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125

2018-05-05 06:23 作者:张关林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125

6.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注释——原思:孔子的学生,姓原,名宪,字子思。之:这里用法与“其”相同,意为他的,指孔子的。九百:下面省略了度量名,无法知道计算单位是什么。毋:不要,勿。邻里乡党:乡亲的意思。)

(白话)原宪担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很多小米(实物报酬),他不肯接受。孔子说:“别推辞!如果有多余的可以分给你的邻里乡亲。”

(张说)在上一节,孔子不赞成给已经很富的公西赤很多安家费,而在本节他发给原宪的工资却超出规定。因为原宪出身贫寒,但却安贫乐道,仗义疏财。他做了家宰,由于仗义的个性,开支会比较多,所以孔子多发。原宪不愿接受。孔子说:“拿着吧,用不了可以分给乡亲们呀。”——这才是孔子的真正用意。

孔子分配财物的总原则是:损有余,补不足。(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损有余补不足”是道家最先提出的。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老子对社会的贫富不均提出批评,认为这是违反天道的。孔子显然赞同老子的看法。为什么儒、道两家对社会的财富分配问题的看法高度一致?因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总前提。天道明显遵循着“损有余补不足”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事也就应该“损有余补不足”。

西方文化十分强调个人财产,并竭力保护之,这个理念与中国的“损有余补不足”大异其趣。西方理念认为,我天资出色,聪明能干,努力奋斗,获得较多报酬乃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侵犯。这话对不对?当然对!这正是社会存在不同等级的能力基础。社会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个客观基础。

但财富分配应能力而分化,虽然值得尊重,但不能成为人类的信仰与追求。人类一旦把这种因能力产生的分配不等视为神圣,社会必定逐步走向毁灭!因为天道不允许一个趋势无限走下去。比如大自然的气温,热到极点就转向寒冷,冷到极点就转向温热,这就是“损有余补不足”的一个体现。从人类历史看,能力不同而分配不等,一开始是很正常的,但贫富不均如果不加限制,越过了某个节点,会造成社会大乱,而所有的社会大乱,本质上都是穷人在打土豪,是“损有余”的天道在自行发挥作用。既然如此,人类为何不能自觉符合天道,向天道看齐,自觉损有余补不足,从而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呢?

能力产生的个人权利的合理性,仅仅体现在微观的具体分配上。比如,你干了4小时,我干了8小时,我的报酬超过你,这很正常,也是必需,否则没人肯多干。但这种“损不足益有余”的合理现象继续发展,就会出现利用钱权交易使财富分配产生不合理的倾斜,最后穷者无立锥之地,就起来造反了,大乱秩序,从头再来。就是说,本来是正常的个人权利,如果不加抑制,必然会演变到不正常、不合理的个人权利,于是引发动乱。——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逻辑,儒道两家都看到了这个逻辑,所以一致赞同在财富分配上要顺应天道,以期稳定社会。

这是一种超越现象、洞悉规律的睿智,迟早会被全球多数人所接受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pzbrkqf.html

张说《论语》·连载125的评论 (共 7 条)

  • 浪子狐
  • 雪儿
  • ╰☆╮緈褔涙ぷ
  • 吴勉翰
  • 襄阳游子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