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藏草青青》心得

2022-01-11 20:59 作者:平安之喜乐  | 我要投稿

《藏草青青》心得

通过观看《藏草青青》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藏草青青》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一位年轻的北京教师到西藏去支教,最后扎根在西藏帮助9个学生走出西藏的故事。

这场电影有喜有悲,让我从头感动到尾。

开头的时候,是朗措大哥开车拖拉机去接韩松老师到学校,由于山路的陡坡,让韩松直接晕在拖拉机上,到了学校韩松发现厕所仅仅是用几块木板围城的,当时就愣在那里,朗措大哥立刻说“老师,我明天就把厕所修好”一句话,几乎似乎包含了满满的乞求,希望他别走。还有那些藏民以及学生在看见韩松时候的欣喜,那是眼里闪着光的欣喜,一边说着“扎西德勒”一边给他献上哈达。这里的环境比城里要艰苦的多,吃的粗粮,住的地方漏雨,连洗澡的地方都没有。可是那些藏民和学生对他真的是用全部力量来对他好。村长怕他吃不惯,特提给他送来大米和牦牛肉,朗措大哥给他修了一个洗澡间,男同学带着他去河里打闹戏水。

他在黑板上写下“知识改变命运”,看见那些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神,我想如果我是他们的老师,我一定是既开心又心疼。每个当老师的,看见自己的学生那么迫切的渴望学习,都会很欣慰吧。里面有段台词是韩松的内心独白“如果我没有到过这里,我无法形容孩子们的艰苦贫瘠;如果我不曾看到过孩子们的眼神,我理解不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如果我当初也选择了逃避,我一定会遗憾终生。”

韩松原本的支教任期是三年,恰逢三年时候,母亲病重,孩子们不确定老师是不是会回来,但是还是积极主动帮老师清理被雨水冲毁的道路,让他顺利返乡。但是也在大家意料之中,他回来了。带着整个学校的希望回来的,并且扎根在这里,母亲弥留之际对他说“你的心在哪里,爱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也是因为家里的支持,孩子们的渴望,和自己的热血,让他留下了,他的留下,帮助了更多孩子走出去。

为人师者的意义,就是带一群群孩子长大,传授他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去到更远的地方吧。我不曾到达的地方,我的学生若是去了,那便是我也去过了。最后孩子们有的成为军人,有的成为医生,有的成为老师,还有的成了商人。看着这些孩子,我忽然就明白了当老师的意义。自古以来夸赞老师的句子太多了,我不想那么煽情,我只想说那一刻很值,看见自己的学生功成名就,那自己这一辈子就很值。

这也更加坚定我留在西藏的决心,我希望自己也能像韩松老师一样,为西藏做出自己的贡献。也明白改变西藏面貌,根本要靠教育。从韩松老师身上我学习到,援藏教师要保有“三心”,用心用力用情做好教育援藏工作。

一是要有“决心”,做到坚韧不拔。西藏高寒缺氧,很多援藏教师刚来西藏都不适应,或多或少都有高原反应。同时,饱受着对家人的思念之苦,舍弃了大城市的繁华热闹,忍受着孤独、寂寞、无助的“煎熬”。此外,还可能遭遇部分群众的不理解。因此,援藏教师要发扬“老西藏精神”,吃苦耐劳,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如此才能圆满完成援教任务。

二是要有“虚心”,做到“移樽就教”。“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来到西藏,面对风俗习惯的差异和其他不可预料的困难,援藏教师要摆正位置、转变角色,向“竹”学习,低下头,虚心做人。虚心了解藏民族风俗习惯,与藏族学生打成一片。同时,虚心向藏族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更好地做好教育援藏工作。

三是要有“恒心”,做到水滴石穿。援藏教师在面对各种始料未及的阻力时,要保持一颗坚持不懈的“恒心”,把内地先进的管理和教学经验带到受援学校来,一步一个脚印,上好每一堂课,必定能“积水成海,积土成山”,为教育援藏作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藏草青青》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藏区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让支教老师不知所措,但孩子们的善良纯朴,让老师心坚定不移地做出奉献。

知识改变命运,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梦想的追求都寄托于前往支教的教师上,而主人公用自己的付出,也将换来孩子们的光明未来,也会换来整个藏区今后的发展改变,这也是我国多年发展模式的缩影,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我愿意为西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藏草青青》心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