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汉堡剧评》 4.8 动态

2021-04-09 02:35 作者:村正吖  | 我要投稿

今天写的比较晚了,谈谈天,感悟感悟人生。感觉,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生活真好。曾经,我是为了喜欢的人在思考,如今,更多是在卡利古拉的催促下思考。我也许没有跑得更快,但我感受着自身的每一寸重量。


4月8日 《汉堡剧评》初记

二、市民悲剧与法国人

这一章很有意思,如果说,之前是吐槽。这里就是莱辛对伏尔泰的全面diss。(你可以感受到古老十八世纪,带着优雅铜臭的阴阳怪气)这一章提及了众多文章,就不一一列举,和之前一样,总结一下我的收获。

1. 鬼魂等非自然意向在戏剧中的定位(包含了悲剧产生心理的影响本质)

2. 舞台和观众的关系

3. 戏剧的地区适应性和历史真实性关联

4. 悲剧和人物地位等的关联

5. 社交状态的心理

6. 对固定戏剧格式的极其反对

7. 戏剧中“爱情”和“肉欲”区分探讨

首先,如果能结合中国戏曲中那些鬼魂讲,可能更有意思(比如杜丽娘),可惜还没学到,有点可惜。

莱辛认为,鬼魂作为非自然的事物,不应该浮在戏剧的表面,只通过“我是鬼”这层含义对观众施加影响。这里莱辛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伏尔泰的《赛米拉米斯》进行了对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一, 鬼魂应该作为活生生的角色,有自己的动机、性格和“言语”,而非只是艺术表达的工具;二, 鬼魂造成的恐惧,因通过角色的体验传递,而非通过惊吓观众产生(有点类似小岛做恐怖游戏提到的“氛围恐惧”,而非jumpscare)三, 鬼魂也应和其他角色一样,有自己的束缚和条件(比如夜晚、白天消失等公认的特性)。当然,我对这点是相对不同意的。我认为,“鬼”如果作为角色存在时候,大可以当做“角色”看待,只要在适当的时刻,让观众意识到“那是鬼”,就能产生“鬼魂”应有的多种艺术价值(目的)。(参考小说《Another》,理论上戏剧手法也能实现)

其次,莱辛批判了伏尔泰那个时期观众胡乱参与进戏剧演出的效果,认为舞台应该独立于观众被分化出来,但肯定了类似尝试的突破性。这和去年,我和方形去看的沉浸式戏剧有很多的讨论空间。

接下来,是戏剧在进入德国和原本在英国的一些适应性变化,比如插曲的变化等,甚至布局的变化。也提及了,关于戏剧和真实历史的关系,打个比方,如果我想讽刺当今事情,但从希腊人身上反射出来,那我们对这样的剧本在真实希腊历史中的些许差异可以宽容对待。这说法解决了我心理的一个顾虑。

紧接着,是悲剧和人类地位的关系,莱辛这样认为“他们的地位常常使他们的不幸显得重要,却也因而使他们的不幸显得无聊。”

观众虽然会因为角色王或英雄的身份而产生怜悯,但这怜悯很大部分依旧源自对角色经历的怜悯,而这怜悯是远不如叙述贴近观众生活角色的不幸的(即“平凡的不幸”)。

然后,莱辛提到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一种畸形的社交心理。因为,如今这样的思想依旧沉淀在很多人腐臭的灵魂里面(请饶恕我对此表示主观的厌恶),所以还是值得一提的。原文如下:


“即便是最普通的人,也愿意同上流社会的人物交往,与自己的同类往来则被视为拙劣的社交。”


事实上,这一章通篇都像是莱辛对陈旧戏剧格式的控诉,他似乎极力地反对固定的,不利于戏剧表达的格式。这让我想到了之前在另一本书中读的中国早期的“样板戏”,而这联想可以扩散到生活的众多领域,宽泛地理解为“形式主义”的危害和守旧的危害。

其实,和反八股的感觉有类似。我们的一切行动因为了目的本身,而非为了行动这一行为(当然,现实是复杂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不是个体,而是社会)。形式应服务戏剧本身,而非服务传统。

最后,也是最有意思的,莱辛在讨论伏尔泰的《扎伊尔》(肉欲)时,明确地将“爱情”和“风流艳遇”区分开,说的直白一点,将“爱情”和“肉欲”分开。他用莎士比亚的戏剧(爱情)进行了对比,这是值得现在人思考和借鉴的思维。“爱情”和“肉欲”从来都是两码事情,而很多影视剧等都将两者混为一谈,使得生活中,有很多不合理的观念压迫这人,迷惑他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其实,非理论化,简单粗暴,看到美人,你会想和她结合,但你不爱她,那是“肉欲”(生物繁殖本能和审美驱动);看到对象,你不一定想和她/他结合,但你知道你对她/他的感情远超朋友,那可能是“爱情”(来自“人”的驱动)。

“爱情”和“肉欲”会互相伴随、产生,但绝不是互相的必要条件。

当然,这样的认知很合理,但不“合情”。为道德、社会稳定、法律等框架等束缚,和“自由”一样,我坚持持有以上观点,但仍未束缚是必要的“社会要求”(个体对群体的妥协)。


《汉堡剧评》 4.8 动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