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一次经历“困难时期” 之五

2011-03-02 08:51 作者:巧手联云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1960年秋-1962年

之五老师也饥饿

1960年到1961年,无论城镇乡村,都是物资奇缺,商店里很少有食品出售,饭店基本关门,有钱也难得买到食物。即使逢到墟天,集市也难得有食物买卖。偶尔有些大米或者粮票交易,也不知从何而来,更不敢公开买卖,俗称为“黑市”。黑市的粮票要好几块钱一斤,拿到粮站去买米,每斤才要贴一角钱左右。鸡鸭等家禽家畜十分少见。即使有卖,每斤活鸡活鸭都要十几块钱,领工资的人每月领来还买不到一只鸡媛①或一只鸭妈,所以他们自己也戏称是“鸡媛干部”、“鸭妈干部”。学校里,老师是“领工资”的,还有国家固定供应的粮食,但是大都有家庭负担,生活也并不好过。下边略微展现一下当时教师的世相。

自搭小炉灶。有的教师子女在身边读书,他们最先生起小炉灶。这比起到教师食堂去开膳,既方便又经济。一家大小,饭可以匀着吃,菜可以随意煮,每个月的钱粮,可以计算着过日子。后来,有些教师觉得这个办法好,有时自个儿“单干”,有时几个人合伙,也生起炉火来。当然,这部分人大都是青年教师。

相互搞调剂。教师中有一部分人有华侨关系,这在当时是很吃香的。他们不时会收到海外寄来的猪油、肉干、罐头、面干之类。这些老师一般也不会独自享受,往往把这些物资调剂给其他老师。至于收不收钱,会不会贵,那是个人的事,学生当然不会去管,但是,看见老师们这样相互支持,我们也感到高兴,因为我们都还得靠这些老师给我们上课呢!

排队卖杂食。1960年,市场上根本见不到食物买卖。到了1961年夏天,市场上开始有了些东西可买。比如一些本地水果,虽然数量极少,毕竟可以见到。记得那年夏天,商店里卖过李子酒,我也曾买来喝过,酸甜酸甜的,带点酒味。到下半年,市场上出现了番薯粄,商店里出现番薯饼,饮食店有了玉米馒头,有了煮米粉。到街上买杂食的,有许多是学生,有时也可遇见老师。每到这时,老师也跟学生一起排队。所不同的是,学生往往买到之后当街就吃起来,老师总是带回自己宿舍里吃——毕竟老师比学生更要顾及面子。到1962年,不但街上有了“高级餐厅”,学校里也组织工人开起“高级餐厅”来。虽称为“高级”,其实也不过是煮米粉加一点点肉星而已。但是,光顾这些餐厅的往往是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老师却比较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老师们虽然生活艰难,却从来没有缺过课,甚至也跟我们学生一起参加劳动。毕业班的老师,照样要承担高考升学率的压力。许多同学对当年的老师记忆犹新,这跟师生们曾经共同度过一段相当艰苦的岁月有很大的关系。

【注】①鸡媛(尚未生蛋的母鸡)

2011-1-28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99942/

第一次经历“困难时期” 之五的评论 (共 5 条)

  • 伊若雪
  • 幽谷梅朵
  • 傷年已陌
  • 若雨非尘
  • 井水蓝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