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岭南儒峰,白沙子陈献章(四),弟子追述的墓表

2021-04-09 03:21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述说白沙先生的故事,第一章是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第二章是先生的师门,第三章是先生的一个着作,第四章,我们就来看看,后来的弟子,是怎样描述先生的。以下文章,来自门生张诩所做的白沙先生墓表。疏文自南风。


  天旋地转,今浙、闽为天地之中,然则我百粤其邹、鲁与?是故星临雪应,天道章矣,哲人降生,人事应矣,于焉继孔子绝学,以开万世道统之传,此岂人力也哉!若吾师白沙先生,盖其人也。天下地上不停的流转运动,浙江与闽南在天地间,好像是我华南诸多山川的文化故里。所以星光下降在茫茫大地上,无形的天心明显了出来,圣贤的人士也诞生了出来,天上人间互相感应。在此继承孔夫子的绝逸学问,用来开启道统的延续,这个样子,哪里是只有人力能做到的呢。我的夫子白沙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先生以道德显天下,天下人向慕之,不敢名字焉,共称之曰「白沙先生」。先生生而资禀绝人,幼览经书,慨然有志于思齐,间读秦、汉以来忠烈诸传,辄感激赍咨,继之以涕洟,其向善盖天性也。先生用道德彰显世间,众人感到向往,不敢直呼名讳,都愿意称他为白沙先生。先生先天资质不凡,幼年时候就阅览经书,心胸中浮现了,向圣贤看齐的志向,期间读诵了秦朝汉朝等等的忠烈故事,自然深深感动,叹息不止,更因此流下泪水,这都是天性善良的关系呀。


壮从江右吴聘君康斋游,激励奋起之功多矣,未之有得也。暨归,杜门独扫一室,日静坐其中,虽家人罕见其面。如是者数年,未之有得也。于是迅扫夙习,或浩歌长林,或孤啸绝岛,或弄艇投竿于溪涯海曲,忘形骸,捐耳目,去心智,久之然后有得焉。年轻的时候,有在长江右岸的吴聘君,康斋先生门下,经历学习。心情踊跃多有用力,一时还没有体会完全。接着回到家乡,清净了门庭,整理了一个房间,每天不动身形的端坐其中,虽然是家人,那也很少碰面。就这个样子,好几年了,也还没有完全体会。就把过去的心情通通倒干净,并且改掉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常常在山林深处里养气高歌,或是到了海上小岛喘息放声,又或是在江河弯处划船,在山厓溪谷间钓鱼,脱去了形下的种种拘泥,反论了所有听闻见识,丢掉个人存在,不停的持续洗练,然后有了体会完全。


于是自信自乐。其为道也,主静而见大,盖濂、洛之学也。由斯致力,迟迟至于二十馀年之久,乃大悟广大高明,不离乎日用,一真万事,本自圆成,不假人力。其为道也,无动静、内外、大小、精粗,盖孔子之学也。濂、洛之学,非与孔子异也。这样的诚敬自信,和谐身心。主要在静中求得无边,是宋儒一代的学问。这样子来用力,一步一脚印,一点一滴的经过二十年之久,完全体会了,广大高明,离不开经常日用的实践。一心思真诚地踏出一脚步,万事万物便能照明清楚,各个来龙去脉廓然呈现,仁心透彻了,天地和谐了,没有半丝半毫的伪装。这样走来,是没有动静内外、没有大小精粗的,这是孔子的。宋儒以来的传承,没有和孔夫子不一样的。


《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诚之,其理无二,而天人相去则远矣。由是以无思无为之心,舒而为毋意、必、固、我之用,有弗行,行无弗获,有弗感,感无弗应,不言而信,不怒而威,故病亟垂绝,不以目而能书,不以心而能诗,天章云汉而谐金石。胡为其然也?盖其学圣学也,其功效绝伦也,固宜。圣学中庸里说到,真实是天理的样貌,真实的身心,是人们所履践的。真心的人有真实的感应,内外道理没有第二个,然而天道与人为则是常常有距离的。这一种无思无为的心境,表现在毋意、必、固、我的用处,有在行为上,不得非份,必得端正的效果。在感应上,没有杂讯必定真实的情况。不用言语而传送讯息,不用发怒而有震撼力。超越现象而有作用。不用眼睛就可以阅读,不用心思就可以作诗,天上的日月银河,照耀大地所有的蕴藏物状。怎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这是圣贤的学问呀,其功用超越常规,是恒常的王道。


或者以其不大用于世为可恨者,是未知天也。天生圣贤,固命之以救人心也,救人心非圣功莫能也。圣功叵测,其可以穷达限耶?且治所以安生也,生生而心死焉,若弗生也,吾于是乎知救人心之功大矣哉!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韩子曰:「孟子之功不在禹下。」此之谓也。或者有人说,大道里没有大用处,学了那些不能用的?那毕竟是小人不透彻的想法。天生圣贤是有使命要来解救人心的,没有大德大量是做不成的。这量能无法探测,又哪里有边界可以计算呢?健行的天道就是长在这上面的,没有私心而能添济万有。我因此知道了豁达的仁心,有多么大的功用!孟子说,大禹、后稷、颜回是同一个门道。韩愈说,孟子添济后世的功德,不比大禹的低。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先生虽穷为匹夫,道德之风响天下,天下人心,潜移默转者众矣。譬如草木,一雨而萌芽者皆是,草木盖不知也。其有功于世,岂下于抑洪水驱猛兽哉!若此者,天也,非人力也。先生虽然不敛财富,也没有戴乌纱帽,道德之风却天下响动,因此潜移默化的人很多。就像花草树木,受到雨水滋润,就纷纷茁壮。洪水来袭的时候,连猛兽都为之驱赶,夫子对于圣学的推动,力量比这还要大上许多。这是顺应了天,而不是顺应了人的关系。


先生讳献章,字公甫,别号石斋,既老,曰石翁。吾粤古冈产也。祖居新会,先生始徙居白沙。白沙者,村名也,天下因称之。其世系出处,见门人李承箕《铭》、湛雨《状》者详矣。诩特以天人章应之大者表诸墓,以明告我天下后世,俾知道统之不绝,天意之有在者,盖如此。先生敬名 献章,字公甫,别号石斋,年纪大了称呼石翁。因为我们粤地,古来有产冈石。先生祖上在新会,后来搬到白沙住,白沙是一个村庄的名称,天下人闻名便这样称呼先生,为陈白沙。先生的血脉族谱有门人,李承箕写在铭里面,湛雨又有写状来记录生平,都很详细的。门生张诩,感受先生达到天际无边的状况,书写在墓表上,明白的表达给后来的大众,让他们知道道统继续的路径,天意寄讬的地方。(《白沙先生墓表》)


张诩(1456~1515),字廷实,号东所,南海县人。《明史》有传,赞为“岭南孤凤”。少年好学力行,受业于陈白沙。明代成化年间,进士登第,之后又高中举人。因母病而归故里,期间朝廷七次召请任官。时人有评语,张诩者从白沙,祖濂洛,为岭南学者所师友,学优良、行高慎,践履纯笃,可大用。又敦庞博雅,绰有古风,学有体用,不为一偏之行。恬静清修,议论明正,事体疏通,言不忘道,志不忘君,如此之人。陆陆续续经历,最后就任南京通政司左参议。在回乡之前,谒拜了明孝陵,之后便隐居于"看竹亭"。

岭南儒峰,白沙子陈献章(四),弟子追述的墓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