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文生义堪留笑——诗词大会的“插曲”
望文生义堪留笑
——诗词大会的“插曲”
赖 建 青
自2016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开设了中国诗词大会,这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说,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得到了全国人民一致的好评
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赛,面对的是全国人民群众,主持人和点评嘉宾的每个词每句话都非常重要,就如有一位主持人所说“要有语言的‘洁癖’,不能有半点暇疵”。
然而,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白璧微暇,在中国诗词大赛中我还是听到了一些不愿意听到的声音。(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大赛第一季第六场中,点评嘉宾、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在点评选手裘江回答完“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句诗时发表议论,说菊花是秋天,也是一年中最后开的花……而冬天早春开的梅花则是一年中最早开的花,一个年尾、一个年头,都很受人们推崇。
听到王立群教授这句话时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冬天早春开的梅花”,冬天与早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是当年与次年的概念,那么梅花到底是哪个季节开花的呢?怎么能将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和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混搭在一起呢?
尤其是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老师教授以及学者更要概念清晰观点鲜明,不能说出这种闪烁其辞、含混不清的话语。还有就是中央电视台栏目组负责审核的专家应该严格把关,怎么能让这种闪烁其辞、含混不清以及自相矛盾的话语出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呢?
很显然,王立群教授的话含混不清而且又自相矛盾。
既然秋天开的菊花是一年中最后开的花,那横跨冬天和早春开的梅花到底属于哪个季节,怎么又成了年头开的花了呢?可以说王立群教授是既不懂也不爱种花的,他说梅花是早春是年头开花更是完全不符合自然界的现实。
“此花开尽更无花”这句诗是唐朝诗人元稹所作,全诗为: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其实,关于四季花卉的代表古人早就有了表述:“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几千年来都是这样说的,怎么到了王立群教授这里就改变了呢?当然,博学多才的王教授望文生义也许不仅是光凭这句诗下的结论,应该还另有依据,那就是唐朝起义军黄巢的《不第时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其中“我花开后百花杀”之句的意思即是说菊花开后就再也不会有花开了。
然而,这些都只是诗人的偏好和寄托抒发情感的载体,根本不符合自然界的现实。
自然界也不可能因为他们的诗句而改变。
根据自然界科学的记录,菊花在植物分类学中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每年开花的时间是5—9月,因为是在秋季,所以又叫秋菊。
而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梅花开花的时间因地域的不同差异较大,最早开的时间为公历的11—12月,是在冬季;有些地区可以延迟至次年的1—2月。
“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新中国成立后,一曲歌颂革命先烈悲壮的《红梅赞》响彻云霄,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震撼着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心。
“千里冰霜……三九严寒”指的是什么季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王立群教授应该清楚吧,他或许不会唱《红梅赞》,但也应该不会陌生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以它不畏严寒、独斗冰雪、高洁以及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在冬天冰雪的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如果真的如王立群教授所说的那样,即秋季的菊花是一年中最后开的花,那整个冬季的三个月里就没有花开了。
然而,会让王立群教授感到遗憾的是自然界的现实与他所说的完全不同,据相关资料介绍,在冬季的三个月里开花的花卉约有四十多种,如梅花、山茶花、寒兰以及腊梅忍冬花等,也就是说一年当中最后开的花根本不是菊花。
或许,王立群教授就是孔子所说的那种“三季人”吧,这种人是看不到冬天的。。
而且,王立群教授还含糊其辞地把菊花与梅花都说成是和严寒相伴的,说它们都能够“傲霜”绽放,特别受人们的赞赏。
我们都知道,一年当中只有冬天才有冰雪,才可以说寒冷,因此形容梅花都是用“傲雪凌霜”、“凌寒独自开”;而秋天既不是年尾也没有冰雪,菊花不耐严寒,“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在秋天就已经凋谢,与严寒与冰雪没有任何关系,所以 只能用“傲霜”这个词来形容菊花,两种花有着根本的区别。
让我倍感疑惑的是,从事了几十年教学工作的王立群教授平时难道也会用含混不清、望文生义以及自相矛盾的话语去教学生吗?
那么,梅花到底是冬季还是早春开花呢?难道说“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之说错了吗?我们也不妨从诗词当中来找答案。
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主席有两首咏梅的词,其中一首是公开发表了的《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 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从词的上半阙来看,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时,“已是悬崖百丈冰”的季节,但“犹有花枝俏”,也就是说在如此寒冷的时候还有在开放的花,那就说明梅花是在春天到来之前就已经绽放,而不是春天到来之后才开的;再看下半阙:“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意思是说即使再俏再漂亮我也不会去争春色,只是把春天迎来了我(梅花)就完成了使命;“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当春天来了“山花烂漫时”,梅花虽然已经凋零,可她会在百花丛中笑。
毛主席的另一首《卜算子•咏梅》则更加明确:
。 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
奈何笑容难为久,春来反凋残。
残固不堪残,何须自寻烦?
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
词的上半阙:“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奈何笑容难为久,春天反凋残”,这就非常明确地说明梅花是冬天开的花,而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反而就要凋落了;词的下半阙:“残固不堪残,何须自寻烦? 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其意思是不必为到春天就凋残而烦恼,“花落自有花开日,”暂时的凋残是为了蓄积芬芳在来年开的更加美丽。
值得一提的是,王立群教授不止一次地在诗词大会上话语中自相矛盾,他在点评选手回答“何当西窗共剪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句中“剪烛”是为了什么时说:灯芯烧过一段时间后,前头一段会黑,用完了就要剪掉。
本来正确的说法是“把黑的那段剪掉可以调亮蜡烛”就行,可王教授却不说要剪掉黑的那段,而说“用完了就要剪掉”,这不禁让人啼笑皆非,既然“用完了”那还需要剪什么呢?
真的很难想象,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种自相矛盾的话竟然出自一位几十年从事教学工作的教授之口。
无独有偶,在诗词大会上另一位点评嘉宾,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酈波在第一季第九场选手白茹云回答完“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大发议论:说什么茱萸有山茱萸和吴茱萸之分,王维在山东的兄弟插的肯定是山茱萸,并说山茱萸不如自己家乡即江南的吴茱萸好,又特地说什么吴茱萸可以“消炎止痛”……
就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山茱萸生于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不像吴茱萸那样生于平地和山坡。山茱萸全国十多个省都有分布,并不是因为在山东才叫山茱萸。如果以郦波的逻辑推理,吴茱萸是因为生在江南属古代吴国所以才叫吴茱萸……
其次,山茱萸和吴茱萸是两种药性不同的中药,各有所长,只要对症下药就都是好药。比如用感冒灵去治疗伤风感冒就好,可要拿它去治胃痛牙痛就肯定会坏事。所以根本不存在哪种药比哪种药好的差别。
再次就是,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山茱萸又名山萸肉、酸枣皮等,性平微温,主要功效是滋补肾阴,是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成分;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臭辣子树、米辣子等,性温,味辛、苦,气温,大热,,主要功效是温中袪寒,与郦波教授所说能“消炎止痛”完全不同。
现场另一个点评嘉宾、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和主持人董卿显然对中医药也一无所知,他(她)们没有指出郦波信口开河的谬误,反而凑趣地就江南好还是江北好的胡乱调侃了几句。
遗憾的是这段明显会误导广大观众的信口胡诌和调侃也顺利地通过了据说是非常严格的栏目组专家们的审核,展显在了全国广大的观众面前。
望文生义、自以为是、不懂装懂、自相矛盾以及妄加推测都是自傲和浅薄的表现,作为一个老师或是贵为教授和学者更应该加强学习,谦虚谨慎,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养,才能给学生给人民群众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