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远眺红楼、不舍昼夜

2012-04-25 14:04 作者:深圳往南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远眺红楼、不舍昼

一,红楼印象

——早年的贵阳。山城。仅有不多的几条主要街道。

——夕阳渐渐西下,鸭蛋红的太阳光芒、缓慢而柔美地依次扫过大西门、金水桥、八角亭,金桥饭店、红楼、手管局,黑大楼等楼宇、越过次南门十字路口、向着劳动局,总工会和河滨公园游去。它用金黄的光彩围住城郭,环绕宇空,让你领略自然之美,又有所节制。毕竟夕阳美景虽好,黄昏无奈将至,天很快就要黑了;

——还在读小学的我,这个时候,总看着我们住的红楼被整个下午太阳暴晒后,焕发出那种发烫的橘红色。在热烫的墙体后面,有我们的家,我的床,以及有蓝色塑料布罩着的圆桌,我们兄弟姐妹每天都会在那儿做作业。……

——黄昏、孩子们在院坝内外的嬉笑打闹已经接近尾声,肚子饿得咕咕叫,尽力疯玩而不知未来生活咋样的我们——该回家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是我的脑海中、每每忆旧时出现的情景。旧依稀,儿时的欢快景象总那么不期然的悄悄潜至,重新在心胸中陡然播放。记忆中、生活里的许多人与事,与一条叫瑞金路的街道有关,也与伴随我们一起成长的红楼有着千丝万缕说不清楚的“亲密”。

红楼是坐落在瑞金路上与金桥饭店比邻的两幢楼,有三层楼高。一幢是西南某省的省级机关,另外一幢是家属楼。它们用桔红色的砖砌成,因而得名。在蓝天白云阳光下,它与隔壁奶白色的金桥饭店红白相映。造型上、两幢红楼是面朝街道长方形排开,金桥饭店虽也长条、但中间体向外突出、呈半圆型造型,是当时少见的欧化设计。

在瑞金路上,它们造型迥异又和谐共生。如果把二者在绘画上加以抽象,可以表达为:纯洁的奶油大面铺底,金桥饭店坐中,阳光下、万里无云,青树旁、红楼似两团火红的雄鸡正在信步走来,引吭高歌,色彩很是饱满,又富有个性。

金桥饭店前面有一排围墙,隔开了世人的眼光,表明它是省政府的接待重地。我们居住的红楼前,也有一个约一米四五高的小院墙,但却不遮人眼光,用意只是把街道与红楼分隔开来。给我们提供一个小院坝,外面的人不可以随便进来。

说真的、它们曾经是老贵阳比较好看又稀罕的建筑物,瑞金路也是比较有名的政府机关银行医院集中布局的重地。我们生活与这条街息息相关,我的青少年时代就在红楼和这条街上展开。当革命铺天盖地的袭来时,我们见证了红旗锣鼓与口号的狂热,看到了大人们不安与恐惧,看到了很多家庭的悲欢离合、人生沉浮……。

几十年后,我发现。除了回忆不断巡游我的心外,红楼也是几度风、几度秋,静静地反刍它的良知,等待人们再了解它、认识它。

二,筒子楼结构

过去人们对房子的特点不去关心,我也一样,很少去想它的结构与社会名分,更不会去想有人住的建筑物与人一样,也会有一个生命活动、发光发热过程。但前一段看了些人文学者撰文回忆文革时期在北大、北师大等学校筒子楼清苦生涯后,联想那段时期、千篇一律的生活与生命张力下,我们小时候的红楼生活,会不会也是筒子楼群居生活的一种呢?

有了这个念头后,就有心搜索了一下。结果不出所料,我们那红楼很符合筒子楼的一般特征。比如,共进一个大门,共用过道;共用厕所;共用自来水与洗衣池等等。人们从唯一的大门进去后,按楼层由中间向两边走,住房呈“非”字型布局。实际上、我们居住的红楼宿舍原来应该是办公用的,每间屋都是长方形,办公结构,除了一个个房间就是过道,没有居住的其他生活设施。

红楼三层楼里,只有一个厕所,洗衣池在楼外,几十家共用一个水龙头很是热闹。因为用水排长队很紧张,后来单位在每一层楼加装了水龙头,用水排队有所减缓,但是洗大的东西还是要拿到一楼的洗衣池来洗。平时中晚餐时间,用水排队是多年的常态。厕所排队也一样。尤其是女性,常排很久。

这与当下城市家庭普遍一家一户,拥有完善的水电、电气化生活设施,在先进性上无法相比,然而,那却是当时的实际状况,而且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条件呢。

我们一起住的人家,大都一个行业系统的,这在计划经济时代十分普遍,机关建在哪里,生活宿舍就比邻而建,聚群而居。所以各家的状况底细都彼此了解,甚至父母在机关做什么职务,得势还是失势,小孩子们也知之甚详。家长们工作朝八晚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留下的就是我们这些十来岁屁大孩子与一些老人呆在红楼。

(未完待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25839/

远眺红楼、不舍昼夜的评论 (共 5 条)

  • 浅笔抒写
  • 紫色&依恋
  • 疯狂侠客88
  • 惜缘
  • 一叶孤舟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