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225

2018-07-31 06:09 作者:张关林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225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白话)孔子在河边说:“过去的就像这河水啊!日夜不停地在流走。”

(张说)这是孔子最具哲学意味的话语。孔子同时代的许多哲人都有类似的发现,希腊人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也是这个意思,是说第二次踏进的河水,已经不是第一次踏进时的河水了;赫拉克利特说得最经典:“一切皆流,无物常驻”;还有“唯有变化是不变的”,等等,都是一个意思。一切都在变,一切都是短暂的存在,人也如此。把这个想法用到人生上,得出两种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努力奋斗,只争朝夕”,另一种是“人生无常,及时行乐”。

面对客观规律,产生了消极和积极的两种态度。消极者较多,积极者很少。因为人性喜欢永恒不变。

“人生无常”观的逻辑是:生命短暂,应该抓紧时间享乐,否则白来人世溜一圈。贪图享乐的法国皇帝路易十五是这个观点的实践者,他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隋炀帝也是如此,他当皇帝前后的作风判若两人,有人说他伪,我认为是绝顶聪明,策略正确。他穷奢极欲后,一天对着镜子对萧后说:“好头颅,谁当斫之?”说明他很清楚自己的下场。早晚是死,与其规规矩矩地病死,不如享尽奢华被杀!——他们都知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事实,而采取尽情享受、不虚此生的态度。还有一种消极态度就是林黛玉式的感伤:为青情的流逝而唉声叹气。林黛玉葬花词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感叹人生无常,忍不住悲悲戚戚,伤春悲秋。李煜基本也属此类,繁华不再,顾影自怜——这大概是浓浓诗意的源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珍惜当下,抓紧时间,努力奋斗,朝自己的目标迈进,就是积极的态度。明知最后终究是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为何还要努力建造高楼呢?——这就是生命的终极意义:注重过程,不在乎结果!孔子是积极的。他一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边大力推行仁道,提倡“尽人事,听天命”,要求弟子抓紧时机,追求“修齐治平”的使命。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关于死亡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活着的事情还没弄清楚,干吗去管死的事情?)孔子明知会死,努力对自己而言终究是一场空(“死去原知万事空”),但还是注重活着的奋斗,这就是洞透生命意义的一种通达。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wfas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225的评论 (共 3 条)

  • 听雨轩儿
  • 襄阳游子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