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梁晓声《知青》—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本身没有错(杂文)

2012-06-21 06:22 作者:龙江老赵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本身没有错(杂文

——也谈《知青》

□龙江老赵

梁晓声的电视连续剧《知青》,以北大荒、陕北、山东等地域的广阔农村、兵团、渔村为背景,全面的、史诗般的揭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那个特殊产物”的发展过程,让人撕肝裂肺、深深思索的同时,又让人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运动又有重新确定的“坐标”和“高程”。

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不是“那个特殊年代”的“那个特殊产物”,至少说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建国初期到一九六六年之前,这个历史时期有成千上万的热血知青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全国第一支垦荒队长杨华,凭着北京石景山乡的乡长不当,硬是带头到荒无人烟的北大荒开荒种地,把青和汗水全给了北大荒,受到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共和国树立的第一个知青的典型邢燕子,中学毕业后完全可以留在当付厂长的天津市区工作或继续升学深造,但她却不留恋这些而回到市郊农村务农,领导农民改天换地改变了落后面貌,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尊敬;江苏知识青年董加耕,高中毕业成绩优秀,很多名牌高校争着抢着要他,但他却回到家乡农村去锻炼自己,被誉为“知识青年的好榜样”。这些年轻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付出的劳动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宝贵精神,而这精神又激励着共和国几代人的心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那个年代,我们的农村一穷二白,贫穷落后,这是不能掩盖的事实。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靠知识和文化。当时,农村确实也需要广大知识青年来到村帮助改变其原有面貌。不过,在火热的生活中,他们也没辜负父老乡亲的愿望,为改造农村、建设农村贡献了智慧和汗水,其贡献得到了百姓群众的戴和认可。

如果相比较而言,有一条可以肯定,上述这些知青与后来“那个时代”的知青的“生源”还有很大区别。其码前者这些知青“上山下乡”的朴素的感情是真实的,而后来的“那个时代”的知青,也就是《知青》反映的知青,有的是“头热”自愿的,有的是“被逼”无奈的,这就是他们思想上根本区别,当然是当时的社会不同环境所致的不同思想。

在那个极左思潮兴风作浪的“那个时代”里,全国大、小城市的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结束了在城里的杀杀喊喊的造反岁月后,第一时间盖地铺天地涌向农村、农场、兵团,让本来就很落后的、一穷二白的屯子,一下子难以承载超重的荷载,再加之个别干部和社员对此认识不上去,出现一些迫害知识青年的事件,对社会影响很不好。同样,知识青年刚开始来到广阔天地,一腔热血沸腾,而现实的残酷,农活的劳累,生活的艰辛,一下就把这腔热血冷却下来,有的坚持不下去,有的调皮捣蛋,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不可驯服的野马。这样久而久之,“接受再教育者”与“教授再教育者”发生了矛盾,这种现象是社会型的现象矛盾,摆到当前社会的表层上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从李庆霖年一封信之后的缓解,到云南百万知青返城的抗争,在整个“那个时代”时空里,知识青年的问题给社会又提出一串串难以解清的问号。

如果说个别知青受些迫害,就说上山下乡是场灾难,这话说得未免有点“过”。有的时候是知青内部惹的事非。如《知青》所揭示的“油画事件”,吴敏和沈力的结局,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如果非要说是“灾难”,只能说这个事情发生在那个特殊年代,是双层的色彩把本身没啥非议的事情引到一个极端。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改变社会人口结构的一个大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破了传统的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的格局。多少缩小了城市和农村的差别,缩小了工人和农民的差别。多少年来,工人和农民好象都是“世袭”的,一代一代不改变其本色,农民就该受到歧视,工人就该受到尊重,这好象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传统的“颠覆”没错,错就错在发生在那个“浩劫”时空里。

反过来说,百万官兵可以集体转业到北大荒,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就不可以吗?关键错就错在这个事情受到扭曲和利用。人家西方发达的国家,人们放假要到农村去游玩,这说明那里农村的环境先进,还说明那里农村知识和文化的发达。我们一穷二白的农村,急需改变其状态,在什么时候都需要知识青年的知识和智慧,看你咋样引导和保护。如果把它拿过来为其政治服务,那么这个庞大的群体之牺牲就毫无价值了。

从百万知青排山倒海似涌向农村,让农村一时拥挤了很多;而时间是很会演戏的,几年后又导演出百万知青大返城的大片,又一时让本来就没准备的城市措手不及,就业、生活成为城市的突出问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当初的“赞歌”到后来的“悲歌”,让过去经历过人和现在没经历过的人,对这个历史问题重新思考和定位。

看了梁晓声博客《答友人》一文对《知青》的解释,看《知青》不能用文革的观点理解文革的知青,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和沉思,《知青》较好地掌握了这个尺度,全景式地、深刻地揭示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的生活,是对是差,由观众评说。

如果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本身没差”,这个说法好象很“反动”,其实我不认为,这是两个范畴的两个问题。当然了,可能这是历史学家、理论家的事,但我也就是受到《知青》的启发,只是说句心里话罢了。

断断续续写了几天,观点可能站不住脚,接受批评。

2012。6。21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52423/

谈梁晓声《知青》—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本身没有错(杂文)的评论 (共 3 条)

  • 依儿
  • 诗心云卿

    诗心云卿才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都只是凤毛麟角)的水平识,怎么一下子就变成有知识的青年了。对于农村来说,三代贫农才可以当生产队长,一群大老粗当农村干部,请问农村怎么不贫穷

    赞(0)回复
  • 诗心云卿

    诗心云卿才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都只是凤毛麟角)的水平,怎么一下子就变成有知识的青年了。对于农村来说,三代贫农才可以当生产队长,一群大老粗当农村干部,请问农村怎么不贫穷,这些所谓有知识的青年人回城成为了后来的下岗人员,其实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不是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而是土地承包到户以后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