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柳编针线筐

2016-03-22 06:42 作者:子愚雅趣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孩子,实在没有什么留给你的,这个针线筐你那去吧,这是我出嫁时您老外婆给我的。”奶奶临走前,把妻子叫到跟前说了这番话。

“您放心,奶奶!您的家风我一定发扬光大”!妻子接过针线筐,安慰老人。

从那发颤的声音中,我明显听出妻子内心的酸楚和激动。

端起针线筐仔细打量:浅浅的古铜黄色,尺吧直径,拃吧高,略呈椭圆形;是用剥了皮的柳条用大头针粗细的线分经纬穿梭编制的,条子粗细均匀,可想当初的工匠是经过精心挑选过。

穿线拉的很紧,把柳条勒得像一节节缩小了的、联结成一串串的莲藕,中间丰满。如果放大,更像胖呼呼的婴儿的胳臂腿儿,肘弯、腿弯是压线处。

筐里底部已老化成灰褐色,凸起的柳条面灰泛白,凹下去的部分则凝为淡墨,线脚灰蒙蒙的,在筐收檐处露出破损的绒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筐的外底儿有几处着力的部分,凸起的柳条结节已磨成平面,露着木质白。那是使用过程中,奶奶来回拉动留下的“女书”。

我想筐成之初,一定经过油漆工序刷了几遍桐油,因为筐口有三处破损的柳蔑包裹处隐见淀垢着的油泽,这些“烂口子”又被奶奶用红胶皮电线缠着檐加固。

奶奶是针线活巧手。左右邻里都青睐。新颖好看的衣服、帽子、鞋子她只要一过目,第二天就做成让你穿上。你请她剪裁衣服,她见人也行,不见人只要给她说个高低胖瘦,一下剪子,做出来的特合体。为此,她招了忙,入到腊月就没闲过。时常见她着针线筐屋里院里、东家西邻做活儿。

我记事时,奶奶给我做了件“花柴皮”呢子大衣,小伙伴们一起演《打虎上山》,都推举我扮杨子荣,因为我有大衣穿。

二弟出生后遇上灾荒年,奶奶用黑布给他做了顶“脑包”。这种帽子包着前额、后脑勺、脖子往肩上披着,中间的两端缀两根带儿向前系到下腭打结,冬天戴着特暖和。

我家弟兄们多,轮着给奶奶爷爷睡,可能是当时吃的缺见,喝汤多的缘故,都“好”里尿床,往往让两个老人睡湿被窝。别人家的被褥一年拆洗一次,我家的被里、褥子面不是沤烂就是蹬烂,奶奶缝缝补补一年拆洗好几回。

那个难忘的年代,农村的孩子没有玩具,奶奶就“制造”。用布袋装上套子,或粮食、或谷糠、豆皮缝成老虎,小鸡,盘脚娃娃。或用碎花布条拼接成“水牌子”、花罩袖。用丝线在帽子、前襟、裤脚上绣花装点服饰。端午节做多种多样的“香布袋”。为此,总见奶奶在针线筐边飞针走线,以致晚上我都睡醒一觉了,奶奶还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

“只要有东西,针线活儿不拍”!奶奶常说。可我家当时连吃的都不接季,哪有更多的钱去管穿呢!于是,奶奶又发明了“接优法”。就是父亲穿旧的衣服改改我穿;我穿着小了,改改二弟穿;依次下延。可每次传递都要剪下去磨损的部分,连连缝缝,都是奶奶的针线活。她成了这条“流水线”上的金牌“修理工”。针线筐在奶奶手下拉来推去,有时下到锅里蜀黍糁,赶紧坐到捶布石上连两针,针线筐盛着日月伴奶奶走人生

今年是奶奶一百一十二周年诞辰,望着这个承载了厚重光阴和鲜活生命的针线筐,收拢无限的思绪,恭恭敬敬托起对奶奶刻骨铭心的,潸然泪下。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24878/

柳编针线筐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