石,偶尔才听到几声驼铃打破寂寞,看到几株骆驼草、几棵红柳点缀荒凉,还有变幻莫测的天气,不期而至的狂风,时不时光顾的暴雪,叫人难耐的酷暑严寒,除了战争的狼烟,就是冲锋的呐喊。这是岑参主动选择的生活,在这儿才能找到灵魂的归宿,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岑参没有辜负边疆奇异的风光,也没有辜负时代赋予他的使命。

他用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边塞特有的风俗民情,那种惨烈的战争和自然的风光,还有他那豪迈的精神,所以他的边塞诗写得奇峭、热烈、粗犷,而且刺激。

当然,这与岑参的性格有关。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他们兄弟都好奇,那是他们的个性。

正因为他的好奇,所以他的诗歌语言奇、景物奇,立意也奇,他以绚丽多姿的语言、急促高亢的音节,描绘了变幻莫测、奇特壮丽的风光,抒发了豪迈、壮伟、激烈的情怀,呈现出奇峭而又恢宏的风貌。

其《碛中作》写出了初赴边疆的情景: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走马西来”寥寥四字,诗人驱马疾驰的形象如在眼前。想当年,岑参“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这种一往无前的勇气让人动容。“欲到天”是说“走马”到了西天的尽头,既写出了离家的遥远,又写出了沙漠的野旷天低。他的《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还说,“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一望无际的莽莽沙漠,前方好像就是地平线,使人误以为已到天的尽头。首句写大漠的苍茫雄浑,次句写自己的乡情难耐,辞家后两次看到圆月,眼见月圆而人不能团圆,思家更是愁肠千结。“今夜不知何处宿”的处境容不下儿女情长,王维《终南山》尾联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可岑参置身于“平沙万里绝人烟”,连个人影也见不着。

诗人似乎已经习惯了沙漠生活,宿处毫无着落,沙漠又“绝人烟”,但没有一丝慌乱凄凉,反而凸显了豪迈粗犷。此诗雄浑中有柔情,苍凉处显豪气。

《逢入京使》写于上首诗的前后,但比前首更广为人传诵,这首诗同样既有慷慨的激情,又有深情的眼泪: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为了到高仙芝将军那里去打仗,他第一次离开首都长安的家门,骑着马到万里之外的安西,马在大沙漠中走了好几天也看不到人影,突然看到对面远远地来了一个人,他就问对方:“你到哪里去?”对面的人说:“我回长安。”他一听说“回长安”,眼泪就唰唰唰地流下来了。

“故园东望路漫漫”,为什么“东望”呢?联系上诗的“走马西来欲到天”就明白,从长安到安西是朝西走,回过头来一看,根本看不到长安,那里有他的老婆和孩子,所以一想到这些眼泪就来了。“双袖龙钟泪不干”,“龙钟”指涕泪淋漓的样子,就是眼泪流个不停。此时此刻换成是我,很可能掉头回去了。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兄弟,马上相逢找不到笔写信,麻烦给我老婆捎个信,说你亲眼见到我岑参还活着。岑参喜欢闯荡天下,又特别牵挂妻儿,在安西幕府只要一见有人回京,就一定要给家中写信,《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一诗也说:“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这次“马上相逢无纸笔”,也要请人“传语报平安”,这应验了鲁迅“无情未必真豪杰”的名言。“传语报平安”之情,人人心中所有,我们只身在外不管受了多少苦,不管遭了多少罪,都只向家中亲人“报平安”,正如谭元春评此诗说的那样:“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

岑参有豪气也有柔情,其人我特别钦仰,其诗我更是喜欢。

 

3.“真是英雄一丈夫”

我们再看看岑参其他的边塞诗,来了解他的个性、气质和追求,以及他的人生志向。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虽是一首送别诗,其实是他的夫子自道,真实地表现了他的个性气质、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此诗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六月,时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正率师西征。诗中的“李副使”其人不详,“碛西”指当时的安西四镇。在李副使赴安西都护府军中之前,岑参作此诗为他送别。这是送别诗中的别调,既不叙两人的深情厚谊,又不倾诉两人的离愁别绪,一上来就以火山的酷热反衬李副使的坚韧无畏,以脱鞍饮酒写李副使的胆气豪情,以“送君万里西击胡”写二人的勇武,以明快活泼的节奏传达自信乐观的情怀,特别是最后两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推崇中有认同,赞美中有羡慕,读来真叫人热血奔涌。他们不是闺房中的小白脸,而是驰骋疆场的大丈夫,爵禄不是仰赖祖辈而是全凭自己,他们拿性命来博取功名,他们不愧为盛唐的一代“爷们儿”!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诗,写的是与凉州朋友“夜集”豪饮: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天宝十载(751年),高仙芝曾短暂出任河西节度使,岑参作为僚属随高暂驻凉州。两年以后,哥舒翰任河西节度使,幕中高适、严武等是岑参老友。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赴北庭都护府途经凉州时,有不少新老朋友来为他接风。此诗写的就是与凉州老友新知的“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二句紧切题面“凉州”与“夜集”。“弯月”点出是上弦月,“挂城头”写出了沙漠的空旷,月亮刚爬出地平线的时候,好像是“挂”在远处的城墙,再从“城头”冉冉上升,月光洒满了凉州大地,这就有了“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是月光下的鸟瞰全景,当年它与扬州、益州齐名,是西北商业、军事和文化重镇。岑参的“凉州七里十万家”,让人想起柳永笔下杭州的“参差十万人家”,“十万家”见证了凉州的气派繁华。它既有扬州、益州的繁荣,又别具塞外迷人的风情—“胡人半解弹琵琶”。宴会上助兴的必是琵琶,外边朔风萧萧,又是长夜漫漫,见到的是凉州景,听到的是凉州声,感受到的是凉州情,我们读者好像也走进了盛唐的凉州。

前六句写景,后六句抒情:“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河西幕府中有我很多兄弟,兄弟一别转瞬就是“三五春”,“三五春”是一个概数,是说大家一晃眼就几年不见。“花门楼前见秋草”从上句“三五春”来,草由春绿到秋黄,人由年轻到老年,接着他喊出了自己的心声,也喊出了盛唐之音的强音:“岂能贫贱相看老!”要及时建功立业,岂能在贫贱中老死,一定要用杰出的成就,对得起杰出的我们,对得起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大家来到这莽莽大漠,不正是坚信“功名只向马上取”?不正是希望成为“真是英雄一丈夫”?

兄弟们,喝吧!让我们享受美酒,让我们珍重友情,让我们挥霍青春,今晚要饮到天明,今晚要斗酒烂醉,“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这样的豪气,这样的爽朗,这样的狂放,这样的爷们儿,如今只能在盛唐的诗中去寻找。

此诗前六句句句押韵,而且两句一换韵,一方面渲染出浓郁的塞外情调,我们耳边好像荡漾着民歌;另一方面以音调上的繁音促节,表现了诗人的兴会淋漓,以及众人在宴席上的激情四射。

 

4.奇情、奇气、奇境

最后,我们将依次讲解他的三首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末,岑参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夏东归,在北庭前后约三年时间。这三首诗中反复提到的“轮台”,原在米泉市,近年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东山区合并成米东区。唐代的轮台与汉代的轮台不是同一个地方,汉代的轮台在今新疆轮台县。

三首诗的写作时间都是第二次出塞期间,地点都在北庭轮台都护府,体裁都是七言古诗,题材都属于送别—或送同僚归京,或送将军出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便是送同僚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的主标题是“白雪歌”,其次是“送武判官归京”,二者在诗中相互映衬:八月飞雪的时候送别,既使别情更为奇绝,又使白雪更有情韵。

“胡天”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在南方还烈日炎炎,而这儿开始大雪纷飞,“北风卷地”可见风势之猛,“白草折”可见气候之寒。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的个天!本来是极其恶劣的冰天雪地,可在岑参笔下却呈现出盎然的春意;本来是“北风卷地”卷得雪花飞舞,却变成春风吹来了梨花绽开。尽管是八月飞雪,但我们感受不到半点酷寒,眼前景象却是异常美丽。“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即”字,表现了诗人对八月飞雪的诧异;“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忽如”,则表现了诗人意外的惊喜。新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奇景,你也许有机会见到,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喻,你肯定不会有这样的奇思妙想。奇景是自然的造化,奇思是天赋的才华。清代方东树对这几句赞不绝口:“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唐宋诗举要》引)

盛唐诗坛上那些爷们儿的背影,一千多年过后还让人高山仰止。八月便北风呼啸,雪花纷飞,要是我们会觉得寒冷刺骨,甚至可能想打退堂鼓,和武判官一起回到京城的安乐窝,可他却没有半点痛苦,反而觉得好过瘾好刺激。你看看“忽如一夜春风来”两句,写得多浪漫,多夸张,多新奇,多欢快,多豪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盛唐气象”。

“瀚海阑干百丈冰”四句,写雪天送客的热情场面。先梳理一下这四句中的几个词语,此处的“瀚海”就是沙漠。“阑干”形容纵横交错的样子,这句大意是说,雪天沙漠里到处结着厚厚的冰。“中军”在这儿指帅营,古时分兵为左、中、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为了欢送武判官归京,主帅在指挥部大摆筵席,胡琴琵琶都来伴奏,营帐中笑语喧哗,人人无不开怀畅饮,天空尽管“愁云惨淡”,而宴会上一派欢乐温馨。

最后六句写傍晚送友,字字不离“白雪”,句句却落在送友。“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判官迈出帷幕时暮雪纷飞,天气虽然严寒逼人,可色彩照样红白相映,红旗冰冻得不能招展,判官依旧踏上归程。“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无论是别者判官,还是送者诗人,大家都一颗心似火,哪顾得上路结冰。沙漠中的雪越下越大,“归京”的人越走越远,一直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种结尾的方法,酷似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都是别者已经看不到人影,送者依然久久不忍离去,以景结情的手法,使得情就是景,而景也就是情。“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景象真奇,这色彩真丽,这别情真浓。

诗人写满天飞雪时“洒笔酣歌”(王仲儒《历代诗发》),整个画面大气奇丽,写别情处又含蓄隽永,难怪张文荪《唐贤清雅集》说它“刚健含婀娜”。诗人写来好似一气挥洒,而诗的“起伏转折一丝不乱”(王仲儒《历代诗发》),如开头以“飞雪”起,结尾以“雪上空留马行处”收,章法上严丝合缝。

 

5. 大手笔,大场面

我们再看他的另外一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首诗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奉送”的是同一个人,送行同样是因为“出征”,但写法完全不一样。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在唐代的边塞诗中,要数这首诗声势最壮,也要数这首诗场面最大。

一起笔就写军情如火,“轮台城头夜吹角”,城头已经吹响了战争的号角,“轮台城北旄头落”,“旄头”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昴星,古人相信它主宰胡人的兴衰,“旄头落”被视为胡人当败的征兆,双方尚未交战就胜负已定,对战争的结局十分乐观。“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渠黎”原为汉代西域的国名,在今天新疆轮台东南面,此处泛指战争的场地。“单于”此处指敌方的首领,“金山”一说指乌鲁木齐东边的博格达山,一说指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这首诗中应以前说为妥。“戍楼西望烟尘黑”,敌人陈兵于金山西面,而“汉军屯在轮台北”。敌我两军在前线正面对垒,这不仅是意志的比拼,更是实力的较量。

正当两军剑拔弩张之际,上将立即率部亲征:“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旄”字本义是用牦牛尾装饰旗杆顶的旗子。一场血战一触即发,主帅战前从容镇定,布堂堂之阵,树正正之旗,绝不打无准备之仗,大家看看,我军不只是阵势浩大,我们的气势更先声夺人:“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四边鼓声使雪海为之翻腾,三军大呼使阴山为之震动,军威之壮一定会所向披靡,气势之大必让敌人胆寒!

面对唐军强大的阵势,你可能以为胡兵会卸甲丢盔落荒而逃,要真是这样,那真没意思!大家还记得《西游记》第三十四回《魔王巧算困心猿,大圣腾那骗宝贝》吗?二魔头与孙悟空一场恶斗,作者先描写二魔头说:“七星宝剑手中擎,怒气冲霄威烈烈。”一看就知道二魔头绝非等闲之辈,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打得难解难分,也只有这样才能显出孙行者的本事,“他两个在半空中,这场好杀。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棋逢对手难藏兴,将遇良才可用功”。

我方“平明吹笛大军行”,敌方同样“虏塞兵气连云屯”,双方都明白退路就是死路,血战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所以这场大战打得极其惨烈,结果“战场白骨缠草根”,双方都异常勇敢,双方都有巨大的伤亡。加之西域的气候环境十分恶劣,这使得决战更加血腥,“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把奇寒和苦战写得越悲壮,越能凸显将士们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诗题是“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最后四句便紧扣题面:“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亚相”指御史大夫封常清,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宰相,所以称为亚相。“勤王”本义是为王室效力,这里指报效国家。“甘苦辛”承上几句艰苦卓绝的战斗,称赞他为了边境的安宁甘洒热血。结尾热情洋溢地讴歌封大夫的丰功伟绩:“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最后再谈此诗艺术的特点。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气势和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没有岑参这样的大手笔,谁能写出这样的大场面?这四句才真可谓“力拔山兮气盖世”,它不仅使地动山摇,也让灵魂为之震撼。平时评论诗歌的那些套语,什么“境界阔大”,什么“语言刚健”,在这首诗面前统统都苍白无力。

另外,此诗的用韵也极有特点,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说:“此诗前十四句,句句用韵,两韵一换,节拍甚紧,后一韵衍作四句,以舒其气,声调悠扬有余音矣。”为了突出军情紧急,诗人在前面的十四句诗中,采取句句用韵,且两句一换韵,诗的节奏又急又快,等到战争结束后再四句一韵,音节变得悠扬舒缓。声调与诗情高度统一。

在《沧浪诗话·诗体》中,严羽把岑参诗歌名为“岑嘉州体”。这首诗是展示“岑嘉州体”的一扇橱窗,岑参奔放的才情,遒劲的笔力,雄强的气势,在此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岑参这才情,这胆力,谁敢不服!

 

6.敌人胆战,读者心惊

在岑参的边塞诗中,他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歌体式最为独创,艺术个性最为鲜明。

“行”是一种乐府诗体,乐府诗中有“行”有“歌”,“行”和“歌”在音乐上到底有哪些区别?因为当时并没有乐谱传世,后世学者只是各说各话。当然岑参把诗名叫“走马川行”,此诗并不能入乐歌唱,其实是仅供阅读的徒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主要写雪,《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则重点写风;《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两军对垒的决战,而此诗只写“风头如刀”时的夜行军。

大家试想一下,要是叫你写风,你该如何下笔?说实话,要是叫我来写风,我只能想到几个成语—北风咆哮,呼啦啦地叫,其他什么都写不出来。

我们来看看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怎样写风的。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走马川”具体地点不详,有人说是左末河,“走马”与“左末”一音之转,“川”就是河流。方位大概在轮台附近。“雪海”位于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走马川”后原有“行”字,吴仰贤的《小匏庵诗话》和汪瑔的《松烟小录》,都称是诗题中混入的衍文。全诗都是句句押韵,如果是“走马川行”,就破坏了全诗的韵式。“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一上来就声势不凡,你们看看从走马川到雪海边,狂风怒号卷起黄沙,莽莽无边的黄沙遮天蔽日,一眼望去天地上下都一片昏黄。

这景象就是今天说的沙尘暴,这三句只是间接描写狂风,为下句正面描写风先做铺垫。“平沙莽莽黄入天”一句,有的译为“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这种理解把前三句与后三句割裂了。这句的意思不是“黄沙连接云天”,而是狂风卷起黄沙搅得满天昏黄—诗人意在写风大,不是要去写沙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几句又生动又夸张,好像自己就正在风口上。“大如斗”而称“碎石”,极写风势之猛,风力之大,一川“大如斗”的巨石,吹得像“碎石”一样满地“乱走”。读来好像是自己碰上了这场风暴,我们都会吓得惊恐万状。

上面六句,如果要我来写,大概只会想到一个成语—“飞沙走石”,这样写来读者必定把罕见的暴风当成“耳边风”。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匈奴”此处泛指西域游牧民族,“草黄”承前面的“九月”,“金山”就是现在新疆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达山。“汉家大将”指封常清,唐代诗人常常以汉代唐。匈奴趁马肥膘壮的时候南下,天气狂风大作沙石乱飞,匈奴南下的烽火又“烟尘飞”,环境那样险恶,军情又这么紧急,此时此刻“汉家大将”登场了。在“风夜吼”的时候出征,将军多么勇敢威武!

由于是“风夜吼”披挂出征,又由于“烟尘飞”军情如火,顾不得“风头如刀面如割”,将士们夜不脱甲半夜行军。“戈相拨”这种兵器的撞击声,我们好像听到了月夜风高行军的声响。疾行军使得战马身上雪汗交加,“五花连钱”指五花马和连钱骢,这是两种十分名贵的马。

我们来看看诗人如何夸张,如何描写—

黄沙搅得遮天蔽日,如斗巨石满地“乱走”—这是写风的狂暴。

风吹在脸上像是刀在割,马身上的汗气转眼结冰,军幕中边磨墨边冷冻—这形容极寒。

诗人通过极端的气候,来展现唐军将士的英姿,笔墨酣畅地表现他们一往无前的战斗豪情。这样威风的“大将”,这样勇武的军队,且不说战场上交锋,敌人一听说就会闻风丧胆。诗人说:“将军,我在营幕外等着您凯旋的捷报。”

这首诗艺术上不同凡响的地方,首先,下笔风发泉涌,声情激越豪壮,每三句一节,句句押韵,三句一换韵,而且平仄互换,句式和用韵“势险节短”(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体式上前无古人,难怪人们称它为“别自一奇格”(王士祯《唐贤三昧集笺注》)。大家诵读一下就知道,如果你能一口气不停地念下去,到最后你会喘不过气来。这种紧锣密鼓的节奏,恰到好处地渲染了战火的紧迫和疾行军时飞奔的速度。其次,以奇语写奇景,“平沙莽莽黄入天”还只是进入魔幻世界的“玄关”,“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才真正让你感到“险绝怕绝,中夜读之,毛发竖起”(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何止“虏骑闻之应胆慑”,我们读来同样胆战心惊。

岑参的奇思奇才奇气,在此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摘自《戴老师高能唐诗课》

 


唐诗中的爷们——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高适与岑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