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不是新冠疫情的发源地?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6月8日发布了《世卫组织召集的SARS-CoV-2全球溯源研究:中国部分——世卫组织-中国联合研究报告》(中文版)。世界卫生组织曾于今年3月30日发布同一份报告的英文版。关于新冠病毒的溯源,专家组得出结论:华南海鲜市场不是疫情的发源地。
流行病学研究:存在与该市场无关的早期病例
根据上述报告,许多早期病例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但也有相似数量的病例与其他市场有关,有些病例与任何市场均无关。
“12月在更广泛社区内的传播可以解释与华南海鲜市场无关的病例,另外存在与该市场无关的早期病例,这可以表明华南海鲜市场不是疫情的发源地。”报告指出。
然而,其他尚未确认的较轻的病例可能提供华南海鲜市场与早期病例之间的联系,而这些早期病例之前认为与市场没有明显的联系。因此,关于华南海鲜市场在疫情起源中的作用或者感染是如何传入市场的,目前尚无法得出确切结论。
最终分析结果显示,在暴露于华南海鲜市场的病例中,有几例病例的病毒基因组是相同的,说明这些病例可能是某个聚集病例群的一部分。但序列数据也显示,武汉市大流行初期就已经存在一定的病毒多样性,说明在华南海鲜市场群之外还有未采样的传播链。从生肉暴露或毛皮动物暴露的流行病学参数来看,没有明显的病例聚集现象。
市场上采集的动物样本均未检出阳性结果
在动物与环境研究中,研究者在不同动物中发现了在系统进化上与SARS-CoV-2相关的冠状病毒,包括菊头蝠和穿山甲。然而,在湖北省采取的蝙蝠样本并未发现SARS-CoV-2病毒存在的证据,中国各地野生动物的采样至今也未发现SARS-CoV-2的存在。
截至报告发布,我国31个省共采集野生动物、畜禽标本8万余份,在SARS-CoV-2爆发前后均未发现SARS-CoV-2抗体和核酸阳性结果。通过对华南海鲜市场动物产品的广泛检测,未发现动物感染的证据。
在华南海鲜市场关闭后的环境取样显示923例环境样品中有73例样本呈阳性,“表明其表面普遍有SARS-CoV-2污染,符合通过感染者、感染动物、被污染的产品引入病毒的情况。”报告称。
华南海鲜市场的供应链包括来自于20个国家的冷链产品和动物制品,这其中有些国家在2019年年底前报告有SARS-CoV-2阳性样本,或发现有与SARS-CoV-2关系密切的病毒。有证据表明,市场内销售的一些养殖野生动物物种制品对SARS-CoV-2易感,然而在本研究中,市场上采集的动物样本均未检出阳性结果。
华南市场冷链货物摊位出现病例风险相对更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冷链产品未进行检测”。
报告称,这些研究结果确实提出了可能存在不同引入途径的可能性,强调了有必要对这些供应链进行仔细的追溯和对样本进行检测。
华南海鲜市场有大量摊位出售冷链产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有冷链货物的摊位出现病例的相对风险高于无冷链货物的摊位。
报告指出,需要进一步分析来确定时空对应关系和纠正抽样中存在的潜在偏倚。其他应开展的研究包括追溯从2019年底前有SARS-CoV-2阳性样本报告的地区进口的冷链货物,以及通过访谈供应商追溯冷冻野生动物制品动从供货养殖场到华南海鲜市场的过程。
向中国提供冷链产品的其他国家存在早期病例群
SARS-CoV-2可在冷冻食品、包装和冷链产品的条件下存活。武汉之后本土暴发的疫情中存在指示病例与冷链有关的情况。研究表明,病毒在低温下可以长期存活,因而可以在冷冻产品上被长距离携带。报告称,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病毒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能力。
在向中国供应冷链产品的其他国家,已经发现包装和产品上有SARS-CoV-2的证据。有证据表明,在向中国提供冷链产品的其他国家存在早期病例群。
报告给出下一步的溯源方向:另一个问题是调查2019年底前有SARS-CoV-2阳性样本报告地区或是动物中发现SARS相关冠状病毒的国家(如东南亚国家)的冷链或冷藏供应链。
报告同时指出,一定要区分冷链在国外输入病毒和市场本身发生疫情中的作用,后者可能是感染者污染了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