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正宁,神奇的土地

2018-05-11 23:21 作者:御园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

     在浩瀚如烟的历史长河中,有些地方宛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却不为人知,诚如我的家乡-----甘肃省正宁县。在这块厚重的黄土层中,无情的岁月沉淀出了灿烂的历史。黄土地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伴随着夕阳的余辉,宁静从这里开始流出,那是宣泄后平稳,浮躁中的平和。历史,正以一种姿态,从这里走向辉煌。 这里的黄土厚重,这里的人们朴实,这里的历史悠久。你看,沿着奔腾不息四郎河,仰韶文化被刻画的微妙微稍,在远古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块地方就有人类在活动。人类,在这里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相互搀扶着,一路走来。当我站在子午岭原始森林的边缘时,深深的被震撼,不仅仅是因为原始森林的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还有那雄伟壮丽的秦一号兵站遗址,它是以一种怎样的姿势在俯瞰着脚下的一草一木呢?这里是子午岭的制高点,站在上面,阳光仿佛也被分散了,灵魂似乎也被融化了。秦砖孤独的躺在上面,落寞的等待着世人俯首而过。而他,就像一位倔强的老人,寂寞的站在风中,守候着这时间的传奇。相传,这里曾是始皇调动大军驻守点,在这里,首都咸阳最先发出的号令,第一个就传到这里,这个地方叫——调令关。

     沿着子午岭的山麓一路向西而行,就会看见一个叫"五顷塬"的地方。据说,那个地方原来不叫"五顷塬",而是唤作"五姓塬"。相传,轩辕黄帝升天后,人们奔走相争,不让这位伟大的人文始祖离去,于是纷纷跳起来想要抓住他。但是,任凭人们怎么努力也抓不住。黄帝看到此情此景,便摘下自己身上的衣带,帽子,鞋子抛下来,慰藉当时天下百姓。人们眼睁睁地看着黄帝骑龙而去,含泪将黄帝的衣物葬入桥山之中,留下来五个姓氏的族人看守墓冢,一代一代的传下来。慢慢的,随着岁月的侵蚀,人们便将此地唤作"五顷塬"了。

     而当我站立在山谷中,抬头仰望着这座葱蔚的山峰时,我的眼里满是迷茫。历史,这位公正的使者在这一刻也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这座山峰,当地人称"仙人坟",它埋葬着华始祖---轩辕黄帝。我曾在慵懒的午后来到这里苦苦思索,真实的舆论在岁月当中便被掩盖了。指尖,缠绕的是我苦涩的泪水。真迹,在明朝初期便被篡改了,黄帝的坟茔一下子被挪到了陕西的中部县(今黄陵县),除了心底默默的挣扎以外,抬头看看蓝天,我还能做什么?岁月的味道,终将会消失在无尽的时空,而我能够感受到的,唯有青涩的疼痛

     时间不会静止,他就像支当河的水一样,一直在流淌着。夏代的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正宁属雍州。夏代孔甲年间,立国于此,称为北豳(今庆城),正宁是当时是属地之一。商代末期,新兴的周部落向南迁徙,到达陕西岐山周塬这一代,豳地遂被犬戎一族占领,并且建立起义渠戎国,正宁也被囊括进去。在那个纷繁杂芜的秋战国时代,中华的文明思想在华夏大地生根开花,生生不息,一直在延续。此时的正宁,仿佛沉睡在记忆的河流里,任凭千百年风雨洗礼与冲刷,人们默默耕耘,默默丰收,犬戎的气息在时光的进化中,将这块古老的土地封存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帝国。正宁这块沉睡的土地才被唤醒。作为秦帝国西边边陲军事要地,始皇派三十万大军和统领将军蒙恬与太子扶苏驻扎在这里,替帝国守卫着边疆。今正宁县永正镇友好村有个地方,名字叫做"粟里",据考证,那是秦军屯粮的地方。对面的地方叫做"胡子峪",那就是关押"胡人"(当时的犬戎)的地方。为了加强南北统一,始皇命蒙恬修筑贯通南北的军事要道——秦直道。在正宁县境内,全长120华里左右。秦直道在风雨侵蚀残剥之下,已经有些破败。站在直道之上,细细品味,直道曾经承载了多少想,牵挂了多少人的心啊?公元前211年始皇第五次巡游路过沙丘时暴毙而亡。当时的中车令赵高和丞相李斯联合胡亥篡改了遗诏,太子扶苏和将军蒙恬被赐死。天地萧瑟,万物悲泣,扶苏自尽于今宁县的梁高村,而在今天山河镇冯柳村有个村名叫"佑苏",根据猜想,可能就是为保佑扶苏而起的地名吧。蒙恬自尽后,被埋葬在了今正宁县永正镇友好村,人们为了纪念蒙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蒙家洼"。在它的东面,地名叫做"岭上",原意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在蒙恬陵墓的上面。尽管千百年来太子扶苏史料已无记载,但是历史不会忘却,一个热人民的人足以值得历史留恋,值得人们铭记。

             〈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汉代,正宁开始建置,称作"阳周",县治在今天的罗川。曾经,我并没有好好的瞻仰过家乡。在这块厚重的黄土地上,我想象的是很贫瘠的,高天与厚土没有什么不同,在这些支离破碎的黄土旮沓里,顺从而又屈辱的生活着。而当我翻阅他的时候,我被震撼了,深深地震撼了,除去哑口无言,就是懊悔不已,我的悲戚,我的痛苦,我的心在那冰冷的一瞬间,仿佛得到了升华,就像母亲甘甜的乳汁,默默地哺育着无知的我。翻阅到了唐代,在那一笑间的回眸之中,悠然地等待着生命的奇迹,历史在这里尽情的开花,大唐盛世的繁华随着风儿被带到了这里,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的土地,更是这里的传说,都在彼此的期待中款款而来……

  相传唐天宝元年(742)唐玄宗携爱妃从骊山游玩后,有天里,玄宗梦见自己在巡游途中,在一个地方与群仙畅饮玩乐。第二天醒来,梦境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于是遣赴大臣走访全国各地查访寻找梦里的地方。朝中的一位大臣越过渭河,沿秦直道北上,来到了古罗川县域。那天清晨,风和日丽,他站在山腰向下面看去,只见那群山叠嶂,草木葱郁,四郎河犹如白色的练带绕城而过,此时莺歌燕舞,晨雾缭绕徐徐升起,恍如进入仙境。大臣灵光一闪,此地莫不是皇帝要找的地方?仔细一看,倒和皇帝说说的梦境特别相像。于是,大臣加紧脚步走向城中。走到在罗山底下,遇见了一鹤发童颜的老人挡住去路,大臣不敢怠慢,忙向老人作揖行礼,说明来意,然而奇怪的是,老人没发一言一语,转身就走。大臣十分不解,便紧紧的跟在老人后面。忽然间,老人化作成一只玉兔,钻入山边的一处洞穴。大臣很纳闷,就在了洞穴位置上,让随从做了标记,然后来到县衙,向知县宣读了皇上的圣旨,在当地寻找民夫,往洞穴处挖掘,竟然挖到二十七尊玉质真人像,这些玉石真人像形态不一,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玄宗听闻此事之后,龙颜大悦,自称是天上第二十八宿下凡,与挖出的二十七真人像凑成二十八宿,来统领这个世界。由于出土真人的地方在罗川,玄宗取真人保护李唐江山安宁之意,遂将此地改名为"真宁",并特赐修筑承天观。

  到了唐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反叛,太子李亨(唐肃宗)和大臣们逃到朔方(今宁夏灵武)即帝位。当年十月一路南下返回长安。一日,他们来到罗川,被当地优美的风景吸引,只见小泰山香火缭绕,民众一心向佛,肃宗不由得艳羡起来,吩咐一行众人歇息,准备和爱妃亲自登山膜拜。由于旅途劳累,水土不服,贵妃竟然闹起了肚子,苦不堪言。肃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知所措,大臣郭子仪急忙找来了当地的大夫瞧病,大夫一看,明知是水土不服,却不曾开药,反而在自制的烟锅里装起了烟末。肃宗一看急了,想治大夫的罪,却见他不慌不忙点起火,让张贵妃抽了几口。张贵妃一锅吸完,只觉得腹痛全消,浑身舒畅,心神通泰。肃宗一看,不自而然的点上吸完一锅,龙颜大悦,脱口而出,大声称赞道:"此乃龙凤极品之烟哪!"回朝之后,肃宗对此烟念念不忘,下令年年进贡。由于肃宗抽烟的地方是一座素土夯筑的土台,那些烟草就种植在上面,所以,后人称此台为"唐台"。

(三)

     时光流转,到了明代。民谣传唱:"正宁有三清:景清、巩清、赵邦清",那么这三清分别代表什么呢? 世人都在竞相颂说着明朝刚正不阿的思想家、散文家方孺大学士的时候,可曾有人想到与方孝孺同朝为官的景清?在正宁,我们俗称景清为"景爷",他有着和方孝孺同样的经历,也是被燕王朱棣怒杀"十族"的一代官员。那一日,站在景爷的墓冢前,和着阴晦的天,忧郁的云,我的思绪又飘向遥远的明朝…… 

景清,据说姓耿,后被讹传为景,明朝真宁县新庄里寨子村(今正宁县山河镇寨子村)人,他的故事被人们传诵至今。幼时酷爱读书,过目不忘,废寝忘食,每当吃饭的时候,家人屡叫不归,因此,当时村子里人都戏称他为"吃书娃"。现在在景清的故里还留有"景公讲书台"和读过书的窑洞——"景爷窑"的遗迹。传说景清小时候打扫学堂卫生,学堂设在庙宇里,景清嫌神像碍事,一声吆喝,那些神像全都战战兢兢挪到外面了。由于景清贪玩,忘了把神像支回去,那些神像就在外面蹲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才得到景清同意回到庙宇。传说他还能治"妖",当初求学时,路过陕西淳化县,天黑投宿,那家人不让他住,说女儿年方二八,被"妖"所缠,折腾月余,闹得人心惶惶,请了不少阴阳、法师、巫神也没有办法,不让住宿。景清请求在他家门道蹲一晚,言说方保无事,这家人答应了。果然当晚妖怪未来。第二日离去后,妖怪又来了,借这家女子的口说:"吾避景秀才也。"这家人才知昨夜住宿的人实非凡人,立即追返,请求降妖。景清怕误了考期,写了一个"景清在此"的帖子,让来人回去贴在门道,这家人照此做后,"妖遂绝"。从此,人们把景清奉若神明,凡谁家发生了奇事、怪事、邪事,只要在门上贴一张"景清在此"的帖子,就方保平安,万事大吉。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景清中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旋改御史。洪武三十年(1397年)春,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了他,命署为左佥都御史。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任北平参议。同驻北平的燕王朱棣过从甚密,言谈之中,因言论明晰,受到燕王赏识。建文二年(1400年),晋升为御史大夫。此间,惠帝朱允炆推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怕伤害自己,公开反对,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军南下,号称"靖难"。景清表面追随燕王,暗地里联络齐泰、练子宁、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起誓结盟,谋划讨伐叛逆,力保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渡过长江,攻陷应天(今南京)城,惠帝朱允炆被大火烧死,齐泰、练子宁、方孝孺等人同殉国难,唯有景清幸免。朱棣登基,改国号为永乐。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复命景清为御史大夫。 景清复命为御史大夫后,不但受命不辞,还委蛇左右,当时有人暗地里讥笑他,说景清"言不顾行,贪生怕死",但景清丝毫不在乎别人的议论,仍以"伪装"出现,委曲求全,等待机会,图谋刺杀明成祖,为故主报仇耻。有一天,景清上朝,面见成祖,因步履反常引起了怀疑,加之事先钦天监急奏"异星告变,光芒甚赤,急犯帝座",因此成祖早有提防。朝毕,景清奋扑上前,行刺朱棣,被成祖命抓住后搜身,果然发现景清外披朝服,内着绯衣,腰藏短剑。明成祖责问他要干什么。景清见谋刺败露,慨然喝斥:"吾为故主报仇耳,可惜不能成事!"并且破口大骂:"叔夺侄位,如父奸子妻。尔背叛太祖遗命,真乃奸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明成祖听此言论,勃然大怒,令左右打掉牙齿,割去舌头。景清以血口喷龙颜、龙案、龙袍。成祖命令以"磔刑"处死景清,把景清肢体分裂,并将景清剥了皮,在腹中装进茅草,悬挂在长安门示众。接着又实行惨无人道的"瓜蔓抄",下令"诛灭九族",但"转相攀染",凡景姓的族人几乎斩尽杀绝,还杀了景清的老师、亲戚、朋友、学生,直杀得尸体遍野,血流成河。这就是历史上惨无人道的"诛十族"。这次非人的"瓜蔓抄"共株连了数百人,其状惨不忍睹,被称为"天下奇冤"。景清的故居也被付之一炬,村庄成了瓦砾遍地、满目疮痍的废墟。真宁县官见此惨状,暗示景姓人隐姓埋名,流亡异地逃一条活命。经县官这么一提醒,据说景姓人在高处一站就姓高,在石头上一坐便姓石,才幸存下几户人。据考证,今正宁县山河镇寨子村的高姓及石姓人家确系景族人的后裔。

  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5月13日),又一位名垂青史的官员在正宁这块土地上出生,他就是赵邦清,明真宁县安兴里于家庄(今正宁县永和镇于家庄)人。万历十九年(1591)中举;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及第;万历二十一年(1593),任山东滕县知县。后被封为"吏部文选司主事",官至"吏部稽勋司郎中"。他的父亲赵应魁也曾被封为"奉政大夫"。明万历二十五年,当汤显祖在山东滕县遇见这位罗川官员时,他已经在当地任职五年。经过打击豪强恶霸,重新丈量全县土地,彻底稽查税赋、招募饥民,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完善生产设施,推广新耕作技术等一系列的工作,在他上任后五年,滕县由一个民众吞树皮、吃草根、卖儿卖女、逃荒要饭,背井离乡的穷县变成了"禾穗登场谷满丰,家家鸡犬更桑麻;路边杨柳吐青翠,满仙尽闻读声"的人间桃源。虽然后来因为朝廷黑暗,赵邦清经历了再三的贬谪后被削为平民归乡,但回家后的他依旧对黎民百姓充满着热情。回乡后他向民众推广农业技术,深受罗川人的爱戴。明熹宗天启二年,赵邦清被重新启用,出任四川遵义道监军参议,后在平叛的过程中病逝军中,被赐谥为"光禄侍卿"。当地民众为了纪念这个清正廉洁的官员,自发筹集资金,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到四十五年,相继建造了"清官坊""天官坊""恩宠坊"三位一体的"罗川赵氏石坊"以此慰藉邦清,纪念这位永载史册的清官。      

那个夏天的午后,当我借闲暇时间来到"三清"之一巩清的家乡时,被那一株巩清亲手种植的龙抓槐所震惊。这株枝干虬曲、树冠如盖的大树引起我翩翩幻想。夏季的夜,月亮的余辉照耀在古树上,换一个角度观望,古树仿佛盘茹卧龙,随时准备升空一样。我像一个虔诚的使者,静静地坐在古树下,做着一直想做却不敢做的梦,岁月是如何让我亲临如此场景?过于短暂的时光,犹如一条丝带,刹那间,就把我和古人拉近距离了。突然间,我变得寂寞起来,寂寞的犹如夏夜的虫,尽管月儿还在撒播着余辉。

巩清(焴),字成我,号育炉,明真宁堡巷(今正宁县永和镇堡巷村)人。明神宗万历二十一(1591)年生,明天启七(年1627)中举,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及第,出任河南林县知县,崇祯六年调任河南安阳知县,崇祯十二年调任河南分巡道兼右参议,崇祯十五年诏任河南巡抚,未赴任。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称王,遍访贤士,任命巩焴为礼政府尚书,巩焴避而不见。这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巩焴护卫已怀有身孕一名妃子,逃出北京回到老家。当时他的兄长提醒巩清要借鉴景清"瓜蔓抄",于是他便携带此妃,藏匿于三水县(今旬邑)的官家洞,希望该妃能生下皇子,以保孤复明的大业。顺治十八年(1661),清军围困官家洞,巩焴死不降清,因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清兵迫不得已采取了火攻,巩清及那位妃子被活活烧死在洞中,史称"火化官家洞"。

(四)

  时光荏苒,正宁,这块属于古雍州的地方,正睁开她那羞涩的双眼,好奇的观望着世界,到了民国时期,正宁分别隶属陇东道、泾源区、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一九四九年的七月二十七日,正宁和平解放,属甘肃行政公署庆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历史的脚步从未停留,在正宁这块土地上,既有过迷茫,也有过辉煌。唯一留在我心中的只有遗憾,深深的遗憾。当我用我的无知仔细的品味正宁的历史的时候,才深深的发现这块热土并没有我想象的那般贫瘠,他有的只是让人流连忘返的激情。或许,一瞬间的荣耀不能替代永久的繁华,但是在我的心中,她将是傲然屹立,久久的万世流芳。当我一不留神走进正宁,翻开这本厚重的历史书籍,茫然间才发觉,这本书太厚,太重,沉重的让我无法接受,可是我不能,我只有用我幼稚的双眼去观察,去留意。每当一个个寂寥清净的夜晚,我像一名教徒一样,一头扎在一系列的历史古籍当中时,那种青涩无味的艰难让我颤抖不已。幕然间,突然发现,曾经的真实就在眼前,而我却迷失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然而此时的正宁,却悄然无闻的的以她博大的胸怀,忍辱负重的接受着这一切,走进正宁,就走进了五千年的文化,远古和当今的距离一下就被拉近了。走进正宁,一部部生龙活虎的历史场景就会被还原,在人们的心中永远的被传唱,被诵读、被瞻望 ……心绪难宁,无法住笔,正宁就是一首史诗,诉说的还有很多,就以一首诗作为结尾吧:

 " 自古桥山有帝陵

 欲问天公终难羞 

历史自有巧论断

还我乾坤一片天"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zawen/vszdrkqf.html

正宁,神奇的土地的评论 (共 8 条)

  • 郭伟
  • 襄阳游子
  • 淡了红颜
  • 潋滟相思
  • 心静如水
  • 吴勉翰
  • 浪子狐
  • 雪
     推荐阅读并说 雪,推荐阅读。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