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试解析

-
(回顾“文化大革命”半个世纪:1966年——2016年)
-
-
“又过了冬残春尽,看不了野花山树,景物芳菲,前面又见一座高山峻岭。三藏心惊问道“徒弟,前面高山,有路无路,是必小心”。行者笑道:“师父这话,不像个走长路的,却似个公子王孙,坐井观天之类。”……《西游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光阴荏苒真容易,回首沧桑五百年“《老残游记》
法国作家莫洛亚说:“五十年内无真历史”,——真的么?
——题记
-
-
-
“文革“是什么?谁能用1本书、100本书说清它?!文革来临我太小,它是我见过一只历史与时代“怪物”,从深水中腾出凸现又骤然消失。文革是人类社会史形态上似乎从未有过的迷团与“民众风暴”(冷静看它能在我国发生,说明深有土壤),再过500年都可资研究。
“文革“至今,我阅读过能找到回忆、资料、书本,觉得都还只鳞片爪,难窥全豹,有的更不得要领,以讹传讹。还有西人缘于长期意识形态对立喜欢“画框框”、“定调子”(均为文革爱用二个词)。
(评:这篇文本想不写。写了无用功。可文革爆发历几十年年,对于它,新的客观研究取得了丝毫的进步?我们和后代又认知多少?汲取几何真知教益?寥寥,甚至可能误导和毫无“借鉴”!)
(评:对“文革“,我们至今缺乏第三说、第四说、第五说……故不能把它全部“解构”。西方不了解什么叫“中国国情”,更乏亲历性,搜集资料支离,得到的反馈仅是一部分“类知识分子”反馈。西方结论遮蔽了对文革新的研究。而绝大多数亲历的底层中国人在历史里无机会讲话,或根本无力整理讲出他们的“多层复合”感受,以及他们还未来得及从历史里分离出对他们有用的东西。时间积淀也没最终完成。)
(评:“文革”,某意义说,客观上是我国现代史上,底层群众最后一次试图模仿巴黎公社,与最高领袖结合,大规模执掌中层权力而以失败告终的历史陈迹。但还不是“民选”,是“民夺”)
抽掉“高层”、“政治”眼光,我从一个当年六年级学生所见所闻,历40年反刍之,数亿人悉数卷入何为?前期群众发现可以对具体的本位利益,喷发压抑已久“怒火”,如对本单位少数坏专权等;后期则汇入一场全国性“权”的争夺,任何一工厂、机关、学校,乃至县、市、区、省全在忙着“夺权”,其势态能不“波澜壮阔”?(文革中另一个自形容词)。
( 评:文革之前我太小,还不足形成固有观念;文革之后我太老,老到懒得评说)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
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我们不干,谁干?
我们不说,谁说?!……”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
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
(评:傻瓜说,给文革贴个贴签,建个博物馆就行了。咦,他们以为文革是“一件物质?!)
“文革”最令人吃惊之处,“暴露”了此前人们并不知晓的、几乎涵盖一切“潘朵拉魔盒”,矛头直指各级大小干部,当年社会的两大矛盾一是经济(生产关系),二是政治(权力监督),“文革”前经济矛盾(生产与分配)基本消除,但“文革”挑起后一个争端。
-
-
-
(评:所有“结论”均不足涵盖。不是太教条,就是太牵强;不是太概念,就是太幼稚。不是跑到历史左边,就是跑到右边。再不就是文艺的荒嬉臆断历史原貌。总之,距8亿人参加活灵活现万千繁复历史真实甚远)。
1966年夏秋,我升入长春客车厂中学,不久,小学同学中有二位父亲因在企业任中层干部定走资派自杀。一年时间内我参加过批判教导主任、校长、校书记、直到省长等各式人物几十场批斗会,我亲见某省长站在敞棚汽车上被挂牌狼狈相,还参观了他家里“奢侈、腐化”的现场罪证(文革前即有少数干部腐败,文革后他们洗脸说没有,严厉的文革客观上延缓了“腐败”十几、二十年)
“文革”前我写日记,在一次参观某“现行反革命”罪证展览上,看到有“反动日记”物证,大惊,回家马上点火烧掉了两本日记,从此终生不在日记中记入对“社会”的真实想法。
1966年秋,我参加学校“红卫兵造反团”,主写传单,后因其它派别攻击说这个组织有“地富出身的狗崽子”而除名。从此整个“文革”为一“逍遥派”。(“文革”用词,指不积极,不参加派别)。
“我爱大海波涛汹涌
把我们锻炼得无比坚强……”
---文革中流行的海军歌曲《我爱这兰色海洋》
1967年至1969的初中三年,约有一半时间上课,另一半“学工”下工厂。军训。由部队派连排营干部任教,野营、拉练、防毒气、防原子、挖战壕、练刺杀、外伤救护等,非常正规。学校来了“军宣队”、“工宣队”执掌校政。……
(评:文革群众试图破除“四旧”、“特权”,但更大的特权却在文革后重露端倪。“四旧”,包括旧乡村霸权、封建迷信,等,在文革后“卷土重来”,——其效果与法国大革命类似耶?!)
“文革”使群众明白权力之产生、控制、夺取。今看觉得某意义说,权力、金钱含有人类最大奥秘,众人悉数卷入,必起纷争。所以传统古代社会聪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群众专政队”。简称“群专”,产生于“文革”早期,历时很短,大约两年不到。(“文革”按表面算10年,实际“轰轰烈烈”只有几年,到1970年知青下乡,红卫兵离城,规模减半,后式微于1971年“林彪事件”)。“群专”由少数激进教师及学生组成,设一屋“关押”犯错误人、或校干部,有的长达半年、一年。“群专”又泛称“专政队”,是我在文革所见“最坏的东西”之一(少数人破坏和滥用司法)。
(评:了解历史必须还原“彼时彼地”。最忌道听途说。最贵第一手资料、亲自勘查。由此想及1789年、1871年法国大革命中诸人物若醒来,其言论一定形同奇谈怪论,吓后边欧洲和法国人一跳)
反观我自己:一开始“风暴”来临,害怕,因为“出身”,看见当权派被批斗,有时惊恐,有时麻木,有时快乐,觉得他们不少人也有错,甚至有罪,“现世报”!或他们子女如今也跟我一样由特权变成“狗崽子”,拉平了,……
“文革”前社会秩序底子太好,故文革中偷、盗等反而不多。照造反派说法坏人“吓坏”了,未及苏醒。个别工人“偷盗工厂物资”,发生于“文革”后期。文革前决无此行为。
(评:类如天下大乱,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土改是第一次“财富大分配”(1946-1949),文革是二次“权力大分配”(1966),谁不想分一杯羹?!)
庞大的产业组织不是轻易被破坏的,它有很强的恢复能力。“学工”下厂,厂区工人有条不紊地工作(“活动”,如批判会等,需在工余时间)。而农民受波及较小,故文革中不缺粮。奇怪的是那些年农业多风调雨顺。工业品无断档,有不少比1960年时到1963年左右那一段进步不少。“文革”实际冲击集中于大中城市(特别是省会,而又集中于头三年,造反人群集中于大中专学生,因为他们最闲,其次为机关,体制上最倾向于“倾夺”。老年、儿童相对于较少。工人居中)
(评:我惊见的历史经常两条道路并行:当一条飞快前行,另一条马上飞快倒退)
其中,受冲击最大为文革前“走资派”。文革前已渐流行一个词“特殊化”,干部侵占经济、滥用权力、压制民主等,引起群众不满,一经煽动,群而攻之,愈演愈烈。另外底层群众的本质素来有扩大自己的社会“民主权”倾向。
(评:干部腐烂了,就要把他拿掉,没腐烂的也一齐警醒一遍,各打大板。这是文革“矫枉过正”,亦是它的“千秋功罪”。)
(评:文革后人们学乖了,不单纯了,也不严肃,发现任何政治、口号都可以拿来“搞事”,人和人内斗做工具。“群众斗群众”——文革语。整个国家智慧似乎上升了一层,经验上结了“历史老茧”。)
(评:今回思,“文革”不是单线条的,是复线条的多向性的;不是一个目标,而是多个明显与隐蔽互为矛盾目标;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无数个看的见看不见因素在起作用;不是直线性的,而是纵横交叉。总之不是单纯的,是繁复的、不固定瞬息变化陈杂的。所以文革才谓一个海洋。)
各地的“派系”之争,是文革缤纷亮丽的一景,很难说清孰是孰非。要溯源也许需解读《三国演义》《水浒》等,及各类中国古代正史、杂史。
“大字报”。墨笔在大张白纸上写字,内容为披露某项真相情节。(大小字报古以有之,形式各异,地方官员与朝臣的奏折,百姓的状纸,今日的上告信、匿名信、网上论坛贴子等,均是)文革大字报之多,用“燕山雪花”、“铺天盖地”形容不夸张,字体隶楷行草各体齐备。看大字报,为文革一大“奇观”,眼福千载不逢。(很多文革前坏“当权派”,就被这一小小魔器制服,故一提“大字报”恨之入骨)
(评:读大字报我惊诧发现,我国群众中蕴藏着几乎无穷无尽建设、改造一个好的中国的最高智慧和才华,令人惊叹!遗憾的是这之前和之后绝大多浪费了。)
(评:干部和群众都有少数在文革结下旧怨,至死难分。其后他们用政治与权力的方式“互为折磨”。)
(评:电影、小说、电视剧拙劣图释文革,千人一腔。文革一团乱麻,越理越乱。有的老作家至死没能找到解开钥匙,活着的跟风或拣现成答案。偏执复仇者从一己恩怨切割历史。被弄昏的老“知识分子”或观念固化,或天真以为诉苦“添油加醋”保证安全。思想懒惰者想筑一物质博物馆代替破释勘探历史的艰难工作。高明一点选择缄默或回避。更多亲历者长期失语,忽左忽右,以遗忘为最终答案。)
(评:中青年三代人文革观。60年代出生者文革或婴或孩,这一代长大后奉西方为神,西方怎么说怎么定,成长岁月受百分百一边倒灌输,他们头脑中文革只剩“暴民”化脸谱。70年代出生对文革减少偏见,五里云雾,态度冷淡。80年代出生者“免谈”,他们以“搞笑”态度看历史)
“文革”中各类人的遭际:
1、受损惨重的:各类干部、高级知识阶层……
2、又受次惊恐:原“黑五类”、“历史不清”者……
3、又揪出“一小撮”坏人(叫“现行反革命”等)……
4、在“混战”中实际未亏未盈的:绝大多数工人、农民、教师、低级干部……
5、先“益”后损的“初、高中、大学生……”(其中大学生损失较少)
6、“既得利益”者:新“当权派”,文革出风头者,夺到了各级“革委会”权力的人(文革后期丧失,或被清算)
7、“误伤”的:各类人均有,约占百分之一二左右……
8、“文革”发挥最大作用“弹压江山”的(依次出场):红卫兵、“工宣队”、“军宣队”。
(评: 问:“文革”再来一次你怕不怕?答:怕。天使可掌握这个利器,魔鬼也可以。故可怕。)
(评:文革前一些群众中吊儿郎当,好逸恶劳,反秩序喜混乱者,乘此机会向从前好干部报复,是文革漩涡凶险特色。十年坑掉了一批文革前勤恳工作事业有望的壮年。“好人不香、坏人不臭”也始自文革。)
(评:世界之阐述,实乃“万千说法”。人类社会纷繁本体是一场实验。今后仍是。)
不少挨整的“走资派”,以前历次“运动”也整人,“天道”又轮回了一圈,因种下人怨。“群众眼睛是雪亮的”(文革流行语)。一部分人群会借“运动”报仇,很复杂。底层“小人物”想借机提升社会地位。成年人的动机并不像中学生红卫兵那么单纯富于理想。
“走后门”、“不正之风”产生于知青下乡后的70年代初,到70年代中后期愈盛,“香烟一递,说话和气;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拿,政策没啥”,(民谣),而到1980年则是“冒烟不顶事,冒沫(啤酒)顶一阵,要想办大事,得送箱子和立柜”(当年箱子、立柜为高档家俱,相当于其后送高档装修)。工人付出了很多代价试图得到“民主”,但文革后工厂却由“集体领导”变成了“厂长一枝笔”,人、财、物一人专权……
(评:“文革”后,部分新旧干部汲取“反面教益”,滋长狡猾,毫无信仰,玩弄权与法,取消民主监督,公权力变私权力,钱权勾结,明火执杖,比当年坏“当权派”犯下更大罪责,埋下“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大批惊人遭劫后患……)
回顾。“文革”给我一代的最大损失竟是“金色的学生时代,已伴随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知青歌词)过早地完结了一生的学业。
“前进吧前进,前进!英雄的长春公社!
穿过硝烟,穿过战火,穿过战友的血泊
惊涛骇浪,我们去踏平
光辉的前程,我们去开僻
为了保卫毛主席
长春公社社员
决心流尽最后一滴血
长春公社社员决心
战斗到胜利黎明!”……
约产生于1967年筑垒战斗中的《长春公社社员战歌》,曲调悲壮。长春公社:模仿巴黎公社缘名,为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当年有数十万参加的“革命组织”,有个别人在城市枪战中战死,几十座“烈士墓”曾掩埋于市中心数年,后迁出。
(评:文革至今悲哀的是我已由一个鼓满幻想、布满憧憬的“少年布尔什维克”,堕落为毫无志向、随世俗私欲的虚无主义者,失去了对人类与社会许多热爱与信任。对耶?错耶?!得耶?失耶?!今生不知)
(评:红卫兵。其前身份为初高中学生,其后为知青,共和国的长子,本质意义为“共和国理想”第一批忠勇卫士——但他们身上胎带有“左”的痕迹。他们奋斗牺牲,挫折舛误,失败殉史,毫不为私,故其可泣。其中多数人彼后漫长人生备历探求,负重跋涉,几番偿付。他们曾是纯洁的极端公共理想者,60年代青春意义与时代意义探索者。时代之背弃玩弄乃天路天命。文革风头迷误,越过文革绝大多数回归底层。几十年来他们并不知晓当年其实并行在两条路上:其一潜在道路是人民欲望复活20世纪早期公共理想,夺回丧失在社会板结中的“公权力”。百孔千疮,透出光芒)
(评:任何事情都难有绝对的是与非。历史是复合型的。故此佛曰:不可说)
很日常。“文革”空闲多,学会了笛子,弹琴,城郊小片开荒种地,学会饲鸟、养鱼、养花、木刻、打家具、军棋、乒乓球……几项技艺都渐臻佳境。
业余捕鸟。当年长春街树多,小片树林多,郊区水田多,水库多,还有城郊的沼泽,吸引了大批候鸟,种类有小型鹰隼类、水鸟类,杂鸟类,记得鸟名的迁鸟有:麦溜子、燕雀、红壳、黄豆瓣、瞎老叶,黄鸟、腊嘴、铁雀……(俗名),那时我简直快成“捕鸟专家”.
(评:“文革”把我这一代都锻炼成真正本土“社会学家”。——而后又一无用处)
“豪情满怀去东北,
踏上征途誓不归;
刀山挡路刀卷刃,
火海阻道火成灰。
踏破林海千里雪,
胸有朝阳无限晖……”
——1970年左右出版的描写上海知青赴边疆长篇小说《征途》中诗句。
(评:“西游不悔真诚意,
回望中原小人寰”……《我的拙诗《西北五省旅次》)
(评:人口文革后骤增约四分之一,国情大变。此一时,彼一地也。“三十年河东“已成往昔)
文革后。部分文革前坏“当权派”(有不少失权的未复原)混入,执掌权力,实行“清算”,但已形不成真正气候。他们一部分在改革岁月的80年代初,既与人民改革分道扬镳,比文革前变本加利,个人凌驾于组织民主之上,集权加腐败,专横加跋扈,践踏篡改党纪国法于不顾。他们挥霍掉的正是原共产信仰中最好、最有益于人民部分。其中少数劣迹败露,“二进宫”摔倒;另一部分安插子女,继续搞文革曾被我国群众付出巨大代价破除的“特权”等等;或趁原社会大改革,公财大易手的80、90年代,制造混乱,假“改革”真搞乱,跟他们亲手坐大的小撮“暴富集团”,黑黑联手,劫掠分赃我国公财,窃取前社会主义几十年人民建设财富积累,然后隐于商海……。他们的坏榜样污天染地。直接影响了后边60、70年代出生的一批干部“急速腐败”(!)……
(评:可能,对于我们个人,值得纪念的不坏的,只有青春和年轻。年轻的印象,年轻的单纯高贵,为国为民的精神与追求,记忆不会腐败烂掉.)
(“……在那百感交集的心灵深处,会重现那只有你自己才深深懂得的生活光辉和往事的芬芳,会重现那一片青春的新绿、柔性和力量。”—19世纪俄国改革家作家屠格涅夫)
(评:错误+错误+错误……可能等于一般人类史,片段,而正确是天际射来额外之真理光芒,——阿门!)
-
-
-
(后记:本文为“文革”40年时写作——既2006年,对文革一些断想,又是加速度的10年过去,我的有的观点已经有所变化,或加深,但多数的观察与反思未变。仅是我一个人的观点,不代表他人,作为对没有经历过文革的后人提供一个角度的分析与参考,各抒己见,可论争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