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卓烈《生物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四章 酶
第四章 酶
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直接参与底物分子结合及催化作用的氨基酸残基的侧
链基团根据一定空间结构组成的区域。
酶原激活:某些酶先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合成及分泌,然后在到达作
用部位时由另外的物质作用,使其失去部分肽段从而形成或暴露活性中心
形成有活性的酶分子的过程。如胃蛋白酶原是无活性的,它在胃液中经胃
酸的作用或有活性的胃蛋白酶的作用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分子。
别构效应:调节物(或效应物)与别构酶酶分子的别构中心结合后,
诱导出或稳定住酶分子的某种构象,使酶活性中心对底物的结合与催化作
用受到影响,从而调节酶的反应速度及代谢过程,此效应称为酶的别构效
应。
辅酶和辅基:大多数情况下,可通过透析或其他物理方法从全酶中除
去,与酶蛋白结合松弛的辅助因子叫辅酶。以共价键和酶蛋白牢固结合,
不易用透析等方法除去的辅助因子叫辅基。二者的区别只在于与酶蛋白结
合的牢固程度不同,无严格绝对的界限。
酶的活力单位( U):酶活力的度量单位。 1961年国际酶学委员会
规定: 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特定条件下,在 lmin内能转化 1μmol底
物的酶量,特定条件:温度 25℃,其他条件采用最适,另外也存在人们
普通采用的其他酶活力单位。
同工酶:指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而其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组成及
理化性质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共价调节酶:由于其他的酶对某一酶的结构进行共价修饰而使其在活
性形式与非活性(或高活性与低活性)形式之间相互转变,这种调节酶即
为共价调节酶。
2,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非酶催化剂有何异同点?
(1)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和一般催化剂相比,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如
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和一般催化剂一样,酶仅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
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酶在反应前后本身不发生变化,所以在细
胞中相对含量很低的酶在短时间内能催化大量的底物发生变化,体现酶催
化的高效性。酶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activationenergy),但不改变反
应过程中自由能的变化(△G),因而使反应速度加快,缩短反应到达平衡
的时间,但不改变平衡常数(equilibriumconstant)。
(2)然而酶是生物大分子,具有其自身的特性:(1)酶催化的高效
性:酶的催化作用可使反应速率提高 10^6~10^12倍,比普通催化剂效能
至少高几倍以上。(2)酶催化剂的高度专一性:包括反应专一性、底物专
一性、手性专一性、几何专一性等,即一种酶只能作用于某一类或某一种
特定的物质。如糖苷键、酯键、肽键等都能被酸碱催化而水解,但水解这
些化学键的酶却各不相同,分别为相应的糖苷酶、酯酶和肽酶,即它们分
别被具有专一性的酶作用才能水解。(3)酶催化的反应条件温和:酶促反
应一般在 pH=5~8的水溶液中进行,反应温度范围为 20~40℃
3,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a.酶浓度的影响 b.底物浓度的影响 c.温度的影响 d.酸碱
度的影响 e.激活剂的影响 f.抑制剂的影响
4.米氏方程的实际意义和用途是什么?
答案:①米氏方程是根据中间产物学说推导出酶促反应中的 [S]与 v
关系的数学式,它反应了 [S]与 v之间的定量关系,可以根据其中的 Km
对酶进行一系列研究(参阅上题),另外将米氏方程的 1/v对 1/[S]作
图,可直接从图中求出 Vmax及 Km;将米氏方程变为( v- Vmax)=
- vKm时,与( x-a)( y+b)=K的典型双曲线方程一致,因此公
式推导和实验得到的 [S]对 v的曲线完全相同,给中间复合物理论一个
有力的证据。
②局限性:米氏方程假定形成一个中间复合物因而其动力学只适合单
底物反应,对实际存在的多底物、多产物的酶促反应均不适用;对体内的
多酶体系催化的反应过程也不能很好解释;在一些变构酶催化的反应中表
现出的协同效应也与米氏方程表示的 [S]与 v的关系不大相符。
5.何谓米氏常数,它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①米氏常数( Km值)是酶促反应动力学中间产物理论中的一
个常数,即 Km=( K2+ K3)/K1。因此 Km可看作是 ES形成和
解离趋势的代表。在特殊情况下, Km在数值上等于酶促反应速度达到
Vmax/2时的 [S],单位 mol/L。 Km值在 K3<<K2时,与 Ks涵义相同。
(E+ S==ES→ E+ P)
② Km的意义:米氏方程:,当 v=Vmax/2时,Km=[S];Km是酶的
特征常数,其大小反映了酶与底物的亲和力。
6.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
答案:细菌不能直接利用其生长环境中的叶酸,而是利用环境中的对
氨苯甲酸(PABA)和二氢喋啶、谷氨酸在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催化下
合成二氢叶酸。二氢叶酸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形成四氢叶酸,四氢
叶酸作为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参与核酸前体物(嘌呤、嘧啶)的合成。
而核酸是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须的成分。磺胺药的化学结构与 PABA类似,能
与 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影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因而使细菌生长和
繁殖受到抑制。
7.有机磷农药的毒性机理?
答案:a。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机理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有机磷
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失去催化乙酰胆碱水
解作用,积聚的乙酰胆碱对胆碱有神经有两种作用:a.毒蕈碱样作用 b.烟
碱样作用
b。有机磷化合物(包括有机磷杀虫剂)的作用机制,除上述酶抑制学
说外,尚有:有机磷直接作用于胆碱能受体;直接损害神经元,造成中枢
神经细胞死亡;抑制神经病靶酯酶,造成退行性多神经病等。
8.请分析下列现象的生化机理:“酵母汁将蔗糖变成酒精称为乙醇发
酵;酵母汁经透析或加热至 50°C,失去发酵能力,而透析的酵母汁与加热
的酵母汁混合后又具有发酵能力”。
答案:蔗糖加水等于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2Pi+2ADP+2氢正=2
乙醇+2ATP+2水+2二氧化碳 透析过程:除去了全部的酵母;加热:是
一种可逆变性,酵母暂时失去了活性。混合:又恢复了原来温度,变性蛋
白质恢复了正常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