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商业、货币与个人

2021-09-17 22:50 作者:思维的奴隶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小朋友,能告诉叔叔你家的海带是怎么来的么?”

“啊,我可喜欢吃海带了。妈妈说的,吃海带可以长得很漂亮很漂亮哦。”

“那你知道,海带是哪来的么?”

“妈妈从超市买来的呀!”

这是某电视台记者在街访时与某位小朋友的对话。看似很有趣,小女孩的天真率直着实能博大家的欢心。但欢心之余,我们是否也该锁锁眉目呢?我是不免好做如此的思索:“海带是从超市买来的”,这话到底有何深层的意蕴?

的确不错,对绝大部分人而言,在绝大部分时候,家里的海带自然是从市场上花钱买来的,除此之外似乎是真没有别的途径可获了。然而又何止是海带呢,任何一个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就知道得清楚,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哪样物件不是在市场花钱买来的呢?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几乎所有的都如此。难怪乎,那位深居都市的郝大秦先生会说——“一切都是交易”。所以,“金钱”这个阿什就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是联接一切的终极纽带。这样的链接本应只该出现在商业活动之中,然而它事实地渗入了每个人的骨髓,似乎是人体的筋带、血管乃至于神经。(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罗胖子在《罗辑思维》里讲商业与道德,说自己自始至终都坚信商业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他自己就在渴求着商业人士对像他这样的现代化知识分子的包养,因为他的《罗辑思维》就是一种依据现代商业模式运转的知识“脱口秀”。这应该是现代人的共识:商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推进器。这也等于说,没有商业就没有现代社会。马克斯·韦伯和艾伦·麦克法兰多少也有这样的意思,因为他们都强调商业活动以及对财富的追求是现代社会的起源。什么是商业活动?商业活动何以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呢?社会发展的证据是什么?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尽管他们在很好地进行着各样的商业活动。大多数的人们最多也只是从身边的事实出发,感性地认为至少是这样的没错:商业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便利。的确如此!但何以如此呢?果真如此么?

在中国传统社会观念中,商业类归于“末”——从有限的文字中常常可见类似的记载:《礼记·王制》曰,工商“出乡不与士齿”;《周礼·地官·司市》还规定,贵族们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至于秋后期,经商之风再起——这也被一些道学家视作“礼崩乐坏”之缘由。古往今来,商业活动自然是有利可图,因而也历来是不绝于史书,但对商人和工商从业者的蔑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曾是东西方世界的共识。因为商业活动并不如直接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因为它本就不是生产活动。在古代的人看来,商业活动只会引发人们的无限贪婪,催生人与人之间的猜度和争斗,导致社会的流动与不和谐。

但商业活动确实不为社会直接创造任何财富。就像是农夫山泉的一则广告所言——“我们不生产水,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商业所进行的也只是社会财富的搬运活动而已,它同样只起着中介作用:实现社会财富在不同个体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的转换或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商业活动的客观对象本身没发生任何物理上的变化。如果依照马克思的理论而断,产品在转移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价值增值,换句话说,商业活动没有创造价值,没有增加社会财富总量。但为什么商业活动还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并以至今日之非商不富的事实呢?

如果就黑格尔所言,“凡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合理的就是现实的”,那么商业活动的合理性在哪呢?所谓“合乎理性”,我们应该做这样的理解:一是合乎规律性,即必然,是事实判断。人的理性认知,有顺应自然的一面,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把控和利用。这是客观必然——比如“是人终得死去。”我们自然是可以延缓衰老、延长寿命,但死终究是不可逃脱的。然而,对任何人而言死确是需忌讳的,因为谁也不愿死去。这是主观理性,是所谓人之常情、情理,是“合乎理性”的另一面的理解,是价值判断。西方经济学中假设的“经济人”即有此意:以最小的成本牟寻最大的利益。“经纪人”欲求满足内在理性,就必须遵循外在的必然。在社会生活中,“合乎理性”的两面并不总是一致,有时乃至对立和冲突。但这样的不和谐并不矛盾,并不是对客观必然的违背或是破坏,倒恰是规律的作用发挥或必然的体现。之所以难理解或是为某些人所不理解,关键在于社会是属人的存在。因为,人本身就是一种必然的存在,那么他的一切活动及结果也是一种必然。这或许就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之谓吧!

商业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合乎情理的存在。所谓合乎人之常情,在于商业活动能以最小的成本给人们带来最大化利益;或者说,商业活动能给普罗大众带来普遍化的社会福利。这是现代生活中的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商业活动的创设就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也当然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表现。因为商业活动本身就是作为人类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而被创设出来的。那么,在何样的情况下,才有商业活动存在的必然或必要呢?生产的发展、人们活动的扩大使其必然,是交换的必然形式,是人们满足不断多样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具有差异性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具有先决性的前提;而所谓差异就必然是在比较中才得以彰显,或者说,只是在比较中才得以存在的。自然环境的差异之为人们所认知,表明人们已然归属于不同的群体——彼此生存于不同的地域环境之中、彼此有着不同的内在群体结构。其中最大的不同应是生产活动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生产的差异相对于因了人们不断扩大的活动而产生的多样化需求是日益彰显。交换弥合了异质性生产和同质需求间的鸿沟。在此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活动范围的扩大自然要有生产能力的提高为前提;而在人类社会初期,扩大的活动不免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因为那时的人们尚未完全认识到自身及自身活动的存在。放眼当今下的社会,世界各地的生产、生活已是基本趋于一体化的。而这种一体化,就正是商业活动的产物。关于这一点,以后还会予以更多的论述。交换,起初自然是偶然发生的,只是基于意识外的自然差异而偶然出现的人类活动,并且开始应该只是在部落交界处以礼物交换的形式出现的。路易斯·亨利·摩尔根、马歇尔·莫斯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关于远古人类研究的文献资料可以证明这是事实,另外我们在亚马逊热带林中也能找到鲜活的证据。我们要明白:这种偶然的交换要到很晚才在人类群体内部存在——那时部落间已然发生过战争与兼并,同时部落内部也已然发生了分裂。对此,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做了充分有力的证明。历史并不利用人类活动以证明什么,恰相反的是,历史只是人类活动的证明、并且是为后来者而证明的。人类一切活动的遗迹都证明着这样一个事实: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活动;人类只为着自身和下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才进行生产,而一切有利于生产或者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式或手段都会被人类发明、使用。商业活动作为一种有力的发展方式,自然是交换的普遍化;而交换要能普遍化,得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随人们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产生的需求的多样化,二是生产活动发展到能够产生食物剩余的程度。那么,交换就能够弥补因自然差异而导致的生产的不足。只当人们认识到交换带来的各种利益或者说是好处,在生产处于剩余的前提下,在部落边界偶然产生的交换便开始常态化(定期开展)。——市场由此而生!这样的市场在一些高原山区居民点依然可见。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的是:交换,在其存在之初,只是为了消费,只是为了需求的满足,并且只是在交换活动参与者用自产的物品实现自我满足之后尚有剩余时才有交换进行的可能。生产只为着自身的消费;剩余才用来交换。然而这与当下的事实好像是不相符的。在我们的这个时代,商业活动参与者并不进行生产,只为交换而交换,甚至于生产者也只为交换而生产。然而不但如此,甚至于是这样——有则新闻就是这样来描述当今社会现实的:

农民反映说:“地里种了很多蔬菜,卖的价钱也很高,但农民自己谁也不吃。”因为市场上销售的蔬菜是使用大量农药速成栽培出来的,而农民自己食用的则不含农药。此外,养殖猪牛羊等家畜的农户也将销售和自家吃的家畜的饲料分开。对于国人的这种饮食链条,早有学者发明了一个术语——相互投毒。意思是说,食品、农产品的生产者,知道自己生产的东西有问题,只吃别人生产的。殊不知,别人生产的食品也同样不安全。大家都搞“一家两制”,最终大家也都吃进了有害食品。(2014年2月19日 石家庄新闻网)

在这里,我们无需对当下的社会现实进行所谓的批判,而只需冷静地观察和客观地分析。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现代商业活动是如何产生的?换句话说,只为交换而生产如何可能?并试着回答:“为什么商业活动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并以至今日之非商不富的事实?”对此唯一可供参考的便就是“社会分工”。

“文明”是我们老挂在嘴边的词汇,然而对“文明”的解读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认“文明”是“便捷与尊重”。关于尊重,我们后头再说,这里就只讲便捷,并且只是商业活动带给人们的便捷。前面说过,商业活动实现的是物品的人际与地域间的转移,是充裕的地方转移到匮乏的地方,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过去如此,如今也如此;现在不但如此,商业活动还能够实现上门服务:借助现代科技,你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足够便利!未来可能还不仅如此吧。然而何以会如此呢?是因世人彼此的善良,还是因为别的什么?亚当·斯密有句话说:我们得到我们的晚餐,并不是因为屠夫、酿酒商或面包师的仁慈,而是因为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但为什么人们能在彼此身上得到所需的利益呢?这基于一个客观的生物学事实:人类天生是群居型动物。正因如此,个体非在群体中不得生存,他者对于个体而言是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当然,这样的认识只在后来才被人们所掌握,而在今天又被大多数人所遗忘。所以,在一个为交换而生产的时代,商业活动自然会给人们带来便利,也给整个社会带来福利。

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分工。分工之可能,自然也得益于人类的群居性。分工使得任何一个体成为群体中真正的一部分。群体作为类而存在,个体作为群体的功能部分而存在,使得个体彼此更加不能分离须臾。分工,起初同整个人类一样,都只是自然性的存在,只是当人们的生产活动不断扩大而不得不进行自觉的分工、而随着这种分工而来的是某些社会个体不得不借助交换以获生存时,交换才是生产的条件,也是生产的目的,并且分工成了人们自觉利用的手段,而分工一经为人们所自觉利用就必然以几何级数的方式扩大——分工有如技术工具能产生巨大的效用。相对于人们所从事的工作,人们的需求又是何等的丰富呢!在无孔不入的商业活动的鼓动下,人们的需求就像是商店里日盛一日的产品不断增长、变幻,甚至可以说,商店的产品就是人们的需求,并且必然是、必须是人们的需求,而且必然会是人们的现实的需求的满足。不然,对于商品的拥有者而言它们就什么都不是了。说这么多,有个问题是至今都未曾讲明白——为什们人们需要交换才能获得生存?这个问题并不是伴随分工而来的,但确是因分工而起的。当分工细化到某些人只需或只能从事于某些非食物类生产活动时,问题才是现实的,才是必须予以解决的。并且,只是到这个时候,交换才是某些人乃至于整个人类的所有个体生存的必需。也这有到这个时候,商业活动也才是最繁荣的!因为无论谁也离不开交换,离不开商业活动。商业,在逐渐渗入人的五脏六腑和骨髓神经。

商业活动对人们而言有如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必需,还有赖于另一个条件的生效。这个条件就是私有化或私有制。大规模的交换,或者说,大规模的分工同样可能出现在原始社会或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但何以只在现代社会,交换才是必需的生存方式?——并且这对于每个现代个体而言,无不如如此。原因似乎很简单——“物各有主”。“财产私有”,这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是有如“圣喻”般神圣,何况《圣经》的观点本身并不责难私有财产,反而假定它的合法性,并加强它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适当地位。摩西律法也赋予私有产权原理以最高的神圣尊严,并强化财产的不可侵犯性。但同样是西方人的关于远古人类社会状况的调查研究表明:财产的私有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我们自然无需在此过多讨论财产私有的产生,而只需把它当作一个既定的结果予以使用即可,并且于我们而言,财产私有化又是一个何等重大的既定事实呢!日益发达的科技和日益细化的分工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也同时创造了大量的多样化需求。但因分工受限的个体就必须通过交换以获取自己所需求的物品,并且因了“物各有主”才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获取自己所需求的物品。——交换,是现代人生存的唯一途径。

有人自然不免要发问:“可说到底,人们用以交换的一切不都还是来自大自然、出自土地么,你怎能说交换是生存的唯一手段呢?”对于人类而言事实的确如此,但我们的每一个体却未必还认得清楚这个事实。开篇提到的那个小女孩不就在说“海带是从超市买来的” 么?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可以做个调查:考察一下当今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商业活动与传统生产活动的。或许在某些场合人们还能记得土地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时候人们关注的却未必是土地,未必是传统的生产活动。商业活动,像上头说过的那样,已然成为人们潜意识中的存在的了。更为严重的事实是,哪怕是传统的生产活动也同样是依赖于商业活动的,并且同样是以交换为目的。

以往,人们是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状态以换取所需,现在的人们自然也是借由劳动换取所需,但更多地不是向自然而是向他者换取。在此,我们有必要再说两句关于“他者”的闲话:人类的群居性决定了个体的活动以他者的存在为前提,而分工的深化则加强了这个前提的重要性。但是,在私有化存在的情况下、在因商业活动普遍化而致使货币泛滥的当今社会,“他者”对于个体的重要性被湮灭了。并且因了日益激烈的竞争,事实转向了它的反面——“他人即地狱”。在人类社会初始阶段,人类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自然物而存在,在与自然的斗争中谋求生存,整体即个体;现在,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依旧是以整体的形式进行的,但整体不再与个体相统一了,围绕着整体从自然获取的财富展开了个体间的充分竞争。并且是这样:后者成了常态,是显学,是人人皆知的世俗常理。所以,经商或商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宏观主题。当商业活动成为主流时,交换对象的生产活动就成了次要的,至少在人们的观念中是如此,在整个社会意识中是如此。所以,人们当下的一切活动都可用两个字来概括:买卖——为买而卖,为卖而买。在今天,所谓的消费就是指购买,拥有并使用货币进行的交换才是真正的消费;所以,消费不再是指家庭或者个体的物质或精神的享受,或者说,家庭或个体的消费在今天已不再是消费经济学关注的对象。因为,在今天,消费已不再是个体或家庭的私事,而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因为消费成了生产的条件。并且生产也已不再是为了消费,——尽管客观上生产的发展能带来消费质量的改善——而是为了交换;生产之能继续进行在于消费,而消费之能否实现则完全在于商业活动的如何开展。所以,生产只是商业活动的一个节环,就像消费是其一环节一样。这很符合中国的客观现实,也同样合乎中国人的观念现实——扩内需,促发展。

很多人已近乎无意乃至于忘却海带是海水中养殖的,无意乃至于忘却粮食是农民——农业工人——从地里种出来的,无意于土地对于人类这个物种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无意于人与自然的相处,似乎人们眼里只有他人,似乎一切只需同他人进行交换即可获得,而只要有货币就一定能同他人进行交换。货币似乎是一切的一切,是谁也不会拒绝的万能法宝。“她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仿佛是空气,是水,是阳光,是陪伴人一生的东西。……人类的生命是250多万年,她的生命是五千多年。她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泥板上,她在亚细亚海边的贝壳里,她在太平洋岛上的石头上,她在印第安人的珍珠项链里。她阳光,成就了一切的一切,让自由成为自由,让财富成为财富;她冰冷,定义了今天的格局,让欲望成为欲望,让战争成为战争。……”在央视经典纪录片中,任春燕这样深情地解说着《货币》。经济学家陈志武也曾这样描述货币:“货币化是市场化深化发展的前提或基础;同时,货币化的发展也是个人自由的前提。”货币既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根本的要素,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她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疑惑。那么,货币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货币是交换的产物。可以说,没有交换就没有货币;货币是交换的工具。当商业活动成为时代的宏观主题时,货币就成了财富的象征;而当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时,它就不仅仅是交换的工具;货币演化成了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根本的要素,也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就货币是财富的象征而言,货币的确是自由的工具,商业的确是创造自由的温床。如果英格兰真如麦克法兰所说是当今时代的源头,那也只是因为现代化的商业活动在那里发端。或许有人会说,“现代工业不也是在那里发端的么?”的确不错,但没有全球贸易的开展,英格兰是不可能成为当今时代源头的!因为商业是工业的引擎。而货币则是商业活动开展的唯一动力。无论是哪个时代,也不论在哪个地方,只要有商业活动的开展,货币就是人们追求的猎物。在商业世界,货币不仅仅是交换的手段,因为这个世界的人们相信货币就是交换的工具。不但如此,商业活动就是制造货币的活动,商业是生产货币的行业,就像是农业生产粮食、钢铁工业生产钢铁一样。不但如此,商业活动还生产了我们现代的生活方式——购买。因为我们处在一个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代。

现代的人们是怎样地相信科技呵,就像是中世纪的人们相信上帝的万能。人们似乎觉得,终有一天个人仅凭一台机器就完全可以独自生存。因为人们相信这样的机器是可以造出来的,这样的机器能够瞬间满足他的一切需要,包括同类伴侣。除了科技,人们还信赖另一种现代化的物品——那就是货币。货币与科技的结合,赋予人们以超能力,使个人成为幽灵般的存在。科技是万能的创造神,货币是自由的通行证!“货币化的发展也是个人自由的前提”,西方大哲卢梭也说“拥有的金钱是自由的工具,追逐的金钱是奴役的工具”。但是在商业化的社会,有谁愿意主动停留下来呢,哪怕“追逐的金钱是奴役的工具”?拥有货币,有意无意地成了个体唯一的人生追求;货币,遮掩了一切——自然、家族与他者,在货币面前似乎都已不存在了。自然与他者的存在似乎可以被忽略,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完全可以只需拥有货币就能够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这是当今时代所谓“个人至上”的根由。当然,事实或许也并非如我所言的恶劣,但至少这是社会意识的主流。

在大量分析史实资料、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后,麦克法兰说,“在英格兰,身份的基础是财富和土地,而非像法国那样,是血统和法律。”也就是说,传统与现代的区分在个体人身上就表现为确立社会地位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社会,个体依存的基础是家族血缘关系;在现代社会,因为商业活动的兴起以及由之而来的社会分工的深化,家族瓦解了,血缘脉络断裂了,人们唯一可依赖的就是财富,现实的为自己所拥有的财富。然而这种财富之为现代人所依赖,不是就其是个体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论的,而在于这种财富的形式是与以往不同的——财富以货币的形式存在着。关于这一点,大家可参阅麦克法兰的《现代世界的诞生》一书。所以,麦克法兰似乎还可以说更清楚些:在现代社会,人们身份的基础是货币,或者说,货币是现代人的身份证。

如果我们循着“商业活动是创造自由的活动”这个认识去考察人类现代史的进程,我们就会很清楚地发现:自西方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就逐渐得到了重视,并开始站立着与神对话。而这一切的根由,不是什么上帝的宽容与饶恕,而实在是因为人自己的努力创造。这种创造就是商业!回顾中世纪的历史,考察西方人们的世俗生活,我们不难发现,在宗教信仰的外面是怎样的状态——宗教的观念通过经济的伦理对人的行为起作用。也就是说,“文艺复兴”运动及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带给人们的观念是,耶稣基督并不限制人们对财富的追求。翔实的介绍,大家可参阅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此前人们是在神殿中争取自身的地位,而到17-18世纪,人们通过“启蒙运动”要求的则是世俗权力,并且这样的权力只能是来自于传统社会顶层,或者说,这种权力诉求是对传统社会结构的控诉与批判,以至后来的武力解构。可以说,13-18世纪的整个西方世界,充斥着的是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对传统神权社会和族权社会形态的挑战和替代。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这场社会变革中,起领导作用的是工商业阶层。因为他们需要自由——需要摆脱传统宗教势力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束缚,需要摆脱传统社会对人们人身自由的限制,需要摆脱政治力量对商业贸易的控制。他们需要可由他们自由支配的自由劳动力,自由的海陆商贸道路和开放广阔的内外市场。简而言之,新生的社会力量阶层所需要的只是买卖的自由!

人的自由,现代的自由的人,不是一个社会伦理学概念,而纯粹是经济学概念,是实现社会现代化和现代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在远古时代,人类整体的生产力自然是很有限的,因而个体的人必然需要依靠整体以获生存。这是一个很自然的事实!血缘链接是人们彼此之间唯一可能的关联。生产分工与合作只是到现代工业社会才逐渐取而代之。马克思讲过,“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自然史过程”。所以,这种取代也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随着人类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人的流动性也在逐渐加强,传统生产方式对个体人的限制与束缚越发显得突出。亚当·斯密指出“人是经济动物”,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开明宗义地说道“人是能够进行自我认知的动物”。也就是说,人是人自身的认知对象,人的一切活动是为人自身所认识到了的活动。 “在某种意义上,问题本身的历史同人们对问题进行思索的历史似乎一样漫长,或者可以说,两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所以,当一切限制人们进步发展的因素为人们所认知时,解决为题的办法和手段也随之产生。社会变革的需要已经为人们所意识,那么变革社会的手段也即将产生、变革社会的活动也即将展开。——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观因素,是人类自身具备的高贵品质。当然,在这场社会变革运动中摇旗呐喊的自然还是知识分子!是他们率先喊出“自由、平等、博”的口号,是他们率先在思想领域吹响了战斗的号角。随之而起的是一系列政治、军事斗争。最终,1215年的《大宪章》第六十一条规定,由二十五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有权随时召开会议,具有否决国王命令的权力;并且可以使用武力,占据国王的城堡和财产。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承认下列真理的不言而喻性: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宣称:“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这些权利。如此如此,于是乎人就成了社会的主人,成了自己的主人。然而事实又如何呢?

麦克法兰告诉我们,英国早自13世纪以来就不存在奴隶了。并且梅特兰也说“英格兰的穑夫不自由,我们却绝不能把他们叫做奴隶。”他们的处境也只是“无保护,而并非无权利”,“法律不把他们视为物,而把他们视为人”,“非自由与自由之间的区别纵然重要,但是在操作中,往往也只像是保有方式的区别,而不像是人格的区别”,“以人类通论之,穑夫远不是一件纯粹的物,而是一个自由的人。”14世纪的英格兰人普遍认为“奴隶不可能在英格兰存活,因为他们的肺叶一吸入我们的空气,他们就自由了。”但是在17世纪被大量带入英格兰的外国奴隶状况又如何呢?他们是既自由又不自由的——“外国奴自动变得自由,同时作为其主人的永久佣工而并不自由”,这根英格兰穑夫的境况一样:“除非将此作为契约也作为身份而解除,否则他无法脱身。” 这让我想起了2010年在福建泉州的一家私营针织企业做调查时听来的一句令我难忘的话:要觉得待遇不好,你完全可以卷铺盖走人,没人会强求你呆在这里。——穑夫变成了自由劳工而最终获得了自由。在英格兰,麦克法兰引用托克维尔的话说,过去是、今日仍然是“表面上的平等、实际上的财富特权,或许比全世界任何国家都要厉害。”麦克法兰在《现代世界的诞生中》引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前人的研究结论来证明现代社会较之于传统社会要好。的确,无论是批判还是称赞,我们如何也不能否认现代商业社会对社会传统社会形态的取代是人类的进步。这种进步表现在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和随之而来的人们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实在的进步是如此之明显,并且是如此之深入人心,以致人们都不再过问它的来龙去脉。或许是以为幸福的生活实在是来之不易吧。无数的硝烟战火、无数的流血牺牲才换来今日之安宁与富足。的确是来之不易!但来之不易也不是掩盖事实的理由。如果不去探本究源,不去深思反省,待地覆天翻之时,我们就可能像是当年面见西方列强粗暴焚烧圆明园的老麽麼只有愕然惊慌了。现代社会到底为什么能够创造如此繁盛的景象?它到底具有怎样的内在本质以致能够与传统社会相区分呢?那就是自由,人在自然与社会面前所获得的自由!这种自由,站在人类总体的角度而论,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是人这个物种在自然界谋求生存的相对自由;站在个体的角度而言,这种自由,应该是一种社会身份或者权利的自由获得,即前面所说的所谓“平等”。

但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这样:人类的确是变得自由了!可以潜入万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可以近距离观测亿万米远的冥王星,可以再造生命,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那么个体呢?同样是自由了!但是个体自由实现的前提是他必须能自由进出商业活动,而这也正是个体自由的唯一表现。商业活动创造了人类的自由空间,也创造了个体的自由空间。没有普遍化的商业活动就很难有“新视野号”探测器和“蛟龙号”潜水器,同样法律也就很难把所有人都视为人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最为人所知的区别不在于现代社会可以有“新视野号”探测器和“蛟龙号”潜水器,而在于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可以自由地在他者面前言语活动——属于个体的社会活动空间的扩大。是所谓自由,建立在自然自由之上的社会自由!

在现代社会,个体似乎是绝对的独立存在,是独一无二的自我存在者。以为这是多么的可笑!可是,这又何尝不是人之常情呢?在当今的时代,凸显个体的地位、彰显个体的与众不同,就像是给产品做的广告宣传一样,是何等必要。这是这个时代的事实。任何人,都只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借用克里希那穆提的话说,“你我,就是世界”,“世界的问题,就是你我的问题。”个人是社会的目标,而不是手段。好像康德也说过类似的话吧。可是,个体自以为自由的依据什么呢?有什么能证明个体是自由的呢?陈志武先生说,“货币化的发展是个人自由的前提”。但是我要改用这句话——货币就是当今社会个体自由的保障。个体是存在的具体,货币是其畅享自由的通行工具。但个体要想自由就必须拥有货币,而要能拥有货币就必须把自己的所有物卖出去以换得所需货币。在彻底商业化的社会,归个体所有的,到底只有生命、灵魂和尊严!要想自由得先出售自由;自由是自由的条件,自由的丧失是自由获得的代价。货币获得了与个体等同的身份,或者说货币就是个体的身份证,是个体的等价物。个体要获得这张身份的证明就必须先要消费。但是,实现对物的消费必须首先消费个体自身。因而消费才是个体生命存在的唯一迹象,是个体唯一的生命活动。并且,只有不断消费才能不断消费;是所谓消费至上!因为只有消费才是个体唯一真实的生命运动,个体在消费中才感受自身的真实存在和自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对物的消费的自然行为,就像人本身的存在一样也逐渐社会化。换句话说,个体的消费不再仅仅是他自己的生理行为,甚至不再是个体自身的目的,而纯粹是社会性行为,是社会化的手段!但同时我们还必须得看清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消费之所至上的缘由在于人们的经济理性。货币在转变为资本之前,或者说当货币在某些人手中还不是资本的情况下,人们追求并拥有货币的唯一理由就是货币是生产、生活资料交换的一般手段,或者说是财富的象征。但当人们意识到货币不再是某种可以储存的东西而只能是用来消费的手段之后,货币在人们看来就仅仅是财富的象征和交换的手段了。这种认知的形成是贵金属货币向纸币的转变在人们意识中产生的必然结果。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以致人们懂得了一条重要的世俗经验——“钱不花出去就永远不是你的。”何为习惯?在时间的长河中重复做出的动作或行为。一旦人们将曾经的社会经验时刻地付诸行动并世代沿袭时,经验就会变成真理,就成为了人类的习惯——“消费”。我们自然不能说这是某些社会精英的历史阴谋,是他们设计好了的为自己谋求财富的社会化手段,但人们的这种历史经验也的确成了这些精英们创造财富的公开秘密。所以,消费对于个体而言展现生命的真实具有着客观的历史依据:在现代社会,为人们所掌握的唯一物质性的东西——货币,给人们带来的只是虚幻。而要打破这种虚假,在当今的社会境况中,就只有一条途径:尽快尽量地把它“花出去”以换取真实的物质资料。——而这正是某些社会精英们知或者不知的公开的秘密!所以,不管人们抱以何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也同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事实:“勤俭节约”似乎已是这个时代为所有人所熟知的罪恶——越节俭就越不得不节俭。凯恩斯告诫大家:“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所以呵,赶紧花钱消费吧!可别让“小沈阳”所预料的人生悲哀落在了我们身上。

关于消费的重要性,我们且来看看2001年当时的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是怎么说的吧——“我们怎样才能不让他们(指恐怖分子——引者注)的阴谋得逞呢?亲爱的美国公民们,尽可能地去消费吧,买一套你们喜欢的房子,买一辆你们喜欢的汽车,消费是我们每一个美国公民最爱国的表现,消费是我们每一个美国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消费在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一个美国公民不消费就是不爱国,消费成了一个美国公民的最高责任。在商家的精心培植下,这种观念正在中国百姓心中悄然生根!但是,个体消费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开始显现于信贷被创造之后。1856年美国胜家缝纫机生产商首创了这种今天已风靡全球的消费模式——信贷消费,汽车分期付款、住房抵押贷款等各种信贷消费也随之应运而生。2010年,不包含住房抵押贷款在内,美国的信贷消费总额达到了2.4万亿美元。如今,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超过70%是由居民消费创造的。这就是美国社会繁荣背后的巨大推动力!我们中国如今也在紧随其后:你到大街上随处走走就能见着这样的广告——“零首付、零月供,你买房我养贷。”在纪录片《华尔街》中,针对美国的消费模式,美国现任证监会资深政策顾问理查德·布克斯泰伯如此说道:“这给人一种印象,就是你根本不用去工作。对此的解释的是,个人通过借钱买房赚钱,他先借钱买房,然后以高价出售房子,用赚的钱买更多的房子,再卖掉房子赚更多钱。这就是广告宣传的‘无需现款买房’。”但是过度的盲目的消费却让世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08年因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而产生的金融危机至今依旧在困扰世界上很多国家。“我们已经没有钱了,政府也没有任何援助资金来帮助我们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芝加哥移民后裔爱迪只能如此哀怨!

——“但花钱也得有钱花啊!”有人这么回复我说。你是何等的无知呵,竟然不知买手机也是可以分期付款的么?

培根说“金钱好比肥料,如不散入田中,本身并无用处。”金钱的确不可衣食,但人们何以依旧热衷于金钱呢?道理很简单,因为金钱是财富的象征,人们使用金钱可以换取自身所需的各种物质生产、生活资料。很多搞金融学研究的都认为,当今的中国实际并不缺钱,但他们同时又认定当今的中国其实也并不富裕。在这里,我们不打算讨论为人我们中国百姓所熟知的所谓“国富民穷”现象,而只是想引领大家思考“钱何以能创造财富”。陈志武教授在《金融的逻辑》第二章里告诉我们,中国人“钱多而不富”的原因在于市场化发展后“什么都要钱了”。所以他最后得出结论说,“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没有金融市场,中国人就无法从名分等级秩序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个人无法自由。”“发展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依托本书,陈教授试图告诉读者这么一些问题: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

在书中,陈志武教授对“金融的逻辑”作了如此界定:金融的逻辑是货币的逻辑演化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逻辑演化到金融的逻辑是人类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金融的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深化。到了知识市场经济时期,所谓的金融就是资本运营,而资本运营就是投融资。知识经济时代金融的逻辑,是资本运营的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运营的历史,是金融的逻辑在时间上的展开。金融的逻辑就是资本运营的逻辑,资本运营的逻辑是资产运营的逻辑的提升。因此金融的逻辑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人类有交易活动时就有的,而是人类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随着人类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的金融的逻辑,就是金融由配置功能向再生功能转化。也就是说,在陈教授看来,金融或者货币的形态演化是紧随人类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转变而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就必须全面深化拓展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货币的经济职能——实现货币向资本的转化。秘鲁自由与民主学会主席赫尔南多·德·索托在思索很多经济学家甚至社会学家都思考过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西方都取得了极大成就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却停滞不前;发展中国家面对资本市场就像隔着一层透明玻璃,怎么都进不去——之后,在《资本的秘密》中一语道破真相:“因为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建立起把资产转换成为资本的机制,所以他们缺乏资本”。所以,我们现在所缺乏就不仅仅是货币——事实上“我们就不差钱”,而我们现在所欠缺的是资本。我们现在所需做的是将货币转化为资本!

没记错的话,在文章的开头,我们提过一个问题:商业何以能够创造财富?可是,我们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在财富的生产方式上,人类至今大致经历了这么三个阶段:一是利用技术实现财富的深度扩张;二是通过交换实现财富的广度扩张;三是借由资本实现财富的厚度扩张。人类创造财富的这三个历史阶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既前后相续又相互参插,其中起决定作用的自然是技术。依靠技术,人们是从自然界谋求财富的;技术的发展使得财富交换成为必然。——这是前边已经讲述过的。亚当·斯密发现:交换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分工合作;交换越广范,财富的增加就越多。这是近现代贸易理论的重要基础。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世界的诞生”是一个战火与血腥交融的过程,紧随工业革命而来的就是世界市场的拓展,是“一场不以掠夺为目的奇怪的战争,是一场以交易为目的的战争,一个典型的重商主义的市场拓张线路”。资本家们发现人类创造财富除了依靠科技还必须依靠全球范围内的商品贸易,才能让财富大规模地增加。尽管蓝诗玲引用李鸿章1881年写给英国禁烟协会的书信证明“与钢铁、粮食等其他贸易不同,在19世纪的中国,鸦片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但早期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者们的炮舰政策更多的是基于拓展交易范围,是为了向大英帝国源源不断地输入黄金白银。在商业活动参与者——不如说是在资本家看来,道德跟货币比起来是何等的虚幻。道德在资本面前是何等的软弱无力呢,道德至多也是资本家谋求资本的手段而已!只要能实现资本增值,资本家不惜践踏人间一切道德!马克思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人类以资本市场来整合未来的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方式是20世纪后期才产生的。如果我们以货币为财富衡量标准的话,对于20世纪早期的个体而言,财富的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现当代的人们几乎一之间就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并且是越来越年轻。只要把那个时代的世界级富豪和当代世界富豪财富积累的历程做对比,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个事实。因为20世纪财富创造和积累的方式限制了人们发财致富的空间,因为那个时代的财富创造仅仅局限于实体经济领域。但是现在,货币具有了如同自然资源一样的神奇功能,仅仅凭借货币的力量就足以创造巨额财富。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登陆纽交所创IPO纪录,市值高达2383亿美元。与此同时马云的身价也达到212.12亿美元,成为中国新首富,杭州也随之在一夜之间诞生了数千名百万富翁。1905年被人们称作现代物理学史上的“奇迹年”,因为这一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原理,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时空观念;1848年的芝加哥可以说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圣地,因为这里诞生了世上第一个有组织的期货市场,彻底改变了人们商品交易的形式。1972年的5月16日这一天,还是在北美这座“风城”,人们实现了财富创造的时空穿梭——现代物理学理论在商品贸易中的完美应用。2014年9月份的那天,阿里巴巴的马云就是利用这方式给自己、也为这个时代创造了巨额财富的!这种现代资本市场创造财富的方式不再光是向物质的深度探寻,不是通过科技来提升它的价值,也不只是向空间的广度开拓,而是发展到了击穿时空障碍,通过资本这个有力的工具,实现未来的财富的当下兑现。这就是现代资本市场的神奇之处!

技术,实现了自然资源向人类所需物质资料的转变;交换,实现了不同既有社会集团之间物质资料的转换;但是资本市场所创造的巨额财富只是货币,甚至只是些账面上的数字符号。这种依据资本而被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之为财富而为人们所接受的基础不是自然,也不是人自身,而是人的信用。所以,这种财富表现为契约,是法律文件!你如果是个善于深入思考的人,自然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现代商业社会是何等的脆弱!我们应该看得很清楚:没有信用和法制,现代社会就根本无法正常运转。所以,信用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人与人之间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而纯粹是一个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前提条件。所以,在我们的时代,经济高于一切,或者说一切都应该是经济的!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我们也得清楚,“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是《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创造社会财富能力的高度评价,然而百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由以产生的社会财富又何止如此呢!

资本诞生于世固然是以货币(剩余价值外在必然的社会化表现形式)为追求,马克思说“资本家就是资本的人格化”,是资本这种物质手段在人世间的奴隶。但是另一面,无论是谁也都必须生活,因而也都必需相应的物质资料。资本,说到底,只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它只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发明的手段而绝不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手段。货币转化为资本只是生产发展的必然,是存在于生产过程中的事实。所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物质生活资料才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基础。但是货币一经从生活领域跳到生产领域继而转化为资本就像是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在社会财富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可何以至此呢?以上的种种言辞是依然无法给自己以恳切的答复。自然也有人作如下的概括:

“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但是,为什么社会主义苏联就不能将发达的科技转化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呢?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里?值得探索。

回顾前边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以追求货币为目的的生产和交换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即商业活动。商业活动是带动现代社会生活运转的引擎,而货币就是使商业引擎得以发动的能量源。但货币要能发动这架机器就必须能够实现连续不断的供应,而货币要能实现连续不断的供应就必须能够发挥它的基本功能——交换媒介。前边讲过,对于任何个体而言,以物质资料为基础的生存才是根本,无论谁也都必须生活,因而也都必需相应的物质资料。在生产技术发展到分工是必然且必须的情况下,个体面临的事实就是:要获得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资料就必须参与到交换活动之中,即必须用货币换取生活所需的一切。因为这是一个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并且是这样:在这个前提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且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有则寓言也告诫我们:“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中国古哲老子曾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就是私有制的必然。也就是说,私有制承认并鼓励财产的个体所有,支持并激励财富的个体化创造和积累。私有制社会奉行的社会法则是自由竞争,是财富的自由创造与兼并!私有制社会充分利用货币,竭尽全力地发挥货币的社会功效。所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这样的高度概括: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础上通过雇佣劳动进行剩余价值生产的高度商品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个体借助货币而变得自由,个体只通过财富多寡的比较而实现世俗身份在法律上平等;在这样的社会,个体生存活动的开展只有借助货币才能进行,而个体要获得货币就只能借助企业和银行,也就是商业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一个体都是自由且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财富拥有的多寡!别的任何东西,在这样的社会里,相对于财富而言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每一个体都感觉到平等与自由;所以,每一个体都有参与自由竞争的准备和积极性。因为付出你的劳动就该有你的所得!因为你的所得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因为法律尊重每一个体的人格尊严、平等和自由!

——剩下的话,就不再多说了吧。但你要明白的是:只在我们这样的时代,个体人才真正是文明的单细胞生物而已!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zawen/voozdkqf.html

商业、货币与个人的评论 (共 2 条)

  • 漫舞洛城
  • 今生依梦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