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博藏珍 | 埙:演变与传播





有这样一个乐器,它的形状十分多变,既可以是鸡蛋的形状,也可以制作成小鱼儿的模样;它的制造材质也十分多样,既能以泥土烧制,也可以用骨头来制作;而通过考古发掘,我们竟然在遥远的太平洋中心看到了这个古老乐器的身影!接下来的几天里,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古老而又神秘莫测的乐器——埙。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判断,距今七千年左右,中国大地上就有了原始埙的出现。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埙所拥有的漫长演变历程见证了人类音乐文明的发展与传播。从新石器时代的无音孔埙,到多达十五个音孔的当代改革埙,反映了埙从“发声器”到“前乐器”最后到“乐器”的嬗变过程。

夏商朝代的出土埙,证实了当时的人们已经拥有了相对准确的绝对音高概念,反映出这一时期华夏先祖的音乐文明水平。学者黄翔鹏、吕骥也从埙音孔逐渐增加的历史中出发,探寻我国音阶发展的情况。而在日本朝鲜半岛乃至夏威夷群岛所出土的同类型古埙,则让我们看到埙在世界音乐文化交流所占有的一席之地。

这一期我们对埙的演变与传播有了基本的了解,下一期我们将通过考古学家们的猜想与实证,来探寻这个古老乐器的用途与起源之谜。
参考资料:
[1]王泽丰:《埙哨同源--从原始社会古埙的尺寸和音响性能看埙的起源与用途》,《歌海》2021年第6期,第66-71页,第80页。
[2]孔义龙,王泽丰:《葬器?祭器?乐器?——商埙角色之再探讨》,《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第110-116页。
[3]沈雷强:《探究埙的历史发展轨迹》,《艺术百家》2008年第24期,第177-178页。
[4]杜亚雄:《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页。
[5]郭文茉:《埙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第20页。
[6]屠式璠:《埙的现状及其流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213页。
[7]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出品: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承办: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负责人:郑敏执
行负责人:王晓青/李灵漫
总监制:郑敏/王晓青
内容总监:郑敏/李灵漫
视觉总监:王晓青/麦晓琳
视觉设计:李嘉/戚文怡
项目秘书:陈颖君/黄凤仪/黄嘉嘉
文献翻译:朱正一执行:音博文化传播志愿者团队(撰文丨音乐学系2021级唐海雯,传播助理丨艺管系2021级刘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