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延安散记

2016-07-26 09:01 作者:蓝天(王国林)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离开黄帝陵,客车在陕北高原上穿行。游览黄帝陵的激动还在心里跳荡,就这样激荡吧!

我的目光在高原上游弋着,心儿在企盼着,企盼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一想到延安,就会有许多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跳进心儿:延河、宝塔山、枣园、王家坪、三十里铺……

渐近延安时,激动而兴奋。那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呀!我忽然想起了贺敬之的《回延安》中的诗句: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

是呀!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可是怎能不跳呢?多少回了梦里去了延安。如今这个梦想已然成为现实。

印象延安城

眼前的延安城,已是一座现代化的都市:高楼林立,商铺兴旺。我曾在电视剧《保卫延安》里看见过四十年代的延安,那时的延安一片黄土,房屋低矮而破旧。人马过处,黄烟四起。与今天的延安相比,大相径庭了。我翘首环视延安四周,青山相连,山势较缓。延安城如熟睡的婴儿,躺卧在这小摇篮里,那么舒适,那么静谧,那么安详。天空,悠悠白云,澄碧如洗。至上而下,那么空灵,那么纯净……大地,青山覆盖,苍茫辽阔。城里,街道宽直,整洁平展。延河似一条黄飘带从城中穿绕。我们去的时候,已是深秋,延河河水较小。那“延河滚滚喊前进”的气势荡然无存,留给我的只是温柔和宁静。贺敬之的诗句再次跳进脑海: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

宝塔山

站在延河大桥边,眺望远处的宝塔山,她沉静地矗立在一座土山上,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越发呈现她神奇的魅力。

宝塔山是延安的地标,她在我的心中,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令我骄傲和自豪,那么的令我心潮澎湃,那么的令我浮想联翩。我真的想“双手搂定宝塔山”啊!宝塔山早已植根我的心灵。她象征着红色、革命、胜利、向往。她记录了新中国诞生之前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宝塔山又名嘉宝山,据载: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现为明代建筑。宝塔平面八角形,楼阁式砖塔。中共中央住进延安后,这座古塔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

宝塔山上,历史文物和现代革命文物星罗棋布,交相辉映,绿树成荫,花草争艳。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祯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

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

宝塔山的人文景观也独树一帜。早在盛唐时代,山上就建有宝塔,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等一代名将,在宝塔山屯兵设寨 ,戍边御敌,留下众多文物古迹。明清时期,庙宇林立,红极一时。近代,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红色首都--延安的标志和象征而闻名于世。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随着延安成为传统教育的基地和旅游圣地,宝塔山也成为中外游客到延安旅游的热线。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登临宝塔山,视察革命圣地的变迁。

据当地居民讲,间的宝塔山恍若仙境。大量的泛光和霓虹灯具,一到夜间,宝塔、摘星楼、烽火台上山道,满山绿树相映在各色灯影中照得延安城更加绚烂多彩。

中外游客众口一词“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我们“跟团”故而登上宝塔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现在想来,真是遗憾之极。就等下次吧,留点遗憾也好。这个不了情会让我遥遥的眷恋着延安的。

王家坪

王家坪,位于延安城西北,隔着延河与延安城相望。这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这里是中央军委和总部机关所在地。1947年3月,胡宗南占领延安后,这里部分建筑曾遭到破坏,1949年按原样修复。这里供参观的有军委礼堂、作战研究室和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王稼祥、叶剑英等故居。

我们在圣地路下了车,沿着一条笔直的路走不了多远,右拐便是王家坪旧址了。

军委礼堂是一间宽敞高大,四角翘起的木质结构瓦房。一排排木凳或圆木凳子,整齐地安放中央,前端中央是主席台。这是当年军委和总部工作人员自己动手修建的。那时总部和军委的大型会议均在这里召开。当年胡宗南占领延安时也曾在这里进行演出,由于演出人员随军溃退,因而这里保存完好。前端墙面上悬挂着当年拍摄的许多珍贵的照片。绕过军委礼堂,就是毛泽东的会客室,这是两间平房。透过窗户,毛主席当年会客室的陈设依然。其简陋与国民党的普通军官的居室都无法比较。毛主席故居在在会客室东边的土坡下,那里有两孔窑洞,是毛主席的办公室和寝室。门前有一石桌,是当年毛主席送儿子毛岸英到农村劳动时候谈话的地方。站在这里似有一股强大的冲击力,冲撞着,震撼着。我好像置身于他们之间,注视着这里的一切。只是我不能和他们对语。我似乎看见毛主席紧锁着眉头,背着手徘徊在石桌边,有时候仰望着长空,香烟的烟雾在他头上悠然飘升。有时候又看见他与保卫延安的负责人长谈,阐明保卫延安的重大意义。其神态镇定自若:“大家的战术是蘑菇战术”。就是牵着敌人的鼻子在山沟里团员转,把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跨。拖得敌人筋疲力尽,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毛主席生动形象的比喻极大地鼓舞了同志们的信心和斗志。

在毛主席故居前的小山坡下,有一孔窑洞,这里在抗战时期,为了防止日机轰炸,军委和总部工作人员开凿的。据介绍:此窑洞长5米,宽1.2米,防空时可做办公用。1947年3月,国民党轰炸延安时。毛主席、周恩来在此防空。洞前有一张照片,是当年毛主席与儿子毛岸英的合影。

走过毛主席故居,便来到一处别致的桃林公园。据说是军委和总部在此居住时修建的一个娱乐场所,因园中遍布桃林而得名。园内设有露天舞场、篮球场、养鱼池、俱乐部等。如今这里布局犹存,只是当年的人,大都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我徜徉在这里,感受着当年的欢声笑语。

随后我参观了参谋部住所。朱德旧居就在这里。从1941年3月,朱德从杨家岭搬到此地,直到1945年8月离开。这里有三孔窑洞,分别为办公室、会客室和寝室。朱德在此期间,同毛主席等领导了抗日战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筹备了党的七大、起草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内有两棵高大挺拔的杨柳树,是当年朱德亲手栽植的。

走过参谋部,我参观了军委会议室。这里参谋部人员将所得到的国内、国外的军事情报汇集起来进行分析,并汇报给中央决策时参考。我的眼前似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和滴滴答答的发报声。他们神情严肃而庄重。1946年3月4日,军事3人小组美方代表马歇尔来带这里时,觉得不可思议,说:“共产党领导的100万军队,在延安山沟里的统帅部却只有这么大儿点!”毛主席说:“我们这个统帅部只发布作战命令,其他的什么都不发。要衣服没有,要粮食没有,要钱没有,要炮也没有。”是啊!这就是现实,当年的延安,其艰苦可想而知。可是,就是这样一支部队,这样一群军民,抒写了中国革命的史诗巨制,描绘了一幅中国革命的宏伟蓝图!我意犹未尽,徘徊在这里,一任凉风吹拂,听凭思绪飘飞!

杨家岭

我们来到杨家岭的时候,已是中午时分。太阳悬挂在陕北高原的蓝空。杨家岭一派热闹景象。先前进入的游客滞留在这里。因而热闹非凡。

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约3公里处。1938年到1940年,1942年到1943年,中共中央曾在这里领导革命。1940年,因修建中央大礼堂,毛泽东等领导人和一些中央机关搬到枣园居住。

杨家岭,这个原本寂寂无闻的陕北高原的小小山村,产生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百团大战、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七大;诞生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愚公移山》等。

走进重要大礼堂,里面陈设仍然保持者当年的风貌。主席台中央是毛泽东、朱德的巨幅画像;会场后墙上,悬挂者“同心同德”四个大字;两侧墙上悬挂着四副标语;靠墙边插着24面红旗,象征者中国共产党24年的光辉历程;插红旗的”v”字形木座,是革命胜利的标志;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悬挂者一条引人注目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在这里,毛泽东思想开始写在党的旗帜上,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七大在这里召开50天,举行的全体会议(21次)也是党的历史上最多的一次,七大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将从此载入党的史册。

在这里的毛主席故居,展出了数以百计的图片,其珍贵不言而喻。在毛泽东居住长达5年时间的窑洞里,写了40多篇文章。小米、粗布衣服、破窑洞,孕育出了一篇篇巨制,一条条论断。来这里参观的人,尽管肤不同,乡音各异,但是,他们对这片红色土地,对这些共产党人都充满敬仰之情。其中两幅照片于我而言,极为震撼:一幅是摄于1942的毛泽东照片,毛泽东穿着打有大块补丁的裤子,双手背后。据载:他在给八路军120师团以上做报告。一代伟人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定格在我脑海里。另外一幅是美国记者斯诺给毛泽东的摄相,1936年6月,斯诺以《每日先驱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陕北,受到红军的热情接待。并送给他一套制服和一顶缀有红五星的八角帽。斯诺在保安见到毛主席,他想给他拍一张“很神气的”“官方的”照片。觉得毛泽东穿着随便,头发过长,于是就摘下自己的那顶新的八角帽,请毛泽东戴上,拍了一张斯诺认为最好的照片。

事后,斯诺将那顶帽子收藏起来。再后来。斯诺夫人海伦回访延安时,将那张照片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接过照片大吃一惊:“没想到,我看起来是这个样子。”海伦说:“它在报子上一发表,就吓坏蒋介石,轰动了全世界!”这张极具传奇色彩的照片据说还有许多的经历呢。这张照片原本为黑白,可是至今确是彩色的,这里也有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当然,这里的照片都是那么弥足珍贵,它见证了那段平凡而又光辉的历史!怎能不让人们驻足,敬仰!

灿烂的阳光抛洒在陕北高原的大地上,和煦的风轻轻的吹拂者人们的笑靥。人们轻松而愉悦。我轻踏在这小小的山坡上,再次回首那排老旧而斑驳的窑洞,听任思绪飘飞!

延安保卫战

“延安保卫战”是延安红色旅游的一部分,是一场实景演出。

进入演出现场,是延安城外的一部分:左边是延安城楼的一个横截面,正中央顶端的城墙上方,有一阁楼,呈正方形,四角翘起。下方是拱形城门,上书“延安”。观众的位置在右边的山脚下,前方和右边就是演出现场。这里是一个较宽阔的狭长地带,两边山势较高,树林葱郁。

观众席可容纳近1000人,战场实景按当时的延安城外布局:有石切的农家小院,院里有石磨、庄稼等,充满了典型的陕北农家气息;有陕北窑洞,也有真实的战场掩体。这是由著名导演陈维亚倾力打造的大型史诗《延安保卫战》的实景现场。

整个演出主要有以下几个场景:延安军民生活场景再现、延安军民保卫战、胡宗南大军进攻延安、胡宗南大军撤退、红军重进延安城、延安军民欢庆场景。其中,最具震撼力的几个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一是胡宗南进攻延安。这部分演出颇为真实,真枪实弹,炮声隆隆,机声轰鸣,浓烟滚滚,水柱腾空,汽车长鸣,枪声震耳……一幅硝烟弥漫的战争态势,给人身临其境之震撼。

二是胡宗南大军撤退,延安军民欢庆的情景。毛泽东大踏步迈进延安,两山之间,红旗招展,欢声雷动。特别是延安青年打起“安塞腰鼓”时,更是令人激动万分!你看他们,头戴红巾,腰缠红飘带,腰挂腰鼓,在蹦跳间,给人以无穷无尽的精气神。那颇具力量的奔放舞姿,展现了安塞腰鼓特有的魅力!我之前曾上过《安塞腰鼓》一文,其中的魅力因缺乏真实的感受,故此没了共鸣的因素而草草收场。

近两个小时的演出,观众却兴致盎然,不忍离席。

本想去枣园,去抗大,去…….无奈时日不待,只好作罢.

2014年12月9日于正安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4390/

延安散记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