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河口记:沽水灵圣精卫填海

三岔河口记:沽水灵圣 精卫填海
今日是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两周年纪念日。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最古老最长运河,位于华夏中东部,跨跃京、津、冀、鲁、苏、浙、豫、皖八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开凿始于公元前5世纪,7世纪完成首次全线贯通,13世纪完成第二次大沟通,历经邗沟滥觞、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两千余年沧桑历史发展演变,迄今仍发挥极重要交通与水利功能,而得天独厚旅游功能正强劲显现。
炎黄子孙为悠久神州拥有如此璀璨辉煌人类文明珍贵遗产深感自豪与骄傲。世界遗产名录从2014年6月22日起永久记载着举世无双中国大运河27处河道,58个遗产大名单,大名单中首条记录那:北京通惠河通州段,第二条,天津北、南运河三岔口段,皆距离笔者京津寓所近在咫尺,离家散步“遛弯儿”十分钟即到旖旎大运河畔。
近几天,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吾为之动容,屡屡如孩儿扑进母亲怀抱中依偎亲昵,惬享大运河出神入化圣境。晨练后今更不同寻常倘佯于三岔口亲水平台上;古老大运河,我的母亲,今天可是不平凡日子啊!经2500载默默奔流,人类辉煌文明终认可您举世无双伟绩,世界珍遗记录敬仰崇拜着您,五洲四海游客,正愈掀开您那珍藏千载波澜壮阔奇美史诗画卷。北、南运河交汇于此,河面微波荡漾,上午九、十点钟中青年人除上班就上学,亲水平台凸显别样悠静,散步多是老年人,垂钓者专注鱼漂,清洁人员一丝不苟铲除地面污渍,母亲河,挚爱永远。
三岔口北、南运河交汇顶端引滦纪念碑巍然耸立,家乡人告别咸水永世不忘同胞恩情,三条石,华夏北方工业摇篮,亮晶晶金刚石俯卧近代工业博物馆。河对岸真应了长篇小说“苍天为证”构思,如今建游船码头,码头亲水平台立墙上,国务院颁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标志明显。再往前漫步,“三岔河口记”大型百米浮雕墙赫然醒目。笔者亦步亦趋端稳智能手机小心翼翼摄录着,三岔河口记:沽水灵圣精卫填海.....
百米浮雕墙全长100.6米,高度为3.2米。画面上“潞河督运图”、文字“三岔河口记”各占一半。浮雕表现运河中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穿梭往来,两岸衙署、店铺、寺庙、民宅、粮仓错落有致树木茂盛。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描绘各种人物789人,各式船舶64条。浮雕选取石材340片,总面积达260平方米。每块浮雕石材皆严格处理,具防碱防腐防污保护功能。浮雕基础由打进地下54根9米长灌注桩支撑,墙体呈伸缩缝钢筋混凝土结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三岔河口记”以简捷通俗语言翔实介绍了三岔河口的形成发展与变迁;介绍三岔河口自隋至清乃至民国初,在政治、军事与经济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介绍三岔河口在大运河商贸活动中所起重要作用;介绍了三岔河口处沽卫最初之运河小埠发展成现今当代大都市中所起极重要作用;并介绍了“天津”名称的由来及其含义。
据载: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北运河交会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中叶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沟通大运河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至今天津建城已612周年。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兵经直沽渡河南下夺取政权,1403年改元永乐,天津这个名称出现于永乐初年。天津作为军事重地,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设卫,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又增设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 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由天津开始的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三岔河口记略表述,接着谈谈沽水灵圣;先有直沽寨后有天津卫,沽水灵圣,天津拥有众多项目中国之最;孙中山、李大钊、周恩来、邓颖超、许广平、马骏等革命先驱,曾国藩、张伯苓、李叔同、严修、梁启超、曹禺、李鸿章、袁世凯、郑汝成、黎元洪、段祺瑞、冯国璋、曹锟、霍元甲等名人举不胜举,皆留下叱咤足迹。
笔者长篇小说“苍天为证”第四章四十二节,在构思主人公金世矩家庭由来背景时是如此描述的:金贞元六年,金王朝迁都北京,老祖宗从关外跟船沿沽来到了三岔河口。为运粮饷及后援交通,子孙们日夜劳作,疏通了永济渠。“信安海濡,朔流而上,十日便可顺达京师”,造就着眼前这条极具历史渊源古运河。历经数载,不断调整改道疏浚,南运、北运、大清、子牙、永定等九河汇聚处,终于形成风水圣地。“傍水村落”在三岔口悄然演化,进而形成“七十二沽映繁华”就是此沽海交汇处。没有谁特意给起名儿,久而久之“沽”!自然而然成为乡亲们挚爱珍惜、倍感自豪亲切昵称。金氏先祖初栖南北运河交汇河畔,后因修建码头,跟随老城兴建才定居鼓楼附近。金氏家族最早融入南北汇聚,五方杂处风水宝地,世代繁衍、生根结果,成为正宗沽上人家。金世矩从家谱记载中还知晓;历经数载至同治年间,这儿已是空前繁荣的航运枢纽。在离自家宅院不远的三河交汇处,矗立着一座长二百三十丈、高五层雄伟炮台。登高远眺 “百渠交融入津海,千帆竞渡临沽洲。”金家其中一位祖先就曾是清军水师的燎望兵丁。家谱中身临其境感情真挚诗句,印证着繁荣兴旺难忘岁月。而自己这时正行于此地。 四十二厚重老城积淀 天津人成分主要来源,安徽固镇和山西洪洞县。从永乐年间,朱棣赐名“天津”设左右中三个卫,大部士兵皆来自凤阳,后来清朝李鸿章的淮军进驻,天津是淮军大本营。史上记载:燕王从安徽固镇一带招募很多士兵,带着家属开赴北方。历史上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以及近代淮军驻扎天津,进一步强化天津与安徽的联系口音至今未变。 另一支脉是金、清朝代时,关外满族人乘势来沽在三岔口落户。
既然天津发祥于举世闻名大运河畔三岔河口,家乡人特有勤奋睿智、真诚豪爽性格又缔造沽水灵圣繁荣昌盛,那这片可爱土地是如何形成的呢?答案已有:精卫填海。走进天津火车站宽阔大厅中,仰头瞻仰;巴洛克风格圆拱状穹顶巨幅油画“精卫填海”即呈眼帘。这幅“精卫填海”巨型油画,由著名油画家秦征等人创作。画面描绘七名身拥大翅裸女,中间那精卫头顶一圈彩虹,婀娜多姿身材,迎风搏击翅膀。画面还有两俩活泼可爱、刚长出嫩翅小童子,上百只海鸥围拢于她们周围。海浪翻腾云朵飞舞,驾风驱雨而来的精卫,那飘曳的长发,雷电似的翅膀,像利剑一样劈开了厚厚的云团,把巨石投入大海,激起冲天水柱,如喷泉一般。精卫的形象,集爱、美、刚毅、顽强于一身,表现了中华民族移山填海的博大气魄,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穹顶壁画。“精卫填海”代表诠释着中华民族祖先在战天斗地过程中不畏艰难、顽强拼搏、意志坚决的精神。史料记载:天津曾为黄河故道,退海之地,海河下游经沧海桑田的演变。相传天津之地,便是由精卫填海而得来之地。1988年直径40米、高21米,中间由10根石柱围成的600平方米圆拱形穹顶油画呈现于天津火车站,表明这片土地经“精卫填海”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