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重庆市高2023届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二次)化学试卷答案

2023-04-11 00:01 作者:橙子辅导  | 我要投稿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1(数字1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料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古诗新唱《示儿》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反馈对导学案的检查情况。

2.部分学生展示导学案,学生再次讨论解决问题。

3.教师总结评价。

预想疑难问题:

A1.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A4.诗题解读: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B5.诗人“书”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三)导引探究

请基于导学案“课前预习案”B5,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课内探究案”B6。

B6.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明确: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附加问题:本诗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明确: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请结合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课内探究案”C7。

C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3.把握诗人感情,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课内探究案”C8。

C8.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

明确:借古讽今(用典)。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重庆市高2023届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二次)化学试卷答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