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我们不会怂,也不能怂
网友AndreaV提了个很有趣的问题,借此写篇专栏
Q:目前体育界的变革,是否有“把体育自信作为文化自信重要组成部分”的趋势,或者说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体育方面的产业升级与西方国家迟早会有冲突?
A:其实,从一百多年起,体育自信就一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与西方在体育领域的冲突早已发生。
逻辑不难理解,优质体育资源就那么多,各国都明白体育可以提升文化自信,降低公司治理成本,那就一定会抢夺优质资源。
我们第一个下手的体育ip是新兴力量运动会,这个赛事是有印尼发起的,而印尼搞运动会的本质动机,可以理解为就是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立好自己开放发达富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人设。但很快印尼发现,作为东道主的自己成了中国军团的气氛组。那么这个赛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70年代恢复对美日的邦交后,我们准备下手的第二个体育ip就是奥运会。
奥运ip虽然是西方创办。但是在冷战后,苏联早已通过举国体制鸠占鹊巢,其实,苏联才是“小巧难女少”奥运战略的创立者。整个冷战时代,苏联在奥运金牌榜都碾压美国。针织在1988年汉城,苏东体系的老二——东德都排到了美国前边。举重之类的毫无观赏性的项目,被加入奥运,我们可以理解为,奥运这个顶级ip,其实是被苏联人给外坏了。
虽然那个年代,我们和苏联关系不好,但是体育领域,当年的我们就是最大的苏粉。举国体制和“小巧难女少”的战略肯定不是袁伟民、崔大林这样的个人的发明,而是苏联奥运战略的中国版。伴随它而来的还有一些不光彩的东西,比如田径队和游泳队,大量使用从东德引进的兴奋剂。西方也用兴奋剂,但是人家制药产业更发达,是标准的制定者。我们也就在1994年前后被抓了现行。
但不管咋说,1990年代以来,当俄罗斯不复苏联之勇,我们也就成了奥运会上,唯一能跟美国角逐的国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跟西方在体育领域的冲突早就有了。西方的手段无外乎两种,一是揪着兴奋剂之类的事情,针对中俄,二就是如果你在这个赛季ip中太过强势,那我就废了这个ip。这其实也是2000年代以来,奥运会逐渐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与之对应的,就是西方占主导地位的三大球,以及田径(钻石联赛)、游泳(锦标赛)等ip的运营上,欧美国家倾注更多精力。
上边不傻,当然知道,民间媚外的倾向仍然存在。那么当奥运ip逐渐边缘化,而且奥运对于中国人的刺激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边际收益递减。我们当然也要布局新的ip,以提振体育自信和文化自信。
其实乒乓球WTT新加坡大满贯赛就是个很好的尝试。乒乓球之前总会和“油腻的机关干部”、“公园老大爷”这吐了吧唧的标签关联。WTT大满贯赛的一个重要改革,就是让乒乓球,跟酷炫的声光电,跟爱豆文化,跟跨国界文化交融相结合。而这个赛事名义上的主办方是新加坡,但自己一扒背后的主办方,就是中国资本和刘月半这些人。
我说过,其实中国体育圈的清廉程度都差不多。刘月半跟王楠老公(威海的地产商)关系极密切,然后国乒的训练基地和乒超联赛的主办地就放到了威海,大家都能想明白是咋回事儿。但是呢,乒乓球承载的使命,是作为中国超级优势项目和赛事ip的出海。那我们就是需要刘月半这样的人,推动新的在我们控制下的体育赛事ip落地。
往后看,如果乒乓ip打造成功,那么这套方法论一定会平移到大众项目中,足球等项目使我们攻坚的终极目标,皮克的“国王联赛”的成功告诉我们。谁说足球最大的ip就一定得是世界杯、欧冠和五大联赛。另辟蹊径,让足球跟时尚文化相结合,绝对是可行的。
其实对于足球,我们也不用太悲观,70年代,日本足球也是非常拉胯,真正走上轨道后一两代人,也就起来了。所以处于低谷期的我们,要着力两件事:
一是推翻迂腐的体-育-局制度,让整个行业运转更为良性——这届U20的表现就是,避开体-育-局 等传统 JD利益者的阻滞后(这些人可以说是行业整改最大的掣肘),一次成功的尝试。
另一方面,就是抢优质的赛事IP,这必然与西方发生冲突,但我相信无论是通过资本渗透老ip,还是另辟蹊径构建新ip,都难不倒我们。
自信点,一百年前的中国,有多少国人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呢?现在也一样,看似烂得不可救药,但绝望当中正孕育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