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研习社李云龙“911超级品牌日”演讲《创新不灭,增长不死》
本文概要:
增长研习社发起人李云龙在第四届“欧赛斯911超级品牌日”演讲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1增长的两个层次:运营性增长、结构性增长
2如何结构性增长:从行业瓶颈出发
3如何结构性增长:从核心能力出发
9月15日,【谋略新10年】第四届“欧赛斯911超级品牌日”在上海绿地会议中心圆满收官。峰会以“谋略新十年”为主题,聚焦中国未来十年发展大势,旨在探寻未来新十年中国企业该如何谋略,共商超竞争时代以品牌为中心的商业致胜之道,吸引了1500多位企业家报名,现场开启限流措施,参会人数高达800多人,仅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市公司董事长/CEO/总经理级别就有200多人,现场座无虚席,还有近30万人次通过直播平台观看了本次峰会。
增长研习社发起人李云龙在峰会分享了《创新不灭,增长不死》主题演讲,结合自己十多年有研究增长的实际经验,针对企业如何实现结构性增长,以实际案例一一阐述。
以下为李云龙《创新不灭,增长不死》主题演讲全文:

增长的两个层次:运营性增长、结构性增长
特别有幸今天能在上海和大家见面,希望我们一起度过美好的一天。
今天我的主题是创新和增长。
我自己主要是研究增长的,公司的名字也叫增长研习社,我写过几本书,都是跟增长相关,名字都带着“增长”两个字。但是讲增长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对增长有很多误解。
最开始,我研究增长是从互联网公司,从增长黑客开始的。我自己也是互联网出身,当时我们认为增长约等于营销和运营,做的是怎么拉新获客,怎么提高转化率,怎么做私域流量等事情。
后来,在不断深入研究时,我们发现,不能只把增长约等于营销,它可能和战略的关系更大。比如在一个公司或者一个行业里,为什么没有10亿级别以上的公司?为什么没有百亿以上的公司?我到底该选什么样的赛道?我的核心能力在哪里?这些都不完全只是营销问题,而是战略级别的问题,大大影响着增长。
再往后,我们又发现,只有营销、运营、战略还不够,还是要回到内部,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做的。当我们想驱动一个增长型组织的时候,人的领导力该怎样塑造?所以它也是一个组织命题。

增长到底是什么?好像是盖了一个帽子,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为了增长,各种各样的事情好像都和增长相关,但是如何以这样的帽子牵引着他们跟着往前走,这可能是底下深埋的那条线。
我特别欣赏纳德拉讲的这句话,这也是我自己研究商业时选择企业的一个标准。什么样的企业值得商业研究者研究?我认为,那些长在风口上的公司其实不值得研究。现在很多人动辄说我在抖音拿到多少,其实那是抖音的厉害让这些公司起来了,它自己本身并没有穿越周期,并不值得研究。真正值得研究的是像微软这样的公司,穿越过周期,经历过生死,下去了,又上来了,或者再下去又上来了。这样的公司一定不受周期特性的束缚,一定在战略上或组织上有很多独到的地方,才能够重新长出来,这才是值得我们一般公司去学习的对象。

纳德拉说,领导者必须同时看到外部机会和内部的能力与文化,并在他们变得众所周知之前率先反应,抢占先机。这里有几个关键点,一个是外部的机会,要求我们对它要敏感,第二个是组织内部的能力与文化。所以在带领大家学习的时候,我从来都不建议直接学哪个案例。案例是借假修真的,只是帮助我们透视结构。结构思考方式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刚才蒋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蒋青云演讲全文《谋略新十年的营销管理》插入链接)讲了很长时间的SHEIN,我也研究了蛮长时间的SHEIN。你说现在我们能学着再造一个SHEIN吗?肯定百分百学不了,但是它曾经掌握或应用过的思考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今天在讲增长的时候,至少可以从两个维度去理解增长,第一个维度叫做运营性的增长,平时我们讲的拉新、获客、销售提高转化率这些事情,都可以称之为运营性的增长。另外一种战略级的增长,我们称它为结构性的增长。

大家从第二曲线这个模型就能看出来,不管公司在哪个位置,在这儿也好,到了极限点也好,或者公司已经到了第二曲线,切进去看,我们干的仍然是拉新获客变现、提高转化率、私域流量那些事情,但是当我们把它放大到一个生命周期的尺度看的时候,就会知道,要想增长,首先要清楚自己在生命周期的哪个位置,然后在这个位置匹配不同的经营策略,比如我要往上一个阶段该怎么走,这就是结构性增长研究的命题。
所以,大家在思考增长的时候,至少把它分成两个层次,一个叫运营性的,我们日常就会干的事情,另外一个是结构性的,把尺度放大,以战略的视角去思考。比如我现在是1个亿规模,该如何干到10个亿?如果我是10个亿规模,该如何干到100个亿?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想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今天的获客效率、营销效率等,而是行业的瓶颈到底在哪里?我的核心能力还可以裂变出什么新的商业模式?这些东西是战略级的思考,我称它为结构性增长。
结构性增长有两个路径,第一种是从瓶颈出发,第二种是从能力出发,即从核心能力出发,既有外部,也有内部。瓶颈也有两种,第一种瓶颈是内部瓶颈,第二种是行业瓶颈。

如何增长1:从行业瓶颈出发
瓶颈可以从以下这些角度去观察:
首先,商业系统的运作。我想变得更大,但是发现有很多东西都在限制我变得更大。从战略层面上讲,我的使命、我选择的赛道、我的客户、我的商业模式等,这些原本应该成就我的东西,到一定阶段之后就开始束缚我了。这个东西可能是帮我们从0涨到1亿,但到一亿之后就开始束缚我们。
第二,组织内部的认知。内部的决策机制、组织心智核心能力等,外部的供应链、交易结构、竞争效率、外部环境等,到一定阶段也变成了束缚我们的东西,都变成了瓶颈。不过,每个公司当下的问题可能不一样。我在商学院当老师,有很多老板在商学院学了课程之后,发现好像这个课程不能够马上帮助我,那是因为每个公司的病不一样。不同的病,你拿同样的感康去治,肯定不一定能治得好。真正要治好一个病,首先要知道自己病在哪儿,对当下的瓶颈有所洞察。
行业瓶颈可以表现为某种矛盾。以餐饮业为例,这个行业很少有大公司,因为有一个核心行业瓶颈存在,就是标准化和口味好之间的矛盾。麦当劳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最大的餐饮公司是海底捞,之所以能发展这么快、长这么多,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海底捞和麦当劳都在干一件事情,“餐饮行业去厨师化”,把厨师干掉。厨师正是在我们特别小的时候帮助公司长大的要素,但是当我希望公司变得更大的时候,它反而变成了我的瓶颈要素了,行业标准化和口味好之间是有矛盾的。

刚才蒋老师讲的SHEIN是服装行业,中国最大的服装行业品牌是安踏,市值500多亿,服装市场这么大,为什么没有千亿以上的公司?矛盾就是瓶颈所在,就是库存少和用户对服装及时性和丰富度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个消费者,我们总是希望服装是及时的、丰富的,有很多产品供选择的,但是当商家生产出来的时候,我们又没买那么多,(这些服装)最后都变成了库存,这个就是行业瓶颈。SHEIN正是解决了这个瓶颈,才有了现在2000亿的规模,发展速度很快超过安踏的体量。当我们看到行业瓶颈时,你做的所有动作必须指向瓶颈才真正有价值。
我经常给企业做战略工作坊,发现现在很多公司的战略工作坊都做成了工作计划安排会。我们要看10年想3年做1年,把兵之战列出来,发现就是一个工作安排会,为什么?因为这里缺乏关键洞察。关键洞察就是我们这个战略到底在解决一个行业里的什么问题。如果没有这个洞察,只是说我们要做什么事儿,那随便安排给王总、李总、蒋总就可以了。
真正有价值的战略是战略洞察、核心洞察。在此,我想引用大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爱迪生说的“成功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课本里引用这句话时强调了99%的汗水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引用这句话的第二部分“那1%的灵感才重要,可能比99%的汗水还要重要”。在战略这个领域里,1%的灵感就是关键洞察。我们到底对这个行业瓶颈有没有明确的、关键的洞察?把它找出来,动作指向它,你才能超出别人。如果我们只是做一些常规动作,怎么能超过别人?
怎么引出这个关键瓶颈?可以给大家提供几个问题作为出发点,比如这个行业为什么难以吸引新的客户群体?为什么用户不愿意主动来?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
讲一个行业让大家感受一下,我们的行业为什么没有千亿体量的公司?或者换一个问题,我们这个行业,为什么没有比我们量级大一级别的公司?服装行业为什么没有千亿公司?餐饮行业为什么没有百亿公司?它的核心瓶颈在哪里?为什么我们的行业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好的人才都去哪了?他们为什么去那里?为什么问题明明很重要,但是同行都绕着走,都不解决?还有,我们的表面问题是什么?我们的本质问题又是什么?大家可以通过这些问题,尝试去洞察行业的真正问题和真正瓶颈。

以健身行业为例,我想问大家,健身行业是不是一个好行业?应该是吧?不能说是应该是,而是一定是,因为这是一个给人带来健康的行业,当然是一个好行业,但是大家发现没有,这个行业基本没有什么好公司,很少有10亿规模以上的公司。就在前两天,一个叫一兆韦德的公司跑路了,这个公司已经长得挺大了,为什么还是跑路?为什么这个行业的好用户不愿主动来?一旦教练或者顾问给你打电话,你就知道他要推销课程。有哪些问题明明很重要,但是同行都绕着走?
我发现,健身这个行业真正的瓶颈就是一句话,“健身是痛苦的”,所以用户不愿意来。大家想一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很重要?这个就是明明存在但是同行都不解决的问题。同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他们解决的如何开业、如何卖卡、如何提高卖卡效率让卡卖得更多一点、怎么把用户的钱收来等问题。如果不能从“健身是痛苦的”这个真正的行业问题出发点去解决问题,你做的所有健身房都跟其他健身房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开业之前卖卡,收到一笔现金之后囤积资金,然后两三年之后就活不下去了,基本都是走这条老路。
有两个公司在这个行业做得还可以,乐刻健身和超级猩猩,恰好他们都是这个行业的外行。在外面分享经验时,超级猩猩与乐刻创始人上来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是这个行业的外行”,但恰恰是这两个行业的外行没有被行业共识所束缚。
很多时候行业共识是束缚我们的,告诉你应该先找个地方装修,再把设备拉进来,然后开始卖卡。所有的健身行业老炮都告诉你,这个行业就应该这么做。但是(乐刻健身和超级猩猩)这两个公司不懂行业共识,没有从行业共识出发,而是从行业根本的问题出发,都在解决“健身是痛苦的”这个问题,只不过他们的方法不一样。超级猩猩的方法是按次付费,不办年卡,专业教练,没有推销。乐客的方法是一公里健身圈,24小时开放,月付制,团课主打。他们挣的是同一个钱,即用户主动来的钱。
只有解决了“健身是痛苦的”这个问题,用户才会来,你才会持续增长,才能避免出现刚才我们讲的那几个表面问题。健身行业有很多表面问题,如用户续费率低、用户不愿意来、用户投诉、用户没有效果,健身一年两年三年仍然是个胖子等,但这些都是表面问题,要找到那个根问题,就按我们刚才说的,从那几个问题出发。

如何增长2:从核心能力出发
刚才讲的是第一个从行业瓶颈出发,第二曲线增长的第二个方式是从核心能力出发。
今天上午我们有位老师也讲了,诺基亚其实并没有死,只是死了手机业务而已。如今它在运营商业务里仍旧和华为打得不亦乐乎,并且位居世界第三,去年营收达到了250亿,仍然是世界500强公司。虽然它的手机业务死了,但它的核心能力一直存在,所以才能长出新的业务。
我们的产品和我们的业务都是我们核心能力的外化。这句话非常重要。
前两天,我在广东给一家跨境电商公司做交付,这家公司在亚马逊的业务规模已经达到了十几亿。我问他们,如果今天亚马逊把你的店关了,你还能活多久?他们说,一天都活不了,这个店没有必要开了,因为所有的生意都寄托在这家店铺。虽然这个公司有十几亿的规模,但是其实没有什么核心能力,因为它一直被外部条件束缚着,根本没有能力再长出一个业务来,也没有积累,这就是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英伟达也是从显卡出发,但现在它的核心能力其实是算力,在数据中心业务上大赚特赚,显卡业务只占到很少一部分。字节跳动的核心能力是推荐引擎和算法,既不是新闻客户端,也不是抖音,那些也只是它的业务而已。
什么是核心能力?它要符合这几个标准:第一,能够帮我们进入不同的市场,扩大经营的基础;第二,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第三,核心竞争力应该贡献于顾客最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
在今天这个场合,我要特别强调核心能力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增量时代已经结束,存量时代开始,中国经济正在从增量市场转到存量市场。各位现场的伙伴不妨扪心自问,我的公司有哪些核心能力?能回答出来的我相信是很少的。要想想自己的核心能力到底在不在?要聚焦在哪里?如何把它放大?
比如海底捞的核心能力,很多人误以为是服务,实际上并不是,而是海底捞的组织能力。海底捞能让那么多店员眼里带光的为你提供服务,这才是它的核心能力。各位扪心自问,你能做到吗?你能让自己的员工眼里带光的、一点不尴尬的给你提供服务吗?你做不到,如果你能做到,那么这个就是是你的核心能力,要把它牢牢抓住。
什么公司值得学?依靠红利获胜的公司是不值得学的,真正值得学的公司是那些穿越了周期,经历了生死,依靠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活到现在这样的公司,我觉得这些公司才是值得学习的。

此外,我推荐大家可以了解下第一性原理。作为混沌大学的老师,混沌一直在市场传播这种深入挖掘事物本质的思考方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斯克,他一直在讲什么是第一性原理。他运用这种原理,将发射4枚卫星的成本降低到原来的1%,把特斯拉的成本降到原来的六分之一,这都是第一性原理式的思考方式带来的成果。它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思维习惯,能够帮助我们看待问题时专注于问题本质,而非只看表面。与类比思维相比,类比思维关注的是过去怎么做的、同行是怎么做的、行业共识是什么,而第一性原理思维则更注重于一开始就揭示问题的本质,并寻找具体的方法击穿它,通过不断迭代和反馈推动增长。

最后,我认为创新和增长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我们不进行创新,就只能与跟同行和竞争对手在原始维度上做刺刀见红式的竞争。只有通过创新,我们才能取得超越他人的增长。创新来自于哪里?来自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我们之所以很难创新,是因为我们被现有的事情所遮蔽。如何突破这些遮蔽,回归事物的本质,找出更多的可能性,这才是创新的来源。
创新不灭,增长不死。我是李云龙,谢谢大家。
扫描添加下方【欧赛斯MBA二维码】
可以获取李云龙《创新不灭,增长不死》演讲完整版PPT
(建议备注: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