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博藏珍 | 埙:千年寻踪




昨天,我们对埙的演变和传播有了大致的了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埙的用途与起源之谜!

埙的起源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古代史籍中有“暴辛公作埙”、“庖牺氏易土为埙”等说法,这类说法带有神话色彩,并将埙的起源归功于某一历史人物。

在音乐考古学及乐器学等研究中,则有“石流星”这一假说。“石流星”,即史前时期人们狩猎用的石头,该假说认为,由于这种用来狩猎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它掷向猎物时,空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就会形成哨音,正是这种音响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埙的灵感。

另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假说为“埙哨同源”说。该假说基于考古发掘成果,推测埙与哨早期时界限并不明显,一些埙具有哨的尺寸和音色,许多哨也具备埙的结构和发音原理,在劳动生活中扮演着信号器这一角色,之后埙逐渐脱离了最初作为生产、生活用具的角色,不再是传递信号、协助狩猎的工具,而是成为一种真正的演奏音乐专用的工具——乐器。

参考资料:
[1]王泽丰:《埙哨同源--从原始社会古埙的尺寸和音响性能看埙的起源与用途》,《歌海》2021年第6期,第66-71页,第80页。
[2]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的十大发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34-49页,第77页。
[3]方建军:《发声器、“前乐器”与乐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第2期,第1-4页,第124页。
[4]图片《原始社会的石球》转引自仪明洁、高星、裴树文:《石球的定义、分类与功能浅析》,《人类学学报》2012年第4期。
[5]图片《重庆奉节石哨》、《甘肃山丹县清代木哨》转引自王子初:《太古神游——音乐考古与史前史》,《人民音乐》2017年第8期。
[6]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出品: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承办: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负责人:郑敏执
行负责人:王晓青/李灵漫
总监制:郑敏/王晓青
内容总监:郑敏/李灵漫
视觉总监:王晓青/麦晓琳
视觉设计:李嘉/戚文怡
项目秘书:陈颖君/黄凤仪/黄嘉嘉
文献翻译:朱正一执行:音博文化传播志愿者团队(撰文丨音乐学系2021级唐海雯,传播助理丨艺管系2021级刘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