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论语》·连载91
张说《论语》·连载91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注释——邻:邻居。这里指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
(白话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与他相伴。”
(张说)先解释一下“道德”两字的含义。我们现在把“ 道德”当一个词来理解,指人的品行。在古代,两个字是分开的。“道”是指事物运行的规律性知识,“得道”就是说掌握了规律性知识。“德”是指人遵循、符合、利用这个规律性知识的行为。因此,“德”不是像现在理解的那样仅仅指人品素养,比如现在所谓的“德高望重”,仅指这个人人品好。而在孔子时代,“德”是指人符合规律、卓有成效的行为。比如,把人送上月球,这个行为就是符合规律的,就是“德”;“不德”,就是不符合规律的行为,那就无法把人送上月球。换句话说,“德”也是指结果符合预期的行为,其本义不涉及人品好坏。但为什么这个字后来演变为人品呢?这是因为“仁义礼智信”是社会的伦理规律,符合伦理规律的行为也是“德行”,而人的行为基本上都是社会性的,主要涉及人际关系,所以,要遵循的重点规律就是伦理规范,而人们把“仁义礼智信”视为好品行,于是“德”这个词就把“符合规律”和“人品好”两个含义结合了起来,发展到现在,人们忽略了本意,专指人品了。
所以,不要把先秦时期的有“德”,仅仅理解为品格高尚,它还包括看问题准确,做事成功率高的含义。谁不愿与这样的人交往呢?所以这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有邻”——这里又是取象思维:以“邻居”这个人人皆懂含义的“象”,来指关系“亲近”的义。古人取象思维的程度超过我们的想象,如果我们不理解这点,往往产生误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孔子说话都是有针对性的。可能是哪个学生没有朋友,觉得孤独,就问老师。孔子可能发现这个学生行事有点拎不清,就说“德不孤,必有邻”:你只要注意把遇到的事情搞搞清楚,让自己的行为合情合理,不要做让人看不懂的事,一句话,让自己有“德”了,朋友自然纷至沓来。——这话对现代人说,也是切中要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