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相对论和语言哲学
对应性破缺原理不仅适合物质科学的领域,而且适合社会和心理科学的领域,一般说来,成年人的智商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智商和年龄遵循科学哲学的递减原理;情商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情商和年龄遵循科学哲学的递增原理。成年人智商的递减性和情商的递增性构成了个性心理学的悖论性和互补性,低年龄的高智商弥补了低情商的不足,高年龄的高情商弥补了低智商的不足。可以把人生成长过程中智商和情商变化的“错位”现象理解为心理哲学对应性破缺原理的表现。在人的体能强盛时期最有可能出竞技比赛的成绩,在人的智商旺盛时期最有可能出科学发现的成果,在人的情商和社会阅历丰盛时期最有可能完成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智力处于上升阶段的中青年时期是人们从事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和时机,比如:牛顿是近代科学史上的巨人,牛顿的科学成就受到人们极高的赞美,“自然的法则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去,于是一切都被照亮!”1666年被科学史家称为科学的奇迹年,好像1905年被科学史家称为科学的奇迹年一样。牛顿在23岁时发现了引力现象和万有引力定律,他还完成了光的散射实验和创建了微积分,光的散射实验拉开了近代光学和光谱学的大幕,微积分则奠定了近代和现代数学大厦的基础。
牛顿的三大力学定律完成了经典力学的大统一,万有引力定律为揭开天体运行和宇宙演化的奥秘提供了指南。牛顿在23岁时几乎完成了一生最主要的科学成果,他在剩下的人生岁月中不是在和莱布尼茨争夺微积分的首发权,就是在和胡克争辩光的微粒学和光的波动学,中晚年的牛顿纠结于宇宙和恒星运动的“第一推动力”,孜孜不倦地探究神学和炼金术。
事物的性质主要取决于事物自身的状况,次要取决于事物的相互关系,但事物的相互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上升为事物的主要属性,事物的自身状况随之下降为事物的次要属性。语词的含义主要取决于语词的内涵,次要取决于语词的外延,但语词的外延和语境在一定条件下上升为语词的主要含义,语词的内涵随之下降为语词的次要含义。

以事物属性为研究对象的普通哲学和以语词含义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哲学遵循科学哲学等效性的相对性原理或相对性的等效原理,有多少哲学流派就有多少哲学的定义,甚至每一个哲学流派也有多个不同的哲学定义。新哲学是一门将事物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新科学哲学是一门将科学与哲学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学术和日常生活的诸多争议和误解既与人们对事物属性的不同认识有关,也与人们对语词的语义和语境的不同使用相关,科学哲学的相对性原理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词语的使用中发挥了潜在作用。学术和日常生活的争议和误解可能主要地取决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次要地取决于人们使用语词的方式;可能主要地取决于人们使用语词的方式,次要地取决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科学哲学的测不准原理或不确定性原理在其中发挥了潜在作用。
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二十世纪早期诞生了两位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两位奠基者爱因斯坦和波尔围绕着“量子哲学”展开了几十年的学术之争。波尔学派以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偶然性哲学解释了量子世界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爱因斯坦学派以几何学、微分方程和必然性哲学解释了量子世界不可思议的奇异行为。波尔学派最终在量子力学的“世纪之争”中占了上风,但波爱之争在二十一世纪的物理学界仍在继续,万物理论“历史的终结”远未到来。
经济学家和经济学人在过去讨论了两种经济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苏南”一词是指江苏南部或长三角的北部区域。网友现在议论了苏南模式和杭宁模式,“苏南”一词是指苏州市和南京市,“杭宁”一词是指杭州市和宁波市,不是指杭州市和南京市。语义和语境共同确定了语词的含义,当“乘风破浪”的徐家印豪迈地说出,“今日乘坐杭宁高速和杭宁高铁”时,对徐家印的出行动态十分关心的网友就要分清专有名词的含义,杭宁高速和杭宁高铁既可能是指杭州到南京的线路,也可能是指杭州到宁波的线路。
有大学的网友把唯物主义说成是庸俗的唯“物”主义,把唯心主义说成是高雅的唯“心”主义。恩格斯曾批评过十九世纪庸俗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荷兰的摩莱肖特、德国的福格特和毕希纳,恩格斯把他们称为“把唯物主义庸俗化的小贩们”,这三位哲学人物不是把唯物主义说成是物欲主义和享乐主义,而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了庸俗化的解释,摩莱肖特认为,大脑意识的产生是机械、物理和生理的过程,大脑产生意识就如大脑产生电流,福格特和毕希纳认为,大脑产生思维就如胆囊分泌了胆汁。十九世纪的庸俗唯物主义者不是用低俗和高雅的词汇标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而是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差别,没有说明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