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人每天都要吃盐,中国盐业领域有了新突破,美国帮了大忙

图为盐城市
盐业,作为历朝历代直至今日都要收归国家管控的支柱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连中国地名中,到现在江苏还有盐城市,浙江还有海盐县,14亿人每天都要吃盐,你知道中国盐业考古领域又有了新突破吗?这其中还有美国帮了大忙。食盐是指来源不同的海盐、井盐、矿盐、湖盐、土盐等。它们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国家规定井盐和矿盐的氯化钠含量不得低于95%。

图为流经忠县的三峡盐业
作为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古老 行业,对其的考古却显得起步颇晚,20世纪初才于欧洲被草创,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才在半个世纪后被日本引入进而传入亚洲,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盐业考古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考古行业的一个单独类别,但盐业考古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近20年才传入中国,可以说1999年之前的中国的盐业考古就是一片空白。但转折很快到来,1999年发生了这样一件大事,由国家文物局牵头,针对四川成都平原及周边古代盐业景观的考古学研究作为国际合作项目展开,作为中国境内首次开展的盐业考古项目,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盐业考古的启蒙,这之后,位于长江三峡的忠县中坝遗址走进了大众视野,而正是从这里开始,中国的盐业考古才真正第一次登堂入室。

图为UCLA
坐落在忠县井河谷中的中坝遗址当时被发现有多处古代制盐遗迹,随之而来的是出土了大批制盐遗物,它们都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三峡地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今长达4500年的盐业发展历程,欧美的专家对于中坝遗址的发掘工作也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对于了解整个人类的史前盐业发展提供了极佳的范本,殊不知,就以交流此次考古成果为契机,美国在推动中国盐业考古发展中充当了重要推手。

图为中坝遗址
进入新世纪,中美两国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和东亚考古学第二届年会上介绍了长江上游盐业 考古调查和发掘成果,向世人展示了中坝遗址为人类盐业考古留下的宝贵遗产,这之后,中国专家学者又在美国同行的盛情邀请之下,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德国图宾根大学举办了两次有关以中国盐业考古为论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美国呼吁世界各国盐业考古者将中国不断发掘出的盐业遗迹作为重要参考对象,由此,中国盐业考古在新世纪头二十年里翻开了崭新的辉煌篇章。虽然中国的盐业考古工作重心已然转向渤海湾南岸,但近些年来,伴随着行业的蓬勃发展,各地的遗迹相继被发掘,又有多点开花之势,南至东南沿海,北至塞外的东北,几乎每年都有重大成果向世人展示,如今,中国在世界盐业考古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短短的二十余年,中国盐业考古就走过了西方百余年才走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