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记忆
到了三秦地界,离我的家乡正宁就很近了,自然地是要去故乡走一走,看一看了。
出咸阳,走州过县,州是彬州,古称邠州,县是乾县、礼泉、永寿、旬邑。下了旬邑塬,就是罗川,这已经是庆阳市正宁县地界了。
罗川是正宁县1949年以前的治所之地,秦置阳周县、汉置泥阳县,后迭称罗川、真宁县,雍正皇帝即位,为避讳,改为正宁县至今。历史上归上郡、邠州、宁州管辖。
正宁在唐代因唐太宗李世民的一锅旱烟灰,曾让真宁县名闻天下,成就了黄土高原上的名烟“唐太烟”,也让有心的文人们臆造出了27尊玉石真人的故事烘托气氛,至少说明在唐太宗那个年代,正宁这片贫瘠的黄土残垣沟壑区还是很热闹的。
但在我22岁离开故乡去省城上学之前,确实没听说过正宁有玉石矿床的发现,后来去了戈壁大漠谋生,也很关心故乡的风吹草动,二十多年过去了,还是没听说玉石矿的事儿,但正宁勘察出一个超大型煤矿床,却让这方贫瘠的土地或多或少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年少时爱听村上的老人讲故事,说再高的山高不过高庙山,只要泗郎河南岸的高庙山雄鸡一叫,北岸的正宁界公鸡才可以打鸣。关于这个传说,我想了二十多年,也没想出个所以然,却把另一个民间流传的故事深深地记忆在心里,作为我戈壁日月里闲暇时的温馨回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说是古代朝廷本把正宁县治规划在泗郎河畔的宽阔地彭姚川,堪舆人员把表示地标的旗旗插好天就黑了,赶回驻地休息吃饭,谁知第二天天一亮,发现旗旗不见了,这可吓坏了堪舆人员,罪在人头落地。当堪舆人员四处寻找时发现了许多狐狸脚印,便顺着狐狸脚印一路寻找,沿泗郎河东行20里地,发现旗旗插在一方平台上,东南西北一勘察,符合建城的风水要求,堪舆人员赶紧上报官员。
后来的县治就设在罗川,而且说罗川县城的北城门建在了大地的栋梁上,正宁县要出三斗六升糜子数目的当官的,这消息报给皇帝,皇帝老儿一听,细细一算,这还了得,那不全天下的官都从宁一个正地出了,没准那天连我这个皇帝也得让别人代替了?于是暗中派风水先生封了罗川县城的北门,还打上了桃木桩桩。后来老鼠打洞,打出了三个洞洞,因此上正宁的土地上还是出了一些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
至于张果老、彭祖这些道教鼻祖,如何和正宁扯上瓜葛的,儿时很少有人说起。只记得一句话:彭祖活了八百八,不够陈抟一觉拉。
这些故事文人杜撰的成分明显很多,但回忆起来还是觉得美滋滋地,这可能源于我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